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高中语文试卷分析 高中语文试卷题目 台湾高考制度 台湾高中语文课 高一语文试卷期末考试
高考语文冲刺:语文基础(前四道选择题)
第一组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声调)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鞠躬尽瘁 供认不讳 觥筹交错B.毫无禁忌 急功近利 弱不禁风
C.营造氛围 分外妖娆 纷繁复杂D.踉踉跄跄 等量齐观 高风亮节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有些保护区把许多野生动物放养到大自然中去,其中有老虎,这种放虎归山的做法是值得大力推广的。
B.来到天山脚下,进入茂密的森林中,令我们惊喜万分的是,地上蘑菇俯拾即是,真是如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C.老张是个和光同尘的人,对什么事都一路好好好,没有一点自己的主张。
D.在晴朗的天气,常常可以看到蔚蓝的天空中有成群的白鸽,在阳光的照射下,那吉光片羽,真让人心旷神怡,留恋不已。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我国利用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B.19岁生日扮键那天,我接到了高校录取通知书,这不能不说是让人乐得合不上嘴的一件事。
C.关于陈凯歌与胡戈就《馒头血案》发生纠纷一事,电影导演陆川发表自己的看法:“他的动机我不好猜测,但不管动机如何,都是一种不聪明的做法。”
D.要正确处理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选取新的工业项目,利用新科技提高“环保”手段,改善人居环境。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无论对于奥运史还是建筑史,2006年9月17日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举世瞩目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今天上午完成了它工程建设中最富有悬念的一道程序——钢结构卸载。 :?。再过两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将在这里举办,大约50多块奥运金牌将在这个伟大的建筑中诞生。
①中国人能不能把“鸟巢”建起来
②一个建筑史上的世界之最,由此诞生
③这就意味着,“鸟巢”重达42000吨的钢铁枝蔓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支撑起来
④而今天的顺利卸载意味着“鸟巢”建设成功了
⑤几年指并前曾经有这样一种质疑的声音
A.⑤①④③②B.③②⑤①④C.②③⑤①④D.⑤①④②③
第二组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编辑作揖舟楫修葺缉拿归案B.诽谤绯红徘徊悱恻妄自菲薄
C.寥落悖谬屠戮蓼蓝未雨绸缪D.黯然歆羡幽暗喑哑不谙水性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南京城里,上到王府衙门,下到茶坊里巷,我这个老南京都是熟门熟路。
B.等人是最令人心焦的事,一分一秒地耗着,不知看多少次手表,可是等到你所期待的人远远地姗姗而来,你有多少烦恼也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C.我们全体中国人正合力用自己的血,自己的肉,自己的生命,写作惊心动魄的光芒万丈的伟大诗篇。
D.从去年八月开始,他们几个经常结伴去网吧,完全不听家长和老师的劝告,长此以往,今年都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术领域中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于缺少新的更完善的管理办法和体制。这一点,学者们心知肚明。
B.奥运吉祥物\"中国福娃\"设计独具匠心,鲜明的中国特色、浓郁的传统风格以及时尚的现代造型令世人耳目一新。
C.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不断上涨,厅逗巧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造成工农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
D.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4.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要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民主法制观念,使人们懂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 ;善于动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①依法办事②依法律己 ③懂得与自己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法律
④依法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A.①③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第三组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福祉荣耻趾高气扬咫尺天涯B.吓唬显赫一唱百和荷枪实弹
C.咀嚼角色群雄角逐一蹶不振D.高亢伉俪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疑,老祖宗留下的许多民族美德积重难返,不是几个“款爷”、“富婆”的游戏人间所能改变得了的。
B.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达成共识,说明我们这个领导集体是坚强的。
C.国政府正加紧对恐怖袭击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并全面展开大规模军事调动,对恐怖分子实施军事打击已箭在弦上。
D.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拿到新书时,我们应该先看序言和目录,了解作者写书的意图、书的大致内容,然后逐章逐节细读。
B这个观点,最近报刊上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C在昨天半决赛中,古巴队和秘鲁队以3︰1和2︰1分别战胜韩国队和捷克队。
