目录国立中正大学的历史影响 国立中正大学有多厉害 江西中正大学现在是什么学校 江西中正大学被瓜分 国立中正大学拆分十二大高校
国立中正大学是江西人之痛。
国立中正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创建于江西抗战后方泰和县杏岭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40年教育部拨款法币一山旁百万元给江西省政府,在泰和杏岭成立国立中正大学,校名取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大中至正”。1940年9月,国际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原中央研究院院士,有着中国植物学之父美誉的赣籍学者胡先骕博士被任命为校长。
从立校之始到1949新中国成立,该时期的国立中正大学,前有抗战艰辛后有内战纷乱,在不平静的时代大背景里肆袭,正大师生的勤勉奋进,使正大成功跻身民国一流学府的行列,为全国19所国立大学之一,并被誉为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国立大学,诸多学科均为民国时期裂唯兄学界之翘楚。
1949年9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设政治学院、文学艺术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16个系。1949年更名后,学校仍为国立综合性大学,直属中南教育部领导。
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立南昌大学大部分学科、专业调整至中南区的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工学院等14所高校,保留了师范部的中文、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和艺术7科,学校改为江西师范学院,性质由综合性大学改变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
与此同时,在江西,以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为基础,单独组建了江西农学院(现江西农业大学);1962年,江西师范学院生物系又被调至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
自此以后江西教育跌入低谷,至今江西教育也没有了任何起色.如今南昌大学也没有继承衣钵,重振国立中正大学的雄风.而南大(原指南昌大学)这一简称也被南京大学取代。
江西,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内陆省份,在名气和实力上着实过于中庸。这有点像一个班级里的中等生,不上不下,座位在中间,名次在中间。学习成绩好的,学习成绩差的,都容易让老师记住他们,唯独这成绩中不溜的,是最容易被遗忘。除了“八一”节前后刷一下存在,红色 旅游 驰名中外,其他时间似乎存在感不强。
而说起江西的高校,存在感更是弱到“悄无声息”。说它地处华东,相比较于邻居江苏省,差距不是一点半点儿;说它地处华中,相比较于邻居湖北,差距也不是半点一点儿。纵观整个江西省,只有南昌大学这一所双一流、211院校,这份成绩单有点说不过去。因此,在人大会议上,就有代表提议,要支持江西老革命地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议。
其实,在江西人的祖上,曾经也阔过:有这么一所大学,无论是名气还是实力,堪称全国一流,在报考人数上位居全国第四,撑起了整个江西高教事业,它就是国立中正大学。
1、中正大学的起源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1938年九江沦陷,1939年南昌也沦陷,江西省政府决定,将政府机构先迁到吉安,再迁到泰和。或亮裤当时的泰和只是一个小县城,但已经是全省的中心,这中心一当就是6年。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人:熊式辉,中正大学的奠基石碑撰书人。此人是江西人,曾经就读于 江西陆军小学、中学、清河陆军军官预备学校,1924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是国民政府政学系的要角。1926年,跟随蒋校长参加北伐战争,担任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由于战绩彪悍,1930年就担任了江浙皖三省的“剿匪”总指挥。
正当事业顺风顺水时,熊式辉却选择回老家 主政。按照当时的想法是,“老家江西各方面都很落后,于是就想回老家江西为家乡人民办些实事,使江西人民富裕些。”1931年开始, 熊式辉 开启了赣人治赣的十年。
1932年,熊式辉在庐山买下了一栋相当豪华的别墅,并邀请蒋校长来庐山度假避暑,这栋别墅之气派,令校长的夫人宋美龄都产生嫉妒的心理。校长除了夸赞熊的别墅大气之外,还顺道提了下键链,环境这么好的地方,要是有一所大学该有多好。此时的熊式辉连忙递话:建议校长就在江西创办一所国立大学,本人亲自代办,为校长培养出“自己的人”。
1936年,蒋校长在召开的高级别行政会议上,又一次强调了要发展教育,要注重教育。熊式辉趁机再次表态,建议在江西办一所国立大学,为了贯彻落实校长的办学理念,校名都想好了,就叫“中正大学”。
“本大学敬奉我民族领袖之名而名之”,中正大学的校名正是来源于此。不得不佩服熊式辉的“家乡情结”,当时全国很多省份都有自己的国立大学,以国立来命名,意味着经费来源充足,唯独江西省的国立大学一直是空缺。就这样,一所在江西筹办的大学,名字取了一个“民族领袖”的名字,依后面文献记载,此处可以这么理解:先不管学校的名字怎么取,先把学校办起来再说,先把中央的资助拉过来再说。
