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杨建祖 中科院战略咨询院 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局长 周德进 中科院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地址 王秀全 中国科学院
全国科普日活动方案
为了确保活动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是为某一活动所制定的,包括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你知道什么样的活动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全国科普日活动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全国科普日活动方案1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努力提高我镇广大干部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根据区科协统一部署,镇科协决定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在全镇范围内开展20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活动名称
井口镇20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
二、活动宗旨
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结合我镇实际,利郑脊闭用我镇教育、卫生、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野知、深入群众,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公众素质,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发展。
三、活动主题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
四、时间安排
20xx年9月18日——24日(各村、社区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微调,适当超前或滞后安排)
五、活动方式
组织动员全区科技、教育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深入村、社区、学校、幼儿园等,面向广大群众,运用讲座、报告、展示、咨询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利用井口通讯、广播、电视等媒体开展有关宣传活动。
六、活动地点
镇涌泉广场、主要公共场所、辖区学校等。
七、具体活动安排
1、活动内容:全国科普活动开幕日
活动时间:9月18日8:30—11:30
活动地点:涌泉广场
主办:井口镇科协
2、活动内容:井口镇第一届蕊泽杯运动会
活动时间:7月30日——11月1日
活动地点:涌泉广场
主办单位:井口镇人民政府
3、活动内容:世博知识抢答
活动时间:8月13日
活动地点:镇六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镇科协、镇文化服务中心、镇团委
4、活动内容:安全知识讲座
活动时间:9月20日
活动地点:镇六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镇文化服务中心、镇安稳办
5、活动内容:应急疏散演练
活动时间:9月21日
活动地点:镇六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镇科协、镇文化服务中心、镇民政办
6、活动内容:科普志愿者义务科普服务活动
活动时间:9月23日
活动地点:涌泉广场
主办单位:镇科协
7、活动内容:健康知识讲座
活动时间:9月24日
活动地点:镇六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镇科协、镇机关党支部
8、活动内容:科普画册巡展,发放科普宣传材料
活动时间:活动日期间
活动地点:各村、社区
主办单位:井口镇科协、各村、社区
八、注意事项
1、参与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整合资源,精心策划组织实施,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2、各村、社区分别负责所在辖区的活动实施组织与落实。
3、各村、社区活动结束后,认真把本次活动进行书面总结,于9月28日以前一并上报有关声像资料和总结至镇科协。
全国科普日活动方案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科普部,xq生产建设兵团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学院院属有关单位:
为深入开展20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进一步推动学术资科普化,为科技工作者搭建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的,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关注与兴趣,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在全国科普日期间举办学术资科普化系列活动。现将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xx年9月1—21日
二、活动主题
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
三、活动内容:
(一)高端科技资开放
结合20xx年全国科普日主题,广泛发动各有关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喊裂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科技资面向社会开放,激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二)动员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
广泛动员科技工作者围绕民生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的科技进步成果,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创新性、示范性科普活动,倡导公众贴近科学、融入科学,有效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三)举办学术资科普化系列报告
发动各有关单位围绕最新科研成果举办新科技科普系列报告,面向社会公众及时传播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引导科技工作者更好履行社会责任。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
20xx年全国科普日学术资科普化系列活动是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科协科普部、中科院各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加强资统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全国科普日活动协同推进。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发挥本单位本部门的在场地、人员等方面的科技资优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宣传手段开展专题宣传,为全国科普日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三)做好申报,及时汇总
请各有关单位于20xx年7月0日—8月24日“e享科普日”网站()中的全国科普日重点活动,按要求填报重点活动登记表(见附1),以网络在线形式开展的活动须另行填报网络在线活动登记表(见附2);同时将相关活动登记表报送至。
请各有关单位于20xx年9月1日—10月26日全国科普日重点活动()提交本单位本部门的活动总结、图片和影像资料,并同时提交总结或总结幻灯片等作为支撑材料,同时将上述材料报送至。各省级科协在线对优秀项目进行推荐,推荐的优秀项目包括“20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和“20xx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见附、4)。
中国科协对活动组织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单位以“20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的名义表扬,对特色鲜明、实效显著的活动以“20xx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的名义表扬。
全国科普日活动方案3
一、活动主题和时间
20xx年xx区全国科普日活动于9月15日至9月21日举行。活动期间,全区中小学围绕“创新引领时代智慧点亮生活”为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二、活动主要内容
(一)组织开展校园科普教育,科普宣传和科普成果展
各中小学要结合本校实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普活动,举办校级科普知识竞赛活动及科技制作成果展览,激励广大师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提高师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组织青少年科学体验活动
组织城区中小学生和部分农村学校学生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科学体验活动。参观体验xx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xx市消防科普教育馆、富乐国际陶艺博物馆、xx职业技术学院中药标本馆、人体标本馆、微生物实验室和xx北葡萄产业园区、xx市科技经济体验中心等各级科普教育基地。活动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实施。
(三)组织科普知识竞赛活动
为在广大青少年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大力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参加体验活动的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竞赛,竞赛采取书面答题形式。
三、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全国科普日活动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项重要活动,各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策划本校活动方案,实实在在把每项活动落到实处,确保“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顺利开展。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加大对全国科普日活动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师生、家长了解全国科普日活动,扩大活动的受益面和影响力。各中心校、初中、区直学校在活动期间,至少向区上传一篇活动报道。
3、各学校在举办活动时,要有明显的活动标志,要用规范的活动名称。活动名称统一为:20xx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结束后,各校要认真总结,保存活动有关文字、图像资料归档。
各中心校、初中、区直学校于9月23日前将活动总结、相关图片、影像资料(含电子版)和活动简报报送区局体艺办。
出品:格致论道讲坛
以下内容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青年研究员范舟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来自国家天文台的范舟,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给星星和星系做人口普查的过程。
提到天文,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星空。
星空非常美丽,有时候你一直看着星空,心中会涌现一种莫名的感动,感觉人类特别渺小。
这张图片拍摄的是 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 的夜景,非常漂亮,大家有机会可以前去参观。
在仰望星空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思考,天上的星星到底有多大?宇宙里面到底有多少颗星星?
