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2017高考题?2017年高考的全国二卷阅读题就截取了林徽因《窗子以外》的一部分。解析中说,文章中“窗子”既指具体的铁纱窗、玻璃窗之类的窗子,也指“无形的窗子”,即 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而人称的转换,那么,林徽因2017高考题?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山中一个夏夜 林徽因 ,这首作于1931年夏季。本文 山中一个夏夜 林徽因 由大学高考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其原文如下 :
山中一个夏夜
林徽因
山中一个夏夜,深得
象没有底一样;
黑影,松林密密的;
周围没有点光亮。
对山闪着只一盏灯———两盏
象夜的眼,夜的眼在看!
满山的风全蹑着脚
象是走路一样;
躲过了各处的枝叶
各处的草,不响。
单是流水,不断的在山谷上
石头的心,石头的口在唱。
均匀的一片静,罩下
象张软垂的幔帐。
疑问不见了,四角里
模糊,是梦在窥探?
夜象在祈祷,无声的在期望
幽郁的虔诚在无声里布漫。
作者简介 :
徽因(1904—1955),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是一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才女。
问题:
1、阅读文章,请说出,抗战期间林徽因经历了哪些“碱滩和礁石”。(3分)
2、本文多次引用林徽因写给友人的信,请从【甲】【乙】两处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引用这段书信的作用。(3分)
3、选取文中的某一处语句,提出一个问题,引发同学们对林徽因更深入的认识,并写出解答。(3分)
解答:
1、要点:遭受炮火袭击,与死神擦肩而过;找不到交通,途中高烧不退;物质的极端贫乏(或者“生活已经是捉襟见肘”),饱受亲人离世之苦。(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选【甲】处
作用:在这段书信中,林徽因表达了对研究中断和不能继续的惋惜和焦虑,表现了她对事业执着的追求;照应了前文“最让她不能承受的是思想与精神的困顿”,同时引出下文她在病榻之中完成了大量工作的内容;在行文中引用书信内容更为真实可信。
选【乙】处
作用:在这段书信中,林徽因生动地描绘了逃难途中景色,将山涧、红叶、茅草等事物生动再现,表现了她对美好事物的捕捉与赞美;照应了上文“即便在最艰难的战乱困厄中,林徽因依然保有对生命、对艺术、对美的一份感悟与沉醉。”
又突出下文“面对苦难与死亡的从容承受与超越,便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在行文中引用书信内容更为真实可信。(共3分,书信内容1分,分析作用2分)
3、语句:林徽因冷静地回答:“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问题:这句话表现了林徽因怎样的精神品质?
解答:这句话表现了林徽因在国难来临之际,视死如归的精神,以及她身上所具有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知识分子的高洁情操。
【习题】:
1.作者为什么说故宫是“世界第一”?(4分)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4分)
⑴它们与黄瓦红墙的建筑群构成一幅风景画。
⑵内部渗金盘龙柱和上部梁藻井上的彩画虽稍剥落,但仍然华美动人。
3.文中用列数字的方法来说明故宫三大殿的特点,请举出一例,指出这样写的好处。(3分)
4.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将三大殿前面两段称为序幕的布局,第一段是美丽的前奏,第二段更是严肃的开端。
B.在一个庞大而崇高的台基上面,前后同立着三座大殿,台前路上都有雕镂隐起的龙凤花纹。
C.太和殿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木构大殿,空间大,立柱多,历时久,而结构整严,完好如初。
D.中和殿是呈亭子形的方殿,屋顶富于变化,主体为重檐的庑殿式瓦顶,上端又有渗金圆顶。
E.保和殿在三殿中年寿最老,作为明万历的“建极殿”原物,它的毎间尺度都比太和殿大。
【答案】:
1.因为故宫是一组建筑杰作。它气魄庄严宏伟,既富裕组织性,又富于图画美;其空间艺术和工程技术高超,外表轮廓和平面布局之间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全世界建筑艺术的绝品。
2.(1)点拨:反复阅读句子,体味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点拨:反复阅读句子,体味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林徽因作为我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文豪,为后世留下很多不可估量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那首现代诗《你是人间四月天》,一直被文艺青年们视为写作宝典。
除了“才女”的身份以外, 私底下的林徽因也同大多数普通母亲一样,为自家孩子操碎了心。 她的儿子梁从诫,在高考时以2分之差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
为了给孩子谋一个好前程,林徽因放下身段要求重查试卷。 直到她看见卷纸上那醒目的十一个字时,她才明白儿子的“叛逆”是一种“坚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晓。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在长辈的授意下一起出国读书,学习建筑专业知识。
在同窗的岁月里,两个男才女貌的年轻人心生情愫,逐渐将对方视为此生的唯一。
回国以后,他们在家人与朋友的祝福声中成亲。1929年,梁家长女梁再冰出生。三年以后,梁从诫出生。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梁从诫从出生那一刻就被寄予厚望。从父母给他起的名字上,就能看出一二。
“诫”为“李诫”之名,这位可是宋代的大建筑学家。 由他编著的《营造法式》,绝对称得上是我国建筑史上第一部建筑学百科全书。
2017年高考的全国二卷阅读题就截取了林徽因《窗子以外》的一部分。
解析中说,文章中“窗子”既指具体的铁纱窗、玻璃窗之类的窗子,也指“无形的窗子”,即 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
而人称的转换,则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的冷静审视态度——文中的“你”即是作者本人,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对自己的行为与思想进行观察和描写,从而对自己进行更加客观的剖析与反思。
文章中并不是通篇使用第二人称的:开头以第一人称写起,第四段起才开始用“你”。作者将本来是自己所见所闻所感,通过第二人称表达出来。最后一段结尾“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是对“你”的嘲讽,而此处的“你”即指作者本人,所以也就是作者的自嘲了。
通篇读下来,作者不满足“窗子”把自己与外界世界隔离开来,想要逃离窗子,但却做不到——因为这“窗子”不仅仅镶嵌在建筑物的墙上,还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人对于外界有所抗拒,无法完全融入外部世界,所以这个“窗子”也是开在每个人的心上。即使去了很远的地方,也总会有意无意地与外部世界保持些距离——因为走到哪里,你是无法忘记自己是个什么人,什么身份的。虽然身在外,但你的心有一部分留在了家里,因为你总是要回到那里的。
以上就是林徽因2017高考题的全部内容,除了“才女”的身份以外, 私底下的林徽因也同大多数普通母亲一样,为自家孩子操碎了心。 她的儿子梁从诫,在高考时以2分之差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 为了给孩子谋一个好前程,林徽因放下身段要求重查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