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自学网 > 幼儿园

幼儿园测量教案,大班《有趣的测量》

  • 幼儿园
  • 2023-05-21
目录
  • 幼儿园中班有趣的测量教案
  • 幼儿园科学测量活动教案
  • 幼儿园中班测量长度教案
  •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测量教案

  • 幼儿园中班有趣的测量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1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自己探究测量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长,测量次数少;测量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幼儿园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呢,我们就用这两种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个人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幼儿园大班数学《有趣的测量》教案3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短,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两人一张桌子。

    2.各种自然测量的(铅笔、积木、布条、纸条等)。

    3.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1.导入,引出主题

    导入语:我们马上要搬新的幼儿园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现在请小朋友帮一个忙,测一下我们桌子长的边到底有多长。可是我们没有尺,你们说怎么办呢?

    2.学习正确自然测量的方法

    过渡语:对,我们可以用好多材料来进行测量,在你们凳子底下有一支铅笔,现在就请你用这只铅笔先来测一测自己桌子的长边,记住自己测到的数字?

    (1)集体测量,并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谁来你用铅笔侧到了几段?是怎么测量的?(个别幼儿边讲解边示范)

    (2)教师 总结

    师:我们测量时,使用的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的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铅笔测量了桌子的长度。老师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其它的测量,而且还准备了每人一张记录单,把每种侧到的结果用笔记录下来。

    3.运用正确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体验测量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出示记录表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一个是记录数据)

    (2)提出测量要求

    师:现在请你们到桌子上选择相应的对桌子进行测量,测量时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测到的数字记录在后面的格子里。如果时间不够可以选择其中的.两种进行测量记录。

    (3)幼儿进行测量

    (4)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4.活动延伸:猜测验证。

    师:想想看,现在老师用筷子和胶棒测量钢琴,谁测的次数多?谁测的次数少?你的理由?

    师:那我们一起去测量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

    个人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在活动中尽管之前我已经考虑了很久怎么样把语言说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略显含糊的地方。就因为这一点,幼儿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确,使得第一个活动目标没有实现,所以在数学活动中,一定要尽量把话说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欢转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教学步骤,而忽略了口头的能力。

    为了实现第二个活动目标,在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发现然后进行讲述,所以这个目标很容易就实现了。

    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儿由于个体差导,出现个别幼儿孤立活动,不愿与同伴交流,任教师如何鼓励也无济于事,该如何?

    2.在活动中是应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测量,还是让他们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如果他们不能从中自己发现问题,我们该如何办?

    每个老师都跟我们说过,在互动上遇到紧急情况要懂得随机应变,我们都觉得挺简单,但是当你真正遇到这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许你就没有自己预期的那么“灵活”。所以无论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备。

    幼儿园科学测量活动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教案:温度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科学教案:温度计1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获得初步经验。

    2、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体温计3支,记录卡,笔。

    2、温度计图片,指导要点。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常见温度计的名称及用途,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活动难点:对测温活动感兴趣,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指导要点:

    通过经验调动、对比观察,引导幼儿了解各种温度计的名称及用途,并指导幼儿在简单的测量实验中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和记录温度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 认识温度计。

    1、 认识体温计、气温计和水温计。

    提问:如果有人身体不舒服,我们用什么办法知道他有没有发烧?我们怎么知道今天的温度是几度?怎么知道杯子里的水是几度?

    2、 出示气温计和水温计图片以及温度计实物认识这些温度计。

    3、 讨论拿温度计的方法。

    提问:温度计是由什么材料做的?我们应该怎样拿温度计呢?(教师示范拿温度计的正确方法)

    小结:这些东西都是用来测量温度的,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温度计。大多温度计都是玻璃做的,而玻璃一不小心就会被碰碎,所以我们要轻拿轻放,保护好温度计。

    二、 观察、比较温度计。

    1、 通过图片观察气温计、体温计、水温计,找出相同之处。

    提问:你在这些温度计上发现了什么?(每个温度计上都有刻度和红线)

    2、 观察温度计的结构,认读、记录温度。

    出示实物体温计,提问:温度计里的这条神奇的线和数字有什么用?它们是怎么表示温度的?

