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统称,其中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知识点有:1、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3、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4、结合实例,那么,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四: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1、高中学习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方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有所成。主动地吸取和被动的接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2、地理学习,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课上动脑动手,集中注意力。因为一般来讲,老师教授的知识都是根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来进行的,所以上课的专心很重要。
3、地理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所以提高学习效率很重要。学习效率低就意味着掌握同一个知识需要花费的时间是别人的几倍,这样长此以往,学习只会越来越跟不上。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倍左右,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我们学校开展的帮助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假期速读记忆训练班”用的就是这个《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可以参考。
4、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老师讲授的知识是面对所有学生的,每个人的具体掌握情况不同,所以自己要学会调整,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要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绕转中心太阳和地轴进行运动。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自转周期为恒星日(23时56分4秒),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地球自转导致各地昼夜更替,地方时差,以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差,以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等现象。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形成等现象。
四、光照图的判读
光照图可以通过判断南北极、节气、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等方式进行判读。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可以判断昼夜更替,与经线相交可以判断昼夜长短。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需要先求出两地的经度差,再根据经度差计算时间差,最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包括氮、氧、二氧化碳和臭氧等成分。大气分为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等不同层次。
二、大气热力作用
大气热力作用包括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必修一是自然地理,主要知识点有:天体系统,世界时区划分与日期变更,相关问题的计算;地球圈层结构;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环流;太阳高度角与太阳辐射,全球气压带风带以及季节性移动;洋流、自然带;气候特征(典型记忆);内外力作用与地貌,地壳的物质循环;自然带的经度、纬度与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其它的还有零散知识点的记忆,主要靠理解背诵多训练。
全给你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第一单元 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以上就是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全部内容,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地球绕转中心太阳和地轴进行运动。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自转周期为恒星日(23时56分4秒),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地球自转导致各地昼夜更替,地方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