宇宙有没有边界?如果有边界,宇宙外面又是什么呢?
远古时代,人类就一直仰望星空,思考各种和星空有关的问题。
不过长期以来,人类一直都是用肉眼观测星空,而由于肉眼视能力的局限性,人们很难观测到特别暗、特别远的天体。
直到400多年前,伽利略第一次把望远镜指向星空, 看到了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东西。
比如月球上的环形山和山谷;太阳不但有黑子,它还在自转;金星和月亮一样,也有阴晴圆缺。
木星不仅仅是一个光斑,它周围还有四颗卫星,后来被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从此之后,人类开始使用各种 探索 宇宙,并且进入了一个制造望远镜的竞赛时代。
因为制造出更大口径的望远镜,意味着可以看到更远的宇宙,更暗弱的天体。
18世纪末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叫 威廉·赫歇尔, 他是制造望远镜方面的专家,一生建造了上百架天文望远镜。
这张图片中的望远镜就是他研制的1.2米口径望远镜。这个望远镜非常大,和图中房子一比就更明显了。
虽然它非常笨重,操作起来也不方便,但由于口径够大,所以借助它威廉·赫歇尔看到了很多之前无法看到的星体,如天王星以及天王星的卫星。
后来,随着 科技 的进步,人类制造出了更大的望远镜。
比如这张图中的胡克望远镜,它是一个名叫胡克的富商于1917年资助建造的,口径为2.5米。
关于这个望远镜还有非常一个有趣的故事。这张照片中正在使用望远镜的人是爱因斯坦,他身后叼着烟斗的是哈勃。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建立了宇宙模型。
但他刚把宇宙模型建起来,就非常惊讶地发现,宇宙居然是在膨胀的。
爱因斯坦自己也吓了一跳,他觉得不可能,如果宇宙在膨胀,人们该有多不安啊!
于是他在宇宙学状态方程中加入了一个常数,用以保持宇宙的恒定不变。
后来,哈勃用胡克望远镜观测到了很多星系,发现几乎所有星系都在远离我们,所以得出 “宇宙在膨胀” 的结论。
至此,爱因斯坦感到非常懊悔,他觉得自己加入宇宙常数的做法是一个很大的错误,以至于后来他觉得这是他人生当中最大的错误。
之后还有很多新的望远镜诞生。
这个5米口径的海尔望远镜建成于1948年,此后的40多年时间里,它一直是全世界像质最好、口径最大的望远镜。
虽然20世纪70年代,苏联曾造过一个6米口径的望远镜(BTA),但那个望远镜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有一些缺陷,效果并不是很好,影响力也不是很大。
海尔望远镜的记录 一直保持到1993年凯克望远镜的出现。
科技 的进步让望远镜越做越大,甚至出现了像哈勃望远镜这类的空间望远镜。但是这些望远镜早期都局限于观测单一的天体。
想对星系整体或恒星整体进行全面的统计性的了解,用这种观测模式显然不行。
于是就 产生了另一种方式的观测模式——天文巡天。
天文巡天就是 对天空进行大范围的观测,甚至进行全天的观测,这有点儿像人口普查。
比如,我想研究北京回龙观地区居民的职业情况。
如果我只是对周围做IT行业的几位朋友进行调查,我就很容易得出“回龙观地区从事IT行业的人很多”这样的错误结论。
因为我选择的样本不够大,调查的范围不够广。
只有观测的范围足够广,调查的数据足够多,才能得到相对全面且正确的结论。
实际上,200多年前的人们也做了一些类似巡天之类的工作,法国天文学家梅西耶就根据观测做出了梅西耶星云星团表。
表中包含了110个天体,比如M31仙女座星系,在梅西耶星表里就排第31位。
M1是什么?它是蟹状星云,是一个超新星遗迹。
它的发现也有中国人的一份功劳,因为中国史书上有关于1054年出现超新星事件的观测记录。
通过对蟹状星云的观测结果,人们最终推算出来,M1应该是在中国宋朝的时候爆发的,所以和 历史 记载很好的吻合。
前一段时间人类首次拍摄到的黑洞照片拍摄的就是M87星系。
这个星系从图上看似乎比较小,实际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椭圆星系,中心有一个60亿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
直到现在,梅西耶星表到也非常流行。
每年3月底全世界都会举行梅西耶马拉松——北半球的天文爱好者会拿着小型望远镜对星空中的梅西耶天体进行观测,一晚上把梅西耶星表里面所有星云、星团和星系都观测一遍。
这个活动对天文爱好者的要求非常高,要求他们既要有认星的能力,还要有拍照的能力,而这也能检验天文爱好者的水平高低。
除了梅西耶星表,还有一些代表性星表,比如NGC星表(星云和星团新总表)。
NGC星表包含的星云、星团、星系的数量更多,有7000多个,星表里一一记录了它们对应的编号、位置、亮度、距离等信息。
其实,如果把这些星表拿出来,你会发现,实际只是一个文字的表,记录了一些最基本的信息,并没有照片。
那个有图的版本是后人根据拍出来的照片做了更形象化的补充,这样就可以和实际拍的进行比较,用起来就非常方便了。
为什么当时这些星表只有文字呢?