D、世界上第一台监测地震的地动仪是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张衡首先制造的。
4.把文段后的句子重新排序填人横线上,上下文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
上海磁悬浮列车选用德国最新的TRO8型号。 在TR系列中,TRO5之前的型号采用的是短定子直线电动机驱动,TRO5到TRO8采用的都是长定子直线电动机驱动。
①他们研究的车型均用TR加编号命名
②有人把德国生产的世界第一台有载人能力的磁悬浮列车称为TRO2
③德国是最早开始研究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国家
④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电磁型磁悬浮列车技术上
A.②①④③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D、③④①②
第四组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渎职 赎罪 买椟还珠 案牍劳形B.柏林 船舶 伯乐相马 淡泊名利
C.逾越 觊觎 家喻户晓 瑕不掩瑜D.儒雅 嗫嚅 耳濡目染 懦弱无能
2.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普京表示,尽管“统一俄罗斯党”在新一届国家杜马选举中独树一帜,但他不会因此修改宪法以谋求三次连任或延长总统任期。
B.不管如何描述姚明,都不算言过其实,因为姚明的文化意义已远远超过体育本身,他已经成为推动美国人了解中国和亚洲的一面镜子。
C.这所学校向家长发了一封关于收取学费的公开信,虽言“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可实际收费额却步步攀升。首鼠两端,堪称奇文。
D.对待野生动物,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为渊驱鱼,为丛驱雀”,赶尽杀绝,只顾眼前利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山陵风景区应当与玄武湖风景区连接起来,将中山风景区打造成世界一流品牌。
B.据有关资料披露,近一两年来,山西省的艾滋病已由从省外输入向本地人群发展,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快速增长阶段。
C.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D.十月一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招待来自五大洲的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中国血统的外籍人士共度国庆佳节。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西班牙诗人梅洛鼓励那些处在失望中的人们:命运的盾牌一面是失意、困惑;另一面是幸福、快乐。
B.在这次调查中,前三个问题是:你的月生活费是多少,你平时的买衣标准是什么,你平时的吃饭标准是什么?
C.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优点。
D.时间膨胀不仅为探索人类能力所不及的宇宙提供了方法,它也是一种时间旅行(一种科学幻想活动,指人离开现在而置身于未来或过去——译者注)。
参考答案
第一组
1. D[均读liàng](A供认不讳gòng,其余读ɡōng;B弱不禁风读jīn,其余读jìn;C分外妖娆读fèn,其余读fēn)]
2.B(A.放虎归山: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C.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D.吉光片羽:原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3.D(A:“完成……数据库”动宾不当,应为“建立……数据库”或在“数据库”后加一个中心词B:语序数量性定语应在形容词性的定语前——“一件让人乐得合不上嘴的事”,C:“他”不知是指“陈凯歌”还是指“胡戈”)
4.B
第二组
1.C(A项中依次读作:jí、yī、jí、qì、jī,B项中依次读作fěi、fěi、pài、fěi、fěi,C项依次读作liào、miù、lù、liǎo、móu,D项依次读作àn、xīn、àn、yīn、ān。)
2.D(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多指对未来不好的情况的估计,此处用于已发生的事情,错误。)
3.B【A、成分赘余,\"产生的原因\"改为\"的产生\" C、语序不当或不合逻辑,应先造成\"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再\"引起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下降\"D、\"此\"指代不明】
4.C(①句放在第一条横线不妥,因为前句有“使人们懂得……”,排除A、D;④句显然是分号前表结果的内容,不能接在③后,再排除B。)
第三组
1.C【A、耻chǐ其他读zhǐB、吓xià 其他读 hè C、jué D、亢 伉kàng吭háng沆hàng】
2. C、[A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某种思想、作风,习俗或问题难以改变。一般指不好的事。B见仁见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指对同一个问题,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不同。“见仁见智”与“达成共识”相左。D、“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现多比喻出色的佳人]
3. A[B、什么“是正确的”有歧义。C、语序不当,“分别”放在“秘鲁队”之后。D、“第一台”和“首先”重复累赘]
4、D(在内容上,③承接上文解释为什么选用德国列车,并以何首的“德国”一词与上文呼应。④紧接③的“研究”,并以代词“其”与上文呼应。①②与下文同一层次,围绕“TR”系列介绍相关情况,而②置后,正好与下文的系列型号相接。)
第四组
1. B(A读音分别为dú shúdúdú ,B读音全为bóC读音分别为yǘyǘyǘyǜD读音分别为rúrúrúnuò)
2.B(独树一帜,比喻自成一家,此处应为“独领风骚”;言过其实,说话过分,不符合实际;首鼠两端,犹豫观望,迟疑不决,而不是自相矛盾;“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原意是水獭想捉鱼吃却把鱼赶到深渊里去了,鹞鹰想捉麻雀却把麻雀赶到从林