就这样,1940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拨款法币一百万元给江西省政府,在泰和成立了国立中正大学。就这样,一个小县城和一所国立大学,联系在了一起,开启了一段传奇的 历史 。
2、中正大学的辉煌
中正大学的首任校长,名叫胡先 骕,也是一位江西人,早年曾留学美国,博士毕业于哈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学术派。胡校长的办学理念很独到,就是“名人名校”,通过引进学术大佬来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此人行事果断、知人善用、用人不疑,通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招贤纳士,尤其是一批江西籍学术大师纷纷投奔他,愿意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著名土木学家、力学专家、中科院院士蔡方萌(江西人衫简), 历史 学家、中国目录学一代宗师姚名达(江西人),著名土壤学家黄野萝(江西人)、美国罗杰斯大学教授、著名基础工程专家俞调梅、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的雷洁琼等等。
据不完全统计,中正大学从建校伊始到1945年的这5年时间里,拥有正教授多达78人,副教授45人,排名跃居国立大学的第13名。做一个大胆的推测,如果把当时全国大学加起来,包括私立的顶级名校燕京、辅仁、齐鲁、震旦等,中正大学应该可以排在33名-35名左右,妥妥的一所985。
从开始办学到1949年学校更名,一共培养了2000多名毕业生,在这些毕业生和教师队伍中,先后培养出8名两院院士:蔡方萌、张肇骞、杨惟义、盛彤笙、邓从豪、黄克智、曾庆元,包括第一任校长, 中央研究院院士胡先骕, 这足以说明当年中正大学强悍的实力。
胡先 骕校长也被评选为八位大学校长之一,这也是对中正大学最大的肯定。
3、中正大学的拆解之痛
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泰和这个小县城肯定是无法继续承担江西省中心的角色,随着省政府、省机关等部门相继迁回南昌,中正大学也一并迁到南昌。
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正大学的名字肯定是不能再叫了,联想到学校已迁至南昌,那就叫国立南昌大学好了(后面称之为老南昌大学)。
1952年,南昌大学也不可避免地进行了拆分,大致梳理如下:
师范部的四个科系:
体育 科---中南 体育 学院,现在的武汉 体育 学院
史地科地理组---华南师范学院,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湖南师范学院,现在的湖南师范大学
生物课---湖南师范学院,现在的湖南师范大学
文法学院的五个科系:
外国语文系---保留下来,给了江西师范学院,现在的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系---湖南师范学院,现在的湖南师范大学
经济学系---中南 财经 学院,现在的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
文史学系、俄文系--武汉大学
理学院的四个科系:
物理学系、化学系---武汉大学
生物系、数学系---中山大学
工学院的八个科系:
水利工程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在合并到武汉大学
化学工程系---华南工学院,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系---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现在的湖南大学
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华中工学院,现在的华中 科技 大学
化学工程系---保留下来,给了江西师范学院,现在的江西师范大学
采冶工程科---中南冶矿学院,现在并入到中南大学
农业工程科---华中农学院,现在的华中农业大学
农学院的三个科系:
农艺学系、森林学系、畜牧兽医系---江西农学院,现在的江西农业大学。(有不对的地方大家指正)
国立中正大学的种子,传播到了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十几所院校,剩余的科系和部分 历史 系、生物系等被保留下来,在老南昌大学校址上组建了江西师范学院,现在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同时,老南昌大学的12位教授和16位副教授,一并加入到江西师范大学。可以说,江西师范大学才是国立中正大学的真正传承人。
后来也有人说,现在的南昌大学也是中正大学的传承院校之一,这种说法也算正确。因为在1962年,江西师范学院的生物系被分给了江西大学,就是现在的南昌大学,也算是一种间接的传承,这点在南昌大学上也有说明。至于大家怎么看,还是交由个人去判断了。
4、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的现状
如今,能代表江西省高校水平的,也是唯一的入选211院校的,只有南昌大学一所。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只有一个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获评A类,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有一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新材料技术学科群)
在软科大学排行中,南昌大学在2021年仅位列第78位。
