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上海自学网 > 小学 > 六年级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六年级下册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 六年级
  • 2023-05-19
目录
  •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青岛版
  • 六年级下册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 新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 六年级下册科学必背知识点
  •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苏教版

  •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青岛版

    什么是学霸,就是擅长学习,且每门学科成绩分数都很高的学生 。‘这里,小宋想重点强调的是一个词“每门”。然而, 在小学的课程当中,就有一门学科每次考试都会遇到,但家长们都很容易败凳忽视的一门“非主科”——就是“科学”。

    因此,尤其在 小升灶尘学的六年级阶段,努力学好“科学”这一门学科,就势在必行。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科学”不同于“语数外”,它的考点不多且不容易不丢分。平时稍加努力用心的同学,期末考试稳拿满分是不在话下的。

    鉴于此,用心的小宋老师将 六年级下册科学(JK版本)的所有单元知识点进行了一个全面又的梳理与总结。 可以说考试的内容基本囊括在内,大家一定要将这些牢记于心!文章末尾还会附一期 最新的《六下科学期末检测卷》 ,同学们可以对照这些单元考点,自行测试一下。最后祝同学们升学顺利,加油!

    其实, 小学的科学就是在为小升初后面的几门必修课(如生物、物理、化学等)作铺垫的 ,并且,科学这门学科在培养孩子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时,还可以隐枯禅锻炼自身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和身心成长着实有利!

    每天坚持整理各科学习资料,喜欢就请多多关注吧!

    六年级下册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能及带则能的形式,能的转咐渗化,能的转移,能源,水与生命,水的净化,水的循环,保护水资源,空气的组成,氧气与燃烧,生物体如何获取能量,动植物蠢简棚与大气间的交换,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新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们长大了

    1、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有:

    (出生时的脚印)、

    (从小到大的照片)、

    (小衣服小鞋子)、

    (每年的体检卡)、

    (身高体重的数据)等。

    2、我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有(身体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能力提高了)。

    3、(身高)和(体重)是生长发育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袜斗闷标。

    4、人体生长发育销毕最快的两个时期是(出生后第一年)和(青春期)。

    5、(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青春期)是生命重要的时期。

    6、(青春期)是我们告弯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7、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将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8、青春期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9、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10、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

    (1)性意识骤然增长

    (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3)独立欲望增强

    (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

    (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

    (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11、要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

    (1)要注意个人卫生

    (2)不穿高跟鞋

    (3)不拔胡须

    (4)不吸烟、不酗酒

    (5)正确对待与异性交往

    12、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的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13、人的一生要经过(幼儿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四个阶段。

    14、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可以根据(父母的身高)、(现在的身高)、(自己的脚长)。

    15、伴随着身体素质提高,青少年(青春期发育)和(性发育)的年龄也不断提前。

    16、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应该:(1)注意个人卫生

    (2)讲究营养并注意饮食卫生

    (3)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

    (4)加强体育锻炼

    (5)保证充足的睡眠

    (6)不迷恋电脑

    (7)科学用脑

    17、注意学习姿势与用眼卫生的方法:(正确的阅读姿势)、(正确的书写姿势)、(注意采光与照明)。

    18、我们已经跨入青春期,每天需要保证(10)小时的睡眠。

    19、(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0、科学用脑五要素是:(动静结合)、(课程交替)、(反复强化)、(勤于思考)、(适当休息)。

    第二单元 遗传与变异

    1、(子女)与(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4、(遗传)和(变异)是生命最基本的两种特征。5、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变异)培育而成的。

    6、(因为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长环境的不同引起的变异现象),所以金鱼、康乃馨、玉米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7、变异有两种:(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8、(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9、(孟德尔)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10、孟德尔研究豌豆的遗传现象,主要是从豌豆的(种子形状)、(种子颜色)、(种皮颜色)、(豆荚形状)、(豆荚颜色)、(花的位置)、(茎的高度)几方面进行的。

    11、(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01年,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2、生物的变异不仅来自(父母的结合),生物体自身也可能产生(变异)。

