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农是做什么?【法律分析】:三支一扶的支农是支援乡镇基层农业生产工作,主要从事涉农产业(种植业、养殖业、深加工等)建设工作,一般在乡、镇政府工作,也可能分到农科站、农经站、农机站或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地。【法律依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那么,大学生支农是做什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支农怎么会叫你去地里干活呢,再怎么也是大学生啊,不过你学计算机的怎么会要你支农,青年事务和扶贫还可能要你
毕业生基层落实政策,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
计划的政策依据是国家人事部2006年颁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2019年3月19日,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解到,2019年全国将招募2.7万名“三支一扶”人员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水利)、支医和扶贫等服务。
2020年6月21日消息,2020年是国家启动“三支一扶”计划的第十五年。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部署,又将有3.2万名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等工作。
2021年5月28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林草局、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第四轮(2021-2025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计划。
“三支一扶”计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已累计选派43.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
“三支一扶”,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计划的政策依据是国家人事部2006年颁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支农和扶贫在概念和内容上有所不同:
支农是支持农村工作,包括农村的管理、计划生育、农村的规划建设等等工作。
扶贫是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包括具体的脱贫的项目,计划,实施等等工作。
扩展资料:
1、“三支一扶”的招募对象和条件:
招募对象是省内普通高校和本省生源外省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不含定向、委培生和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其基本条件是:(1)政治素质好,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2)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具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3)具有敬业奉献精神,遵纪守法,作风正派;(4)身体健康。支农是指支援(支持)农村建设,到农村乡镇农技站等部门工作。
扶贫是指在农村乡镇指导农业生产、经济建设等脱贫工作。
2006年2月25日,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决定,联合组织“三支一扶”
三支一扶重点是建设新农村,帮助农村农民富裕起来。
三支:指的是支农,支教,支医。
支农具体的实施方法:市级人事部门(或振兴办),从各个机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到乡镇政府支援建设,为期一年。
支教是到学校支援教育。
支医是支援医院工作,工作单位就是条件相对比较落后的乡村学校(医院)。
驻村帮扶:同样是从各个机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到重点农村搞帮扶,其工作内容就是帮所驻农村搞好建设。
大学生支农主要是响应国家“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的号召,由大学生到农村开展支教、送知识、送技术、送政策、送文化、送温暖等活动。
(一)支教。大学生到农村,可以为农村中小学生辅导寒假作业,教授各种课外文化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介绍学习经验,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送知识、送技术、送政策。大学生可以了引用自身掌握的与农业发展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开展农民培训,进行知识、技术的宣传与推广。也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广播、板报等形式,向农民介绍上级政策、农村常用法律、合作组织建设、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
(三)送文化。结合文化下乡活动,组织一系列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活动。大学生可以组织晚会为农民表演;为当地农民播放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或碟片;结合当地实际条件组织开展象棋比赛,拔河比赛,剪纸等当地文体特色活动;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寻找发现当地的文艺骨干,为农村发现和培养文化艺术细胞。
(四)送温暖。大学生下乡前,可以在各学校进行募捐衣物和图书等活动,带到当地送给孤寡老人和贫困家庭,开展送温暖活动等。
以上就是大学生支农是做什么的全部内容,法律分析:三支一扶是毕业生基层落实政策,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工作时限是2年。计划的政策依据是国家人事部2006年颁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