    小结:这条神奇的线对应的数字就是温度,与红线顶头平齐的刻度线指示的是该温度的读数,我们可以用摄氏几度来表示。

    三、分组实验。

    1、实验:测量体温。 操作要求:分别请幼儿用体温计测量身体温度,并记录下来。

    2、完成幼儿用书第10页。

    四、分享与交流。

    每组请一位幼儿在大家面前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ppt课件,Ppt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的帮助幼儿学会看温度计的刻度,同时帮助幼儿总结梳理对温度计的认知经验。在活动开始通过对热天的人和冷天的人,让幼儿初步感知冷热。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现在是多少度?同时出示温度计,请幼儿观察。让幼儿对温度计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让幼儿学会用温度计测量。为了攻客这个难题,我利用ppt,采用图片比较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我还增加了一个环节:迁移经验,丰富知识。科学源于生活,让幼儿从科学的认识温度计,到从生活中发现温度计的运用,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科学知识原理对幼儿来说是相对抽象的,在科学活动中就是要把抽象化为形象。ppt的运用能将我们口头无法解释,幼儿也无法理解的现象原理展示出来。正如活动中学会正确看刻度,在此环节采用ppt,利用图片比较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实际操作,这个方法很好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点。科学源于生活,让幼儿从科学的认识温度计,到从生活中发现温度计的运用,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反思经过此活动后,通过测查,所有的幼儿都认识了温度计,知道了温度计遇热水银柱会上升,遇冷水银柱会下降的科学性,知道了合理使用温度计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激发了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此活动能运用感官探究问题,动手动脑,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由于教师的积极指导,所有的幼儿均能积极参加操作和探究活动,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能正确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但在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我发消息时没有强调一定要带温度计和水温计,家长带来的大多是体温计,体温计上的刻度很小,小朋友看起来很费力,所以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学会看温度的方法。还有就是体温计上的刻度不容易数,所以记录过程中小朋友也有定困难,应该拿大的温度计和水温计看起来更容易一些。

    幼儿园科学教案:温度计2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了解温度计的外形及用途。

    活动准备:

    自制的温度计 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用猜谜语的形式,引出主题

    二:基本部分

    1、谜语——玻璃身体直伸长,一根红线在中央,有时上来有时下,人们生活需要

    请幼儿猜猜谜底

    幼儿:电梯……

    老师在大屏幕中出示谜底——温度计,请幼儿说一说平常在哪里见过?(每次洗澡的时候)

    2、大屏幕中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说一说为什么要用温度计测量奶瓶或浴缸里水的温度?(看看谁热不热,凉不凉)

    3、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用到的是什么?(体温表)人体的正常体温是多少?(36度——37度之间)

    4、观察大屏幕,让幼儿说一说再用温度计测量什么?出示图片(食物 汽车 植物 鱼)

    5、老师出示自制的温度计,让幼儿观察:

    (1)温度计上最大的数字50,最小的数字0.

    (2)水银

    (3)长短不一的3种线,长短不一的线代表什么?(一小格代表一度)

    (4)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可以从下往上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数)

    三:让幼儿从凳子底下取出温度计,说一说温度计上面的温度

    提问:你们的温度计是一样的,为什么温度不一样呢?

    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温度计测量的地方(阳光晒的地方温度高,阴凉的地方温度低)

    四:活动延伸

    让幼儿去了解一下在同样的地方为什么测量出来的温度不一样?为什么温度计还有测量动物?还有测量植物的?

    幼儿园科学教案:温度计3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2.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

    2.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3.温度计模型,气温计、体温计若干。词卡:温度计、热胀冷缩。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认识水温计,并知道它是测量水的温度的。

    2.请幼儿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3.出示温度计模型,认读记录温度。

    出示温度计模型,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告诉幼儿:红柱子指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0C"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出示卡片oC。)并且移动模型中的红柱子,指导幼儿记录温度,第一次可由老师记录,接下来可由幼儿上来记录。

    (二)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

    1.孩子们,你们觉得测量有趣吗?现在桌上有许多的水,请你们去把它的温度测量出来,并记录在小卡片上。

    2.在测量前提几个小要求:

    (1)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

    (2)碰到困难,请仔细想一想,或与好朋友商量,想出解决的办法。

    (3)结束后,请与好朋友,你是怎么测量的?

    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的是什么困难?是否想办法解决了困难。

    3.幼儿交流。

    "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三)继续指导幼儿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1.第二次操作。

    2.提问:"刚才我们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发现了什么?"(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呢?从冷水到热水怎么变?从热水到冷水又会怎么变呢?