而传承于中正大学的江西师范大学的境遇不比南昌大学好到哪里。现在的江西师范大学是一所双非院校,在软科2021排行榜上,排名117位。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也只有一门学科获评A类,马克思主义理论,差强人意。
后记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江西省作为中部省份,既没有突出的地理交通优势,也没有令人信服的经济发展动力,高校的发展近些年也是没有突破。周边的省份靠着几所强势大学正在稳步前行,以经济带动大学,以大学带动 科技 产业。
国立中正大学,也是随着江西的经济发展滞后,江西师范大学的后劲无力,而慢慢消失在 历史 的车轮中吧?
中正大学不拆是985。森茄烂江西当年拥有一所院校,科研实力不输清北,拆分后诞生多所985、211等名校,当年江西南昌也是有国内顶尖院校的,那此漏就是国立中正大学,在1952-1953年院系调整中南昌的国立中正大学被拆分为十纳灶几个学校,其中不乏现在的985、211。
JXNU是江西师范大学的缩写。
江西师范大学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简称“江西师大”,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始建于1938年,是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体,涵盖文、理、法、经、管、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文化产业等9个学科门类。
其形成了5个学科群,16个二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是江山兆键西省重点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计划、卓越师范人才培养计划优质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
入选国家“211工程”、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肇基于1940年创建的国立逗巧中正大学。中正大学于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改为江西师范学院。
1969年更名为江西井冈山大学,1972年复名为江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江西银行学校)整建制并入学校。截至2023年5月,学校有瑶湖、青山湖两个校区。
占地面积35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设有23个专业学院,3个产业学院(共建),1个独立学院(科学技术学院),88个本科专业,1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
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5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猜樱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共有在编(含人事代理)教职工2781人,全日制本科生274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7700余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生1万余人。
江西师范大学缘起于庐山白鹿洞书院,前身是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
办学历史:
1、1934年夏,蒋介石在白鹿洞书院主持庐山军官训练团时,偶见山南秀峰寺(开先寺)一带景色幽美,遂有该处最宜办学的感慨,则余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乘机提议在此举办大学,获其首肯。
2、1939年日寇犯赣,江西省政府迁往泰和,众多省内外学子云集,创办大学计划再度提出。国民政府审阅计划后增拨基金100万元,江西省政府邀集省内外知名学者组织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校舍设备、图书仪器和教育计划三个专门委员会,校名初定为江西省立中正大学。
3、1940年4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议,定校名为国立中正大学,直属教育部领导。10月,国立中正大学在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开学,是为学校前身孙塌滚创校之缘起。
4、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0月,中正大学决定暂迁省会南昌,以北郊望城岗原军政部营房为临时校址,并函电教育部和军政部备案。11月初搬迁开始,长胜、衫耐杏岭等地的校产从水陆两路运往南昌,12月底迁校工作基本完成。
5、1949年6月,南昌市军管会全面接管中正大学。8月1日,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
6、1969年1月,受“文革”极左思潮影响,江西师范学院被撤销,以师院为主体成立井冈山大学,江西大学(文科各系)和江西教育学院同时并入。
7、1983年10月,江西师范学院更名为江西师范大学。2000年10月31日,学校在青山湖校区举行建校60周年校庆。2003年4月,江西金融职工大学(江西银行学校)成建制并入学校,原址改称江西师范大学青山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