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模板?小学数学教案详案模板范文(一) 教学目标:1、通过十个十个数,认识百的组成,初步感知十进制计数方法。2、通过百数图,掌握百以内整十数的加减法。3、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认识与掌握百的分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那么,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模板?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格式
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两步乘法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教案如何才能把内容写好,如何用教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教学内容,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简案模板范文202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小学数学教案简案模板范文2022(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初步掌握基本的单位换算方法。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答: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元、角、分)
元和角之间是什么关系?角和分之间呢?
板书:1元=10角1角=10分
2、出示卡片,指名回答、
2元=( )角 7角=( )分 50角=( )元
30分=( )角1元=( )分
学生填空以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对人民币有了一定的认识,你们愿意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吗?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理解换算方法
师:有几个同学托老师帮他们买卡片,卡片买回来以后,还剩了一些钱,你们看,剩了几元几角?
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出示:1张1元的纸币和2个1角的硬币)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元2角
师:每个同学要退还3角钱,我该怎么办呢?(把1元钱换成10角)
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原来的1元钱变成了10个1角钱)
师:原来的1元2角钱就是现在的多少角?(12角)
你是怎么算的?(1元换成了10角,10角加上原来的2角就是12角)
板书:=12角
(2)练习
猜一猜:1角4分=( )分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验证一下、
订正时问:这道题应该怎么想?(想:1角=10分,10分再加4分就是14分)
2、教学例6
(1)理解换算方法
师:小芳攒了一些零钱,你们帮她数一数,一共是多少角?
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计算”(出示:15个1角的硬币)
随学生回答,老师板书:15角
师:妈妈怕小芳拿着不方便,就帮她兑换了一下,请你猜一猜兑换以后,小芳手里是几元几角呢?
学生猜完以后,动手摆学具进行验证。
教案数学模板篇1
一、教学目标:
1、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3、会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组中值的定义: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称为组中值,它是各组上下限数值的简单平均,即组中值=(上限+上限)/2.
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2、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①、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②、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3、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①、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②、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4、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
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5、运用样本估计总体
要使学生掌握在哪些情况下需要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一是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二是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教材p142例3,这个例子就属于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的情况.
教案数学模板篇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能够按要求对给定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师生在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范文一:分数的概念
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关键: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分月饼不公平,引出“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分成大小的不一样的2份,不公平,再次强调“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引出“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进行表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1/2的意义和读、写。
(二)认识1/3的意义。
(三)概括分数的意义并叙述几分之一。
(四)折纸游戏,补充分数的意义。
(五)引出分数的概念。
(六)自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指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第一关:考查分数的读法。
小学数学教师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备课教学计划,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备课教学计划范文一
一、教学内容
比例、圆柱、圆锥和球,简单的统计(二)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的数学内容的整理和复习。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的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和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式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能力。
以上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模板的全部内容,小学数学优质教学教案模板(一)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并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