    3.老师小结:热胀冷缩。

    (四)游戏:热胀冷缩。

    "小朋友,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玩个"热胀冷缩"的游戏,好吗?那这个"热胀"怎样来做出来?这个"冷缩"怎么来做?想出来后,师幼一起做游戏两遍。

    (五)认识其他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小朋友,老师这儿有三个小问题,请你们动脑筋告诉我答案。

    (1)有位小朋友生病了,我们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发烧了呢?

    (2)我们怎么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几度呢?

    (3)我们怎么知道水的温度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温度计,并告诉幼儿它们的名字: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天气情况的叫气温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叫水温计。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温度计"(出示卡片"温度计")

    1.请幼儿比较三种温度计相同的地方。

    2.提问:"温度计还有什么作用?你在哪里见过?"请了解后与好朋友或老师来交流。

    活动反思:

    《神奇的温度计》是海南教版第三主题----有趣的线中的科学教学内容。又由于最近天气较炎热以及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所以我们在晨午检时一发现孩子的体温有些异常就会拿出体温计测量温度。这支小小的体温计频繁的出现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在这节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兴趣高,积极参与活动。但是由于幼儿园材料的限制,在活动中,只有三支体温计给孩子操作,以致造成孩子们争抢体温计、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等问题的出现。在活动中我虽然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但是身为师者,我却不能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个别内向的孩子甚至都没有摸到温度计。)因为材料的限制,我的活动只让我灌输了如何拿温度计,而其他的探索活动都只是纸上谈兵。活动后,我深刻的反思我自己:1、如果我园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温度计,我相信这节活动,孩子们肯定收益匪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2、曾经我们的孩子一度被评“高智商,低能儿”即,我们很聪明,但是我们的动手能力是0.为什么呢?专家已经告诉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策略也已经发生了转变,偏向于动手操作了。可是城乡的区别太大了,城里专家设计出的优秀教案正好碰上了乡下孩子们的兴趣。多好的教育契机啊,可是不可替代的材料材料限制了我怎么办?我的策略是材料少的,那就拿到区域里分多次对孩子进行引导。《神奇的体温计》我要趁着孩子的兴趣还不退的情况下,带到区域再进行。

    小百科:温度计是可以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的,分为指针温度计和 数字温度计。根据使用目的的区别,已设计制造出多种温度计。

    幼儿园中班测量长度教案

    【实用】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一个接着一个的方法测量出蔬菜的长度。

    2.尝试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黄瓜 ,茄子

    2.长长的蔬菜实物若干,各种小型测量如小棒等若干,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长长的蔬菜

    1.观察图片:黄瓜,茄子

    教师:这是什么蔬菜?

    黄瓜和茄子看上去怎么样?

    (引导幼儿说出长长的蔬菜。)

    2.这些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量一量)

    二、寻找测量蔬菜的方法

    1.教师:用什么量?怎样量?

    引导幼儿回忆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请幼儿演示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测量方法测量黄瓜。

    告诉幼儿量好后还要想办法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

    教师:有一根小棒就画一条短线,量出来有几根小棒就画几条短线。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

    让幼儿想一想除了可以画短线来表示,还可以画什么呢?

    (提示幼儿还可以用圆点、图形等。)

    三、测量蔬菜

    1.提出测量要求:

    每张桌子上有两种蔬菜和一种测量,先量一种,然后跟小伙伴交换。

    量好了拿出记录纸和笔用刚才说的方法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对记录有困难的进行引导。

    3.交流:

    你们用的是什么测量的,你们的蔬菜量出来有多长?

    4.引导幼儿从结果不同的小组中发现问题并讨论:

    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量一样的蔬菜,可是量出来是不一样长的呢?