主要是因为 当时记录成像的技术并不是那么成熟,大家拿望远镜可以看到很多天体,但要真正记录下来却很难。
当然,有一些天文学家画画的功力比较好,可以用素描的形式将观测到的星体画出来。
试想,如果那时每个观测者都有智能数码相机或智能手机,他们把相机或手机往望远镜的目镜那儿一装,就都能拍下来观测的天体了。
一直到1950年左右,当拍照技术发展得比较成熟后,才有一些厂商有能力提供大批量高质量的照相底片供天文观测拍照使用。
于是出现了对天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帕洛马巡天计划。
之前人们使用的星表其实都是文本文件,而帕洛马巡天星表却是有有大量照片(图像)组成的。
帕洛马巡天由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和帕洛马天文台联合开展,对北半球天空进行全天巡天观测。
每次拍一张照片,最后把所有拍出来的照片合并成一张非常大的照片。
大家想查某个天体,只用翻看这个有图像的星表,就能看到它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甚至它周围有没有别的星体都能看得非常清楚。
因此 帕洛马巡天在天文巡天观测上可谓一个巨大的飞跃。
20世纪70年代,为了获得南半球的天体资料,人们利用澳大利亚英澳天文台的UK Schmidt望远镜对南半球做了巡天。
后来将南、北半球的观测数据进行结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
随着电子化技术的提升,人们又把这些照片的底片进行了数字化操作以供人们从网上使用。
所以通过一些网站,现在的人们能很方便地搜到相关天体的详细图像资料。
这张图片是帕洛马巡天的一个截图。
它看起来和现在大家平时拍的照片差别比较大,它不但是黑白的,而且还非常模糊,还有很多噪声。
不过限于当时的技术,它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了。
它为后来很多的巡天计划,比如斯隆数字化巡天SDSS等,都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基础。
刚才说了很多国外的巡天,中国的巡天工作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中科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陈建生 老师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往澳大利亚国家天文台访问。
当时帕洛马巡天在国际上非常火爆,影响力非常大,他也深受启发。
回国后, 陈院士利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一个60公分口径的施密特望远镜,装配上不同颜色的滤光片对天空进行大视场巡天。
之所以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是因为它们透过的光的波长是不一样的。
通过观察不同波长的天体的能量,就能得到一个能谱,然后对其进行物理分析。
当时的巡天还配备了一个CCD(电荷耦合器件)相机,今天手机里也有类似运用。
摄像头的前面是用于光学成像的镜片,后面是一个记录成像的仪器,手机一般用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CD性能更高级一些。
专业天文观测的常用的CCD/CMOS相机不仅可以用来记录,拍出来的信息还能直接数字化,直接存到电脑里,非常方便。
这个巡天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并开展起来的,可谓非常超前和新颖,一经提出,就受到很多研究机构的积极响应,比如亚利桑那、台湾、康尼狄格的高校和研究所。
所以当时这个巡天也叫 “北京-亚利桑那-台湾-康涅狄格巡天”(简称BATC巡天)。
其中的小行星巡天非常有意思,它相当于对小行星进行人口普查。
做小行星巡天也需要一个比较大的视场,当时大家用的都是口径较小的望远镜。
从1995年开始,7年的时间里面,这个巡天就总共观测得到了2707颗有暂定编号的小行星,而且都是新的小行星,之前别人并没有发现的。
其中 500多颗小行星拥有永久命名权。
从列举的这些小行星命名中,大家可以看到,有些是科学家的名字,有些是作家的名字,还有些是著名院校的名字或地名。
为什么会 用金庸的名字来命名小行星 呢?