    13、变异可分为(生物体自身产生的变异)和(用人工方法产生的变异)。

    14、有些变异对生物是(有害)的,有些变异对生物是(有益)的,还有一些变异(既无害也无益)。

    第三单元 进化

    1、恐龙已经(灭绝)了,关于恐龙的模型、图片和影片是根据(恐龙化石)复制出来的。

    2、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1822年)被发现的,恐龙是巨大无比的(爬行)动物。

    3、恐龙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前。

    4、恐龙繁殖后代的方式是(卵生)。

    5、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白鳍豚、蟑螂、扬子鳄、中华鲟、娃娃鱼植物活化石:银杏树、香果树、珙桐、水杉

    6、(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几百万年以前生物的(残骸)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7、化石的形成:动物死亡后,骨骼、牙齿等组织保存下来;慢慢被沉积层包围,并被矿物化;由于地壳运动,化石上升到接近地表的地方;岩石的侵蚀和坍塌使化石暴露出来。

    8、化石保存在(沉积岩)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层)比作一本书,(化石)就是书页中(特殊文字)。

    9、化石告诉我们:(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

    10、(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而(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则依次在越来越晚的地层中才出现。

    11、(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于1859年出版了震惊学术界的巨著( 物种起源)。

    1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下来,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13、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发展着,进化着。

    14、(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的经典理论。

    15、极地狐狸的耳朵短而圆(可减少热量的流失);非洲沙狐的耳朵长而大(利于散热)。

    16、印度洋某岛屿上经常刮风暴,那里生长的植物矮小甚至贴着地面生长,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岛屿上经常刮风暴,高大的植物容易折断,矮小的植物容易生存并繁衍后代)。

    17、(云南澄江生物化石群)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经典进化学说提出了挑战。

    第四单元 共同的家园

    1、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2、企鹅、海豹生活在(极地)、狮子、斑马生活在(草原)、小鸟、猴子生活在(树林)、海龟、鲨鱼生活在(海洋)。

    3、同一栖息地上不同种类的植物和动物可以一起生活,有些可能成为很好的(伙伴),例如(啄木鸟和树)、(蜜蜂和花)、(小丑鱼和海葵)、(鸟和果实)和(鳄鱼和鳄鸟)等。

    4、生物为了生存,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猎取食物,于是它们之间就形成了(敌对)关系,例如(小鸟吃虫)、(熊吃鱼)和(狮子和斑马)等。

    5、动植物的生存本领与其(生存的环境)密切联系,是其(适应环境)的结果。

    6、生活在沙漠中的动植物需要有(抗干旱、耐饥渴)的本领。

    7、分解者有(蚯蚓)、(蘑菇)、(霉菌)和(屎壳郞)。

    8、 我们应该(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建设生态工程)来保护生态平衡。

    第五单元 神奇的能量

    1、能量:能使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本领叫做能量. 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或(发声)的现象,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2、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被(储藏)和(运用)。

    3、人类和自然界如果没有能量,人和自然界的一切活动都将(停止)。

    4、骑自行车时用力蹬踏使力加速的能量是机械能。

    5、能量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6、生活中,能量的转换如:

    A 、打开电视,电能转换成了声能和光能

    B 、搓一搓手,化学能转换成了声能和热能.

    C、我们吃的食物是把化学能转化为我们运动所需要的动能

    D、电风扇是把电能转换成风能 E、风力发电机是把风能转换成电能 F、阳光下的植物是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

    7、煤中贮的能量是热能和光能。

    8、能量都有(光能)、(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和(机械能)等。

    8、能源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9、不可再生能源是不可再生的 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10、可再生能源是可再生的 如:太阳能、风能、水能。

    11、常见的太阳能装置有: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

    12、制作太阳能灶是在利用可再生性能源。

    13、具有开发前景的新能源如:潮汐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14、核能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15、造成能源枯竭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开发利用。

    16、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事例如:利用海水晒盐、太阳能热水器热水。

    第六单元 拓展与应用

    1、拓展:就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某些现象。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汇贯通”讲的都是拓展能力,“下知天文,下晓地理”不是拓展能力。

    3、应用就是把学到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物品的制作上。

    4、经常制作物品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能力. 5、科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

    6、科学原理的应用:

    A、浮力原理:救生圈、轮船漂浮、木筏、竹排、淘米

    B、杠杆原理:撬棍、剪刀、起钉锤、杆秤、天平

    C、反冲原理:火箭飞行、飞机飞行、烟花等。

    D、冷热对流:风的形成、制冷空调装在高处、超市的大冰柜不用在上面盖上盖子。

    E、重心低不易倒:不倒翁、台灯、灯塔、铁架台。

    实验探究题:

    一、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实验器材:黏土、叶子、木棒

    实验方法:

    1、将黏土擀平;

    2、把叶子放在黏土上,用手把它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

    3、把留有印迹的黏土模型晾干。

    二、比较纸巾干湿程度 :

    (一)实验器材:三张湿纸巾、蜡纸

    (二)实验方法:

    1、把三张纸巾充分浸湿,一张平铺,一张卷起,一张用蜡纸包起来,都放在塑料布上,放在窗台上;

    2、一小时后观察三张纸巾的干湿程度。

    (三)实验结论:

    平铺的纸巾最干,卷起来的纸巾居中,用蜡纸卷起来最湿。这说明仙人掌似蜡纸的外衣这种独特的外形特征既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又能很好地储存水分。

    三、研究橡皮筋拉伸后产生的能量大小与“火箭”发射高度的关系

    (一).实验器材:橡皮筋、卫生纸卷芯、吸管、尺子、蜡笔、胶带

    (二)实验步骤:(略)

    (三)实验结论:

    橡皮筋拉得越紧,产生的能量就越大,“火箭”发射高度就高;

    橡皮筋拉得越松,产生的能量就越小,“火箭”发射高度就低。

    总之,能量越大,物体运动就越高、越远、越快;能量越小,物体运动就越低、越近、越慢。

    四、点燃火柴和花生米,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一)实验器材:细铁丝、花生米、橡皮泥、火柴

    (二)实验步骤:

    1、用细铁丝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橡皮泥上;

    2、点燃花生米,加热适量的水;

    3、花生米燃烧完后,测一测水温会发现水温升高了。

    (三)实验结论:

    划着一根火柴,人体中的化学能转换成光能和热能;

    燃烧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热能和光能。

    五、写出下图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太阳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辐射到地球;

    植物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光能),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内;

    人吸收植物的(化学能)再转换成(机械能);

    发电机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电热水壶把(电能)转换成(热能)。

    六年级下册科学必背知识点

    能及睁毁销能的形式,能悉游的转化,能的转移,能源,水与生命,水的净化余前,水的循环,保护水资源,空气的组成,氧气与燃烧,生物体如何获取能量,动植物与大气间的交换,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请加我,www.@163.com

    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苏教版

    【 #六年级#导语】科学,是已系数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其对象是客观现象,内容是形式化的科学理论,形式是语言,包括自然语言与数学语言。以下是 考 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10、人类(观察)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1、人们在生活中产生大量(垃圾)。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简单的填埋和焚烧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

    2、填埋场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3、(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

    4、(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且产生大量垃圾,滥用塑料袋也会造成的(环境污染)。

    5、(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6、垃圾可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

    7、厨余垃圾包括:果皮、剩余饭菜等;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和橡胶等;有毒有害垃圾包括:过期药品、注射器、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其他垃圾包括:砖瓦、陶瓷、卫生间废纸。

    8、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它便于对有毒垃圾的处理。废电池和医疗垃圾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

    9、(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3.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大约为地庆慎球半径的(四分之一),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体积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8万千米),昼夜温差(310℃)。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3、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运源套小环的)。

    4、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5、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运行。

    6、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7、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8、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9、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新月),“十五”称(望月)。

    10、月相在一个月中的变化誉悄敬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

    4.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2、我们要使铁丝发生变化,可以采用(折)、(拉)(锤打)等方法。

    3、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4、金属汤匙取一小勺白糖放在蜡烛火焰上慢慢加热,白糖会(熔化)、(炭化)。

    5、我们可以用(筛网)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沙和豆子的混合是物理变化。

    6、有些物质混合后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如(白糖)和(水)混合;有些物质混合后会生成新的物质,如(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7、米饭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被我们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8、淀粉遇到碘酒颜色会变成(蓝色),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新物质。

    9、小苏打和醋混合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燃烧的细木条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5.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