    引出测量方法的问题,师幼一起讨论。

    四、尝试用多种测量蔬菜

    1.教师:我们用了一种来测量蔬菜,现在请你们互相交换,

    试试用其他的去测量,然后也像刚才一样记录验证。

    2.幼儿操作。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按数取物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

    2、学习10以内的按数取物。

    3、能大胆运用记录卡进行操作活动,有自我表现欲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以熟悉十以内的点数活动,并会写1—10的数字。

    2、物质准备:

    ①“怪虫史莱克”挂图、卡纸自制的触角、斑点、尾巴。

    ②橡皮泥制作的怪虫史莱克、垫板、记录卡、棉签、黄豆、牙签。

    ③发卡、夹子、即时贴、包装绳、记录卡、笔。

    活动过程

    一、儿歌《数数》,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斗,

    七八九,拍皮球,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二、出示挂图“怪虫史莱克”,引导幼儿进行按数取物。

    三、幼儿探索操作活动,尝试进行按数取物。

    1、出示橡皮泥制作的怪虫史莱克及写好数字的记录卡。(每幼儿一份)

    2、根据记录卡上的数字,幼儿相对应地将棉签(触角)、黄豆(斑点)、牙签(尾巴),添加到“怪虫史莱克”身上。

    3、操作完成后,幼儿互相检查。

    四、:请2—3名幼儿展示自己操作成果,并根据记录卡说一说。

    五、操作活动:自我装扮。

    1、出示自我装扮材料及记录卡。

    2、幼儿在记录卡上填写需要装扮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有目的地进行自我装扮,巩固学习10以内的按物取数。

    3、装扮完后,请幼儿拿着自己的记录卡,互相检查。

    六、听着音乐,舞会开始了:幼儿跳着舞离开活动室。(活动结束)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3

    活动过程:

    一、儿歌:

    《逗蚂蚁》,引出蚂蚁。

    老师(出示蚂蚁图片)这是谁?你想逗蚂蚁玩吗?我们准备一碗饭菜,请蚂蚁来吃吧!

    师生共同念儿歌《逗蚂蚁》。

    二、数蚂蚁。

    老师:蚂蚁吃完了饭,快快来和我们一起玩游戏吧!看看有几群蚂蚁爬来了?你能很快地看出每群蚂蚁有几只吗?

    引导幼儿用目测接数的方法判断每群蚂蚁的数量,并给蚂蚁匹配相应的数字卡片。

    老师(指一群为10只的蚂蚁):这群蚂蚁有几只?10只蚂蚁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你认识数字10吗?它是什么样子呢?

    老师出示10的数卡,引导幼儿认识数字10,知道数字10是由1和0组成的。

    老师:你能数字10还可以表示哪些东西吗?

    三、幼儿操作活动。

    找出数量为10的小动物,请幼儿观察画面,目测接数每群动物的数量,圈出数量为10的小动物。

    认一认画一画。观察画面上数字,在方格里添画相应数量的圆点。

    数物拼板。

    四、活动评价:

    请幼儿展示操作活动,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在户外体育活动“蚂蚁运粮”中,引导每组幼儿数一数小组同伴运了多少粮食。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数字10,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2、能用目测接数的方法仔细观察判断小动物的'数量。

    3、在活动中能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幼儿认识9以内的数字,感受过9以内的数量。

    教具图片一张,710的数卡个一张。幼儿用书人手。

    活动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是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我能紧紧把握这个理念,既让能力强的幼儿充分表现,又尽量照顾到能力比较弱的幼儿,把表现的机会尽量让给孩子,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游戏中来,在游戏中找回自信,锻炼各种能力,使他们也能得到发展。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幼儿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幼儿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同时,设置问题如:“你看10是什么样子的?”“什么东西可以用10来表示?”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①正确感知6以内的数字,并且能够很快辨认6以内的数字组合(物体)

    ②积极参与集体教学活动,喜欢上数学活动课。

    活动重点 以实物代替单调的“数字”,活学活用。

    活动难点 能够快速反应6以内的数字将数字活化。

    活动准备 1—6数字图片、六个实物标示的大圆圈。

    活动过程

    一、数数复习,自然导入

    通过复习1—50的数字,自然过度到本次教学活动,数数字对于中班的小朋友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大难题了,他们已经能够很流畅的数出1—50的数字,有的甚至能数更多。

    师:宝贝们真棒!已经学会了数这么多的数字啦!今天呀我们有六个数字宝宝要和我们做游戏,他们是哪些宝宝呢?

    (通过数字宝宝这一游戏直接过度到下一环节)

    二、数字找朋友

    师:小朋友看清楚喽,左边呢有数量不等的棒棒糖,右边是数字宝宝,哪些数字呢?我们来数一数……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呢?左边有一根棒棒糖,那么我们就把这根棒棒棒和右边的数字“1”连起来,好朋友,要手拉手对不对!