这是因为以前天文学家们观测的时候非常“孤单、寂寞、冷”,经常需要轮流在深山里连续观测一两周或者更长的时间。
当时也不像现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可以刷刷朋友圈打发业余时间。
当时观星之余,当时大家都喜欢阅读金庸。很多天文学家都是金庸迷,所以就申请用金庸的名字来命了一颗小行星。
还有一颗小行星的名字叫“南仁东星”。
大家都知道,南仁东老师是中国“天眼”的发起人和奠基人,还是时代楷模。
鉴于他对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巨大贡献,所以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再比如,国家天文台属于中国科学院,承载中国科学院重要教学任务的大学是中国科学院大学。
所以我们也申请用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国科大星”。
仔细看这张动图。
望远镜指向的天区位置不动,对同一个天区进行不同时段连续拍摄后发现,图像最中间的地方有个亮点在移动。
因为背景恒星是不会动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所以这个移动的亮点很有可能就是一个小行星。
然后,我们把这个移动天体的信息发送给国际小行星中心,和数据库里已有的信息进行比较,以鉴别它是否是新的小行星。
如果是,我们就是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也就拥有它的命名权了。
在巡天项目里, 除了要给小行星查户口,还要给近邻的星系查户口,看看周围有多少个星系,它们长什么样子。
当时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星系就是仙女座星系,也就是梅西耶星表里的M31。
它距离我们有250万光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仙女座星系,其实是它250万年之前的样子。
现在的仙女座星系是什么样子, 我们必须要再等250万年才能看到。
仙女座星系非常漂亮,它周围有一些尘埃和气体的环状结构,从图上还能看到两个小的矮星系M32和NGC205(实际上周围有更多)。
如果现在在网上搜有关星系的图片,搜到的很多都是仙女座星系。
它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的演化进程是什么样的?它将来会变成什么样?
大家知道,我们主要依靠化石来研究地球的起源。 那对仙女座星系而言,有没有可供研究的化石呢?有,它就是球状星团。
球状星团是几千颗到几百万颗恒星的集合体, 它记录了星系早期形成时的重要信息,是一个星系形成和演化的活化石。
不过不幸的是,我们在地球上很难看到仙女座星系中球状星团里的单颗恒星。
一是因为仙女座星系离我们太远了,二是因为大气的湍流会把所有的星象都变成模糊的一团。
所以,我们从地球上看仙女座星系的球状星团,其实就是一个个非常暗弱的光点。
仅仅一个模糊的点,我们要怎么去研究它呢?看似无从下手,但科学家还是有很多办法的,比如刚才提到的多色滤光片。
结合研究不同波长处的天体的能量,可以得到一个能谱。
同时,一些做星族合成模型的理论天文学家可以通过恒星的模型计算出很多星族的模型。
通过这些星族的模型,他们又可以计算出具有不同年龄和化学组成等信息的能谱。
这些理论的能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数据库,我们拿着观测到的数据与之进行匹配。
如果匹配上了,就说明它符合某个模型的物理信息。
经过研究,我们最后得到了仙女座星系形成和演化的关键信息。
在这之前,很多人认为仙女座星系是大坍缩形成的,或者是吸积旁边的矮星系后慢慢形成的。
但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它的形成是这两种机制的结合, 即早期大坍缩和后期吸积周围的矮星系综合作用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仙女座星系。
虽然对银河系临近的仙女系星系做了普查和研究,但实际上,近年来人们还有很多新的发现。
近年来的深场观测发现,仙女座星系M31和三角座星系M33之间有很强烈的相互作用,导致很多星流的产生。
星流产生的过程非常剧烈。
但更剧烈的是,通过哈勃望远镜10年的观测和Gaia卫星的高精度观测发现,45亿年之后,仙女座星系会和银河系发生碰撞。
不过这个碰撞的过程相对缓和,就像跳华尔兹一样,两者先接近,再远离,然后再彼此接近。
若干回合后最终合并成一个巨椭圆星系。
一说到碰撞,大家一定觉得非常可怕,认为两个星系相撞后,地球一定就毁灭了,其实并不是。
因为星系里恒星的密度是非常低的,恒星几乎不可能发生碰撞,行星碰撞更不会发生了。
所以大家不用担心地球会因为星系的撞击而毁灭。
相反, 我们要担心的是,45亿年之后的太阳可能会变成一个红巨星。
如此就会发生像电影《流浪地球》里描述的场景, 炙热的太阳会极度膨胀从而吞没水星和金星,地球也会变得异常炽热。
希望到那时,人类会采取一些避难的方法,比如流浪地球,或者搬到其他宜居行星上去居住。
通过宇宙中大样本的星系观测研究发现,星系之间的相互碰撞和并合是普遍存在的。
研究了这么多星系,并不代表我们对自己身处的银河系的研究就十分透彻,事实上正好相反。
正是因为 我们身处银河系,所以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太阳所处的银盘区域的恒星非常密集,也非常明亮,我们的视线会被周围的恒星、尘埃所遮挡。
另外银河系中心的核球也非常明亮,也会遮挡我们的视线,这些都导致我们对很多天体很难进行研究。
但是天文学家对于困难是毫不畏惧的,相反天文学家们制造了很多望远镜来对银河系进行深入观测和研究。
我国自主研发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 一次可以观测三千多个恒星的光谱。
通过它的观测,我们现在已经得到1000多万条恒星光谱。
通过它,我们可以知道这些恒星的物理信息,比如温度,化学组成,以及它们到底是矮星还是巨星。
还有欧洲的盖亚Gaia卫星,它可以准确地进行恒星测距。
当然,光有这些望远镜还不够。
因为银河系里有几千亿颗恒星,而我们现在观测到的只是几千万颗恒星,相当于万分之一的采样率。
这好比我们从一万个人中选一个人当代表,采样率太低,因此我们要做更大样本的巡天。
在国家天文台的发起之下,我们进行了SAGE(恒星丰度和星系演化)测光巡天。
该项目利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Steward天文台2.3米Bok望远镜、新疆天文台南山1米望远镜以及乌兹别克斯坦1米望远镜进行北天天区的多色测光观测。
比如我们使用的Bok望远镜,它位于美国在亚利桑那州的一个高山——基特峰上,那里的大气透明度优良,大气视宁度也比较稳定。
这张照片记录了我们的同事正在观测室进行观测的工作状态。