    这个简单的游戏帮助幼儿初步建立实物与“数字”的关系。

    三、你大我小比一比

    这一环节的实物并不是单一的品种,大小不同,直观上并不能很快判断数量多少,必须经过一一的数出来

    宝贝们这里有好多好玩的东西,我们来给它们比一比谁多谁少

    这个游戏设定是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进行数的比较,更是对数数的进一步训练。

    四、游戏大比拼

    在游戏室事先准备好六个大圆圈,并且都有数字标示(物体表示的1—6)教师随机喊出一个数字,小朋友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该数字代表的圆圈里

    这一游戏帮助孩子们快速反应数字,训练数字敏感度。

    五、“画”数字

    这属于拓展延伸,仍然是要求幼儿用实物代替数字,在白纸上画好1—6。

    帮助孩子加深理解!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篇5

    准备:

    1.贴绒卡片,狗9只,骨头10根。

    2.每个幼儿1―10的数字卡片、实物卡片各一套。

    活动与指导:

    1.出示9只狗的卡片,用游戏的口吻告诉幼儿:小狗排成队要出去找骨头吃,数数小狗有几只?让幼儿点数,说出总数。

    2.教师出示9根骨头的卡片,告诉幼儿:小狗找到骨头了,请1个幼儿上前来给小狗分骨头。问幼儿每只小狗是不是能分到1根骨头,指导幼儿将骨头一一对应放在小狗下面,数数骨头有几根,说出小狗和骨头一样多,1只小狗l根骨头。

    3.教师再出示1根骨头,放在一行骨头的末尾,让幼儿说出骨头共有几根,将数卡10贴在旁边,比较小狗和骨头的数量,骨头多些,9比10少1,10比9 多1。

    4.发给幼儿数卡和实物卡,让幼儿将数卡摆在桌子上,找出相应的实物卡,摆在每张数卡两边,然后将他们按数字大小由小到大排队。

    5.指导幼儿做练习

    (1)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知道9添上1是10。

    (2)让幼儿按群数数,说出总数:花生、蚕豆、豆芽都是10。

    (3)首先让幼儿理解1只青蛙吃1条虫,10只青蛙要有10条虫,数数青蛙和虫各有多少,比较青蛙与小虫的数量,小虫少几就添画几。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测量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小结:

    测量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

    测量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幼儿换一种测量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科学活动:绳子的用途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绳子及其用途。

    2、乐意开展创造活动,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绳子的主题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二、分组试一试,绳子的用途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三、说一说用过的绳子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如:棉绳很软,打在脸上也不痛:尼龙绳比较坚固,可以用来挂重的东西;塑料绳用来做跳绳…

    四、合作玩绳子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绳子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绳子进行了扎、串、系、挂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里发现了绳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绳子可调皮了,躲起来很难发现,金老师就把这些绳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绳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结束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比较光影的相关作品,体验自然界中的光影现象,感受并发现生活中光影的关系。

    2、对剪影艺术和摄影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活动准备】

    1、不同形态的动物或人物的剪影。

    2、自制幻灯箱一个,即手电筒,卡通外形的硬纸箱,透光纸组成的"小精灵"。

    3、自制幻灯片两张,美术书一本。

    4、小橡皮,黑布一块。

    【活动过程】

    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小精灵",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好吗?(出示灯箱)谁来说一说"小精灵"都有哪些特点?

    一:光影揭秘

    1、在"小精灵"的肚子里有你们想吃的、想看的和想玩的,你们相信吗?不过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怪物,谁能勇敢的走上来看一看?(请一名幼儿参与)请你把小手放在"小精灵"的身上说:"我会遵守诺言,不会把所看到的东西告诉小朋友们"(请这名幼儿观看)。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动物?你看到了什么物体?(边提问边看)你看到了哪些人物?

    3、请一名小朋友揭示"小精灵"的奥秘。

    4、出示

    儿歌

    你我的好兄弟 有你就有我 你来我就来 你走我就走

    提问:影子的兄弟是谁?(会出现多种答案)我们做完下面的小实验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答案。

    二:光影实验

    1、拿一块小橡皮放在手心里,然后把所有的光全部遮盖住,用眼睛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把橡皮放在桌子上,你会发现桌子上除了小橡皮还多了什么?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2)影子的兄弟是谁?

    科学家利用光影测量了金字塔的高度,而光影又为我们的射影家和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想像空间。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些名家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

    三:作品欣赏

    打开书本找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进行欣赏。

    要求:1、观察作品的表现手法?2、作品的特点?3、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剪影是剪纸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形态的外轮和黑影揭示形象特征和表情的?虽然只是一个影子的轮廓,不见五官,却能够让人意发联想(出示图片)《影子》

    提问:1、你看到了什么? 2、你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乘坐想象的小船到影子王国中敖游吧!

    四:做一做尝试把上节课收集到的影子用剪或撕的方法进行创作。

    撕纸方法:1、先把轮廓画好。2、把大体轮廓撕下来。3、用指甲卡住把边圆线细致的撕开。注意事项:1、左右手配合2、剪或撕两种方法尝试

    完成作品:(出示背景图)1、填画2、组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教案目的:

    1、让幼儿初步认识、了解地球,知道地球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球体,是我们人类和其它动物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

    2、教育幼儿爱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3、初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探索兴趣。

    教案准备:

    1、录音机、录象机、幻灯机各一台,磁带、录像带、幻灯片等;

    2、世界地图一张,地球仪一个;

    3、各类动物、植物图片若干。

    教案流程:

    一、猜谜语导入活动。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地球)

    二、通过观察、讨论,让幼儿初步认识地球的形状。

    1、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地球吗?它是什么形状?(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地球仪,请幼儿观察并讨论地球的形状。

    小结: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球体,形状像球而略扁地球仪就是缩小的地球模型。

    三、通过听、看,让幼儿了解地球上面有什么?

    1、提问: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你们知道它上面有什么?(请幼儿凭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回答)

    2、听录音——[地球的自白]:我是地球,我的身体可大啦,而且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着。上面有不同的颜色,蓝色的部分代表水,黄色的部分代表山,绿色部分代表陆地。我身上有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草,还生活着许多动物,有凶猛的老虎和狮子;顽皮的小猴、可爱的小兔;还有ji、鸭、鱼、虾等等。哎!对啦,你们人也生活在我身上,有中国人、外国人,大人、小孩......

    总之,我身上的东西多得很,一时半会儿是说不完的,等有时间,我再向你们详细介绍好吗?

    3、游戏:“送图片回家”。

    请幼儿从盒子里任意取一张图片,然后贴在地图相应的位置上。如:小鱼贴在代表水的蓝色处;......

    4、看录像——“世界各地”,进一步了解地球上的情况。

    小结:地球上有许多人、动物和植物,而地球只有一个,它是我们大家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保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

    5、讨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不乱仍垃圾、不随地吐痰、多植树......)

    四、结合幻灯片,教师有表情的讲故事《地球生病了》,然后组织幼儿讨论:地球为什么生病了?怎样给地球治病?......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和探索兴趣。

    五、延伸活动:

    “我为地球扫卫生”——清出白色垃圾。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发现植物的种子,初步了解种子的特殊传播方式。

    2、对种子的传播方式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带领幼儿参加寻找秋天的远足活动。和幼儿一起收集农村比较常见的植物。(苍耳、蒲公英、刺毛球、“麻雀窝”、臭草、红菱、牛膝、蓟……)

    2、多媒体课件。

    3、幼儿有一定播种的经验。

    评析:教师能根据幼儿园所处环境,选取乡土教材作为活动内容,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活动生活化的原则。

    评析:活动准备既有教具等物质材料的准备,又有知识经验的准备,活动能考虑让幼儿在已有经验上获得发展,符合维果兹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探索活动,感受好玩。

    1、谈话导入,那天,我们去田野里寻找了秋天,你看见些了什么?

    幼:喇叭花、菊花、蒲公英、狗尾巴草、麻雀窝……

    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

    幼:蒲公英、麻雀窝、刺毛球、臭草……

    今天他们藏在哪里?

    幼:田野里

    评析:当幼儿回答田野里时,(而实际上是在活动室里)教师没有作出恰当的反应,可见教师对幼儿回答的倾听、及应变能力还较弱。

    出示苍耳、蒲公英、麻雀窝。

    2、让幼儿玩苍耳、蒲公英、麻雀窝。玩过后教师提问:

    ⑴刚才你玩了什么?

    幼1:蒲公英

    幼2:麻雀窝

    幼3:苍耳

    ⑵它们长什么样呀?⑶你是怎么玩的?