是的,现在我们的工作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需要站在望远镜下用眼睛去观看。
而是通过计算机来控制望远镜,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曝光,观测完的数据也是记录在计算机里的。
所以, 以前天文学家观测时非常辛苦,可能会“孤单、寂寞、冷”,但现在实际上我们并不孤单。
因为在亚利桑那州有很多高大的仙人掌,还有非常多的动物,比如美洲虎、响尾蛇和熊。别以为这些动物都被关在动物园里。
一天早上起床后,我们发现宿舍的纱窗上有几个类似于熊的爪印,想起来管理人员之前告诉我们,当时山上有熊出没。
因为熊有时会跑到游览中心翻找食物,所以如果人类遇到它们,还是比较危险的。
管理人员随即赶上山给我们送来了一些驱熊的辣椒喷雾和喇叭,并对我们进行了防熊的培训,告诉我们一旦遇到熊,可以用喷雾。
这些喷雾是用墨西哥的魔鬼辣椒制作而成的,非常辣,只要一喷,熊肯定就不敢过来了。
幸运的是直到观测结束我们都没有遇到熊。
现在我们的巡天已经进入了尾声,观测已经基本上结束了,还剩余一些扫尾工作。
巡天结束后,用观测的数据我们可以做很多研究。
比如研究恒星是怎么诞生的,第一代恒星的起源,研究白矮星(大家都知道,太阳演化到晚期会变成一颗白矮星)。
我们有了巨大的恒星观测样本,就可以对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得出更多更深入的认识。
做了这么多年的巡天工作,我想说一下我个人的感受。
天文学就像一座宏伟的大厦,大家看到的只是大厦的顶端,耀眼的诺贝尔奖。
比如发现引力波,比如宇宙的加速膨胀,等大科学成就。
实际在这座大厦的底端,还有很多像我们这样最基层的观测人员。
通过日积月累的长期观测,得到了大量可靠的、高质量的数据,这样才能支撑着天文学这座宏伟的大厦。
所以,作为一名基层观测人员,一名巡天项目的观测人员,我感觉非常自豪。
“格致论道”,原称“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的科学文化讲坛,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中国科普博览承办。致力于非凡思想的跨界传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讨 科技 、教育、生活、未来的发展。获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论道讲坛”公众号(SELFtalks),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事前
日前报道《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员“出走”》的中国经营报称,集体辞职事件的导火索,是院方强制为核所更换保安,核所科研人员认为自身权益被侵犯。院方人员与核所人员发生了激烈冲突。
经澎湃新闻多方调查,90多位离职人员均出自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下称核所)。更换保安引发的冲突的确与集体离职发生在同一天(6月15日),但无法断定两者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但值得注意的是,冲突发生后,“核所内部有员工开始煽动甚至挨个胁迫其他员工集体辞职。有些人签了,有些人误以为最终不会真辞职也签了。”该人士对澎湃新闻称。
二、事中
当天上午,院方陆续接到核所人员的离职申请后,态度强硬。当天下午即安排正常离职流程涉及的10多个部门赴核所集体办公,办理相关手续。在此过程中,未发生网络所传闻的院方围堵核所离职人员等事件。
合肥院核所集体离职事件令业内外愕然。一位其他高校的同领域科研人员对澎湃新闻表示,他所认识的一位核所从业人员最近刚申请到大项目,在所内发展前景很好,离职意味着一切付诸东流,但仍加入了集体离职队列。
三、事后
7月22日下午,一位仍在职的核所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换保安和90多人离职应该没什么关系。”他表示这90余人已经不再来核所上班。但颇为蹊跷的是,离职事件发生后,所里确实发生了网传的数据被删事件,“不知道是谁删的,我们办公室有数据被删,是日常办公的一些数据,具体不太好说。”
如若确实有科研技术数据突然丢失,事历卖件性质比单纯的人员流失更严重。对于上述网络说法,澎湃新闻仍在了解追踪中。
扩展资料
90多人集体离职惊动国务院
7月20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发布消息,日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属某研究单元90多人集体离职”相关信息引发各界关切。
中科院党组7月17日研究决定成立专项工作组,工作组于7月19日已抵达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调查工作。该工作组由中科院党组成员、秘简烂丛书长汪克强任组长,中科院机关相关厅局负责同志组成。
中科院7月21日消息,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听取中科院有拦樱关情况汇报,并要求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其下属研究所职工离职事件展开深入调研。
参考资料来源:澎湃新闻-调查|中科院近百人离职的事前事中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每年五月中旬的公众科学日,大连化物所早早就为大家开始准备惊喜啦!经过许多日夜的筹划,所有的活动现在已经是上线。在化学部分,难以理解的复杂分子结构,那些枯燥的化学原理在化物所都将为你撕开它神秘的面纱。
活动主题:我爱科学
举办日期:2019年5月17-18日
开放时间:8:30-11:00、13:30-15:30
活动地点:大连化物所星海所区
报名方式:中国科普博览
咨询电话:84379226、84379336
为了向社会全面展示我所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现科技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激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大连化物所将于5月17日至18日举办第20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全部活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宝藏一科学游园
化学微观察、生命万花筒、走近高精尖、能源伴我行,四个主题展区串联了10个楼宇的28个展点,展示内容包括研究所科技成果和前沿科学知识介绍、10余种高大上的科学装置、以及30余项趣味互动实验。
各区高颜值展点先睹为快!
A3-1.光发射电子显微镜:材料世界的"照妖镜"
A3-2.光发射电子显微镜:材料世界的"照妖镜"
B5.蛋白质伴我茁壮成长
B9-2.微生物细胞工厂:化资源为能源
C1-1.化学激光:让化学的世界迸发出多彩的激光
C2-2.光电子速度成像:影像剖析分子结构
D4.金属空气电池:加纯祥入海水就能点亮一盏灯
宝藏二科普讲座
由12位院士、研究员、青年科技工作者、博士生组成的科普讲师阵容,将为樱裤侍公众带来14场知识盛宴,内容包括能源、环境等宏观问题,纳米、激光等高精尖技术,以及食品、摩擦与润滑等我们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宝藏三特色活动
活动一元素探秘
地点:A区北香槐园
恰逢元素周期表发现150年,我们精心策划了以元素为主题的特色活动:元素精灵带您走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与元素精灵互动合影,走进化学的世界,集齐元素精灵及所庆图标分享九宫格还有机会获得惊喜赠品。
活动二科学墙:聚焦"ILOVESCIENCE",打开你的脑洞!
地点:B区交流中心围挡
活动三"科学之美"长廊:发现微观世界中的美丽脊吵。
地点:C区化工楼后
活动四"我心中的公众科学日"摄影征文活动。
截稿时间:5月24日
活动五"我最喜爱的展点"评选
您可以通过扫描各展点的二维码对您喜欢的展点点赞
我们会根据观众及专家投票情况评选出"我最喜爱的展点"。
活动六走进爸爸妈妈实验室(与中科院幼儿园合作)。
活动免费,怎么报名?
5月18-19日,中国科学院将在全国的百余个研究所举办"中国科学院第十五届公众科学日"。作为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主办的科普品牌活动,在此期间,中科院全国所有科研机构将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还将开放重点实验室参观,举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唯一报名请(可筛选地区和时间)。每年的五月份都会有一次"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免费的,免费的,免费的呦~
王贻芳
在大亚湾实验中“看到”的中微子 希格斯粒敬哗告子
主环双孔径四极磁铁 超导高频腔 硅像素二维阵列探测器X射线成像图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讲坛格致论道第77期
嘉宾:王贻芳 中国科学院院士
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
世界万物的构成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左丘明等哲学家都研究过“物质世界如何构成”,最后他们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物质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单元构成的。亚里士多德说世界万物由水、气、火、土还有以太构成,我们中国人说构成元素是金、木、水、火、土。这些实际上都是哲学思考。
近代科学告诉我们,物质世界确实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元素构成的。这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元素周期表,有100多种元素。经过200多年的研究,我们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物质世界其实是由更基本的基本粒子构成。
12种基本粒子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但周期性、对称性更加复杂
基本粒子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研究?我们主要通过各种实验手段,使用各种仪器拓展人的感知能力。中国著名高能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在正电子的发现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目力所及的范围实际上非常有限,但我们可以通过仪器拓展感知能力,看到一个更加微观的世界。
经过从50年代到现在大约70多年的亮明努力,我们现在对基本粒子的世界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如果把它比作“砖块”的话,在60年代的时候,我们就认识到构成整个基本粒子的世界其实非常简单,3个夸克。那么大家自然会问,为什么只有3个?不能4个、5个、6个?
1974年,丁肇中和B·里克特发现了J/ψ粒子,这就告诉我们存在第4种夸克。在这之后,我们又发现了第5种夸克和第6种夸克,很多人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还有一大类叫做轻子的粒子,其中最简单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电子。电子是基本粒子家族中第一个被发现的,虽然那时我们并不知道它在整个基本粒子的世界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但现在我们知道它是轻子世界最轻的粒子。
在电子之后,我们发现了相对更重一点的轻子,我们把它叫做μ子。除了质量要更重一点,它的性质跟电子完全一样。20年以后,我们发现还有一类轻子,它跟电子几乎是对应的,但电荷不一样、性质不一样,我们把它叫做电子型中微子。到了1962年,我们发现了第2种中微子,我们将其命名为μ子中微子。我们也自然地猜想到了第3种轻子,还有这第3种相对应的中微子。所以大家看这是一个结构非常简单、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出现的基本粒子结构。
大家看到第1代、第2代、第3代,自然会问有没有第4代。1989年到1990年,在欧洲核子中心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和美国SLAC直线对撞机上,我们发现整个粒子物理的世界只有这3代,没有第4代。这件事情很奇怪,但也让基本粒子的世界变得非常简单。也就是说12种基本粒子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它比我们的元素周期表更加清晰、简单。但它的周期性、对称性应该说更加复杂。
除了“砖块”,我们还需要有“水泥”。就像我们盖房子一样,除了有砖之外,我们还得把这些砖黏起来。描述这些“砖块”之间相互作用的,我们叫做相互作用的粒子。相互作用的粒子有几大类,一类是光子,它传递电磁相互作用。大家中学里学过的麦克斯韦方程就描述了电磁相互作用,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就是光子。
另外一类是弱相互作用,经常在原子核的衰变当中看见,传递这种相互作用的粒子叫做W和Z粒子。后来发现,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可以用同一个方程式描述,我们把它叫做电弱统一理论。与电弱统一理论相关的几位科学家获得了多个诺贝尔奖。还有一类相互作用的粒子叫胶子,描述强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个理论本身叫做量子色动力学。
我们有了“砖块”,又有了“水泥”。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物理学家在建立这个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大约有近二十个诺贝尔奖颁发给了他们。
还有最后一个粒子,我们叫它希格斯(Higgs)粒子,它给了所有粒子质量。我们需要这个粒子,因为描述相互作用的规范场理论要求粒子都是没有质量的,事实上这些粒子又是有质量的——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粒子有质量。因此就需要有一个所谓的希格斯机制,后天地赋予这些规范场粒子和费米子质量,这样整个理论本身就变得非常完备。事实上,我们芦大真的在2012年发现了希格斯粒子。
因此整个标准模型有三大类,一类是所谓的“砖块”——12种费米子;另外一类是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玻色子;最后一类就是质量起源的粒子,希格斯粒子。这三大类构成了我们整个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
中国粒子物理的起步
中微子领域的突破与新使命
应该说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丰碑。到目前为止,定量地来说,大概还没有比它更加成功的理论。所有理论的预言和实验相比较,其差别小于千分之一,个别地方到了万分之一的精度。也就是说,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有违反这一理论的任何定量的迹象。
但非常可惜,所有这些重大发现,包括大约二三十个诺贝尔奖都跟中国人没有太大关系。这也是为什么80年代,小平同志决定要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我们要追赶国际高能物理的发展步伐,希望通过建设这样一个大型装置带动国际合作,推动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另外一个目的是打破国际对中国的各种禁运,对各种设备、技术的封锁。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1984年开工建设,1988年完成对撞;在2004年做了一次重大改造,2009年完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完成之后,1988年小平同志亲临高能所,对我们发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中国必须在世界高 科技 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应该说,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们确实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在粲物理领域,中国在国际上有非常好的领先地位,比如我们发现了一种4夸克态的粒子,它在2013年被列为国际物理学11项重要成果之首。
最近这些年,我们在中微子研究领域也做出了一些重要的成绩。刚才介绍了12种最基本粒子,其中有3种中微子,应该说在整个构成物质世界的“砖块”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微子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性质,就是在飞行当中,一种中微子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中微子:比如电子中微子产生以后,在飞行的过程当中可以变成μ子中微子,然后再变回来。这种所谓的“中微子振荡”,实际上是中微子量子性质的宏观体现。
这样的宏观体现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可以测量中微子的质量。中微子的振荡和质量的平方差是相关联的。如果质量平方差为0或者中微子质量为0,这个振荡是不会存在的。
所以发现中微子有振荡,实际上告诉我们中微子有质量。在宇宙中,每立方厘米有300个中微子,哪怕中微子只有非常小的一点点质量,它对宇宙的演化和构成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现在看到的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太阳、地球等。换句话说,如果中微子质量真的绝对为0,宇宙当中的星系是不会存在的,地球和太阳大概也不会存在,我们在座的各位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与中微子质量是密切相关的。
中微子有质量,它就会发生振荡。在1998年和2002年,日本和加拿大的两个实验分别发现了太阳中微子振荡和大气中微子振荡,因此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奖。
希望在未来10年到20年左右的时间
我们能够真的测到中微子的绝对质量
在发现大气中微子和太阳中微子振荡之后,中国的科学家就在推动看能不能用θ13来描述中微子的另外一个振荡模式,看能不能把它测出来,当时我们不知道这个参数。
那么通过参数的测量,我们可以把中微子振荡的基本的规律、完整的图像描述出来,同时这个参数也是刚才说的标准模型里面28个最基本的参数之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学的基本参数。它对我们未来理解宇宙当中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12年,我们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测出了θ13这个参数,Sin22θ13等于0.092,它为0的几率是千万分之一。
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就在考虑,大亚湾之后我们中国的中微子物理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方案。非常幸运,我们在台山、阳江两个核电站等腰三角形的中线上找到了一座小山,在这个小山下面就可以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它与反应堆的距离差不多是58公里。
通过建设这样一个实验,我们可以测量中微子的质量顺序,可以精确测量中微子的混合参数、把精度提高10倍左右,可以研究超新星、地球及太阳中微子,寻找惰性中微子,质子衰变等等,可以做很多实验,它的科学寿命大约有30年左右。
同时我们也计划,在2030年左右对探测器进行升级,以此测量中微子的绝对质量。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知道中微子有质量,知道中微子质量差是多少,但是我们不知道中微子绝对质量到底是多少。而这个绝对质量的大小对宇宙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距离我们估计的、大概能够测到绝对质量的位置还差两三个量级。我们希望在未来10年到20年左右的时间,把这两三个量级精度的空当填上,能够真的测到中微子的绝对质量。
希格斯粒子之谜:粒子物理的未来
粒子物理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其实在希格斯粒子。刚才提到,希格斯粒子是我们最后发现的基本粒子,虽然它被发现了,我们也测出了质量,但是还有一些基本的问题等待回答。
比如我们无法确定希格斯粒子到底真的是基本粒子,还是一个复合型的、由两个更基本的粒子构成的粒子。希格斯粒子在标准模型中赋予了所有其他粒子质量,但是它自身的质量是哪儿来的?理论本身无法给出解释。而且希格斯粒子导致真空不稳定,这也说明我们的标准模型是有缺陷的,需要解决自洽性。除此之外,还包括希格斯粒子的质量值极不自然、它与暗物质粒子的耦合等问题。
这些问题告诉我们,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的最佳窗口是希格斯粒子,这也是国际共识。目前国际上有4项方案,希望建设一个大型的希格斯粒子工厂,大量地产生希格斯粒子,研究它的性质。中国也提出了这样一个方案,叫做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它是我们中国粒子物理实现国际领先的最佳、也是唯一窗口。
我们从2012年开始推动这项工作,2013年项目正式启动,2018年完成项目的初步概念设计报告。
CEPC项目会对技术发展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国内已经有的一些技术,包括精密机械、超高真空、高精度磁铁、高功率微波等更上一层楼,达到国际最先进的水平。此外,超导高频腔、微波功率源等技术过去都依赖进口,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够实现国产化。还有一些全世界都没有的技术,我们希望获得关键性、革命性的突破,包括将高温超导材料用到大型加速器上,新型加速原理的实用化,把等离子加速用到现在使用的这种加速器上。
按照我们的最终目标,设备国产化率应该要超过90%;同时我们希望不仅仅是国产化的问题,我们需要国际领先,才能够反制“卡脖子”,使我们的企业能够真正占领国际市场,引领行业的发展。
高能物理相关技术走到世界前列
中国应该对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
高能物理或者说粒子物理有很多的技术应用,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同步辐射装置。我们现在正在怀柔建设北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2025年会建成。它对国内其他领域的研究,包括材料、化学、生物、地质、环境,凝聚态物理等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国际领先必不可少的手段。
我们在东莞刚刚完成建设了中国散裂中子源。像发动机的叶片、高铁的轮毂等大型的装置,它本身的材料结构、应力、缺陷等等,都需要像散裂中子源、同步辐射装置这样大型的装置研究里面的问题。这能够真的解决高端装备制造业中一些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走到世界的前面。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大约有3万多台加速器,其中一半都在医院,通过产生放射性核素等,让大家做正电子扫描检查或者做质子治癌、重离子治癌、伽马射线治癌等等。同时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业务。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散裂中子源建设完成之后,我们利用其中发展出来的技术建设了一个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这个装置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癌症。特别是那种弥散性的、用其他手段完全无法治疗的癌症,它可能是唯一的办法。我们的人体实验设备今年会在东莞人民医院建成。
另一个例子就是大家每天都在使用的互联网万维网。互联网是美国军方发明的,最初只在军方和大学里使用。1989年,欧洲核子中心的蒂姆·伯纳斯·李认为,对粒子物理学家来说,需要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交换数据、程序、想法、文件的手段,所以他发明了World Wide Web这样一个技术,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万维网WWW,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能的文件信息交换。
1993年,欧洲核子中心向全世界开放了WWW技术,所以世界上第一个网页、第一个浏览器都是在欧洲核子中心建成的。它将这个技术知识产权开放给了全世界,让大家都可以使用。
作为中国的高能物理研究单位,高能所在国内这方面也一直走在前面。比如中国向世界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就是1986年从高能所发到欧洲核子中心的;1994年,中国第一个WWW网站也在高能所诞生,它不仅是高能所的主页(Home Page),也是中国的主页,大家可以看它的是IHEP China Home Page。
理解神奇美妙的粒子物理世界,是人类文明发展最高端的标志之一,简单美丽的标准模型目前产生了20多个诺贝尔奖,但这显然不是终点,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中国应该对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们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北京谱仪等取得了一些成绩,接下来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和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会使我们的梦想成真,走到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同时粒子物理也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