    麻雀窝为什么飞起来,还有什么也飞起来了?为什么蒲公英也会飞?

    为什么苍耳可以粘在头发上?

    评析:“你看见些了什么?”“回来时你带了些什么?”“刚才你玩了什么?”这三个问题答案是基本相同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语过于罗嗦,应注意提问语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精练性。

    二、第二次探索活动,发现种子。

    1、引导幼儿发现种子。蒲公英、苍耳和麻雀窝的种子在哪里呀?

    2、幼儿发现种子。把它们的种子找出来,每人找一粒种子,找到后放进盘子里。

    3、幼儿互相交流。

    ⑴刚才你找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

    ⑵苍耳的种子藏(麻雀窝的种子长)在哪里?它们的种子是什么样的?(咖啡色的,椭圆形,扁扁的……)

    ⑶那他们的种子为什么长得这么特别呀?

    4、逐步展示课件。

    ⑴看第一段。谁带蒲公英去旅行?为什么风能帮它?它的种子最后怎样了?

    ⑵经验转移。苍耳浑身长满刺,谁会帮它传播种子?

    ⑶看第二段。师:苍耳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教师出示相应(动物)的标志。

    评析:教师原想借助于展示仪帮助幼儿更好地观察种子的特征,但仪调的颜色太暗,不清晰,反而干扰了幼儿观察,给了幼儿认识错误的认识。充分的准备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但在选择时应考虑到课件是为了活动服务,该课件制作较粗糙,与活动的配合不够紧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第三次分组探索活动。教师出示另外一些植物。这里还有一些有趣的植物,他们传播种子需要谁的帮助呢?(……)

    活动反思:

    如何通过教学学生们了解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并找到果实或种子形状结构与传播方式之间的规律,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思考良久的问题。虽然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短文,但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很少,对很多种子的`传播方式都不了解。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对教学的效果往往能起到绝佳的效果,于是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寻找能够直观演示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通过截取整理,蒲公英种子的满天飞舞,凤仙花、喷瓜的劲爆弹射,苍耳种子的勾挂之旅,椰子的随波逐流以电影的方式清晰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尤其是一些极具代表性植物的种子传播让学生兴致极高惊叹不已,纷纷感叹大自然竟然是如此的奇妙,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了解了植物果实或种子的形状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有切的关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背景:

    我班幼儿男孩子较多,对交通很感兴趣,对于圆头圆脑的轮子更是有无穷尽的探索乐趣,每次活动后,都围着我嘁嘁嚓嚓,意犹未尽。我便由此想出再让孩子对于轮子有进一步的探索。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活动,了解我们的周围世界有各种轮子。他们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异,但都有相同的形状,使得轮子能滚动,并能使物体移动。

    2、学习测量技能,发展幼儿观察、操作能力,扩展幼儿的思路,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

    3、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1、请每一个幼儿带一个轮子或有轮子的玩具。

    2、教师准备有轮子和缺一个或二个轮子的玩具几个,短绳子若干条。

    活动过程:

    教师:“请你们把带来的轮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动,然后告诉我,是什么使你们的玩具移动的?”

    幼儿:“轮子”

    教师:“请你们观察一下轮子是什么,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允许幼儿互相观察玩具。

    教师:“你们还可以用小绳子量量它有多长。”

    教师示范用绳子量轮子的大小,讲述量的方法,允许幼儿相互测量玩具。

    教师小结:“有的轮子大,有的轮子小,它们的大小不一样。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头,有的用铁,有的用橡胶做的,它们做的材料都不一样,但它们的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圆形的。”

    教师:“你们想过吗?为什么轮子都是圆的呢?”

    “现在你们可以再玩玩,观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个其他形状的东西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

    小结:“圆形的轮子能滚动,长的、方的积木不会滚动,有轮子的玩具移动省力。”

    “你们在幼儿园、家里、街上还看到过有哪些东西有轮子?”

    “如果这些东西没有轮子将会怎样?轮子坏了又会怎样?”

    教师:“请你们以后在街上、家里、商场里各个地方观察有轮子的车子、机器他们是怎样工作的?以后请你们再来讨论。”

    活动反思:

    幼儿对实验活动的兴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处,就是关于“滚动”这一个词,应该给予简单的解释:圆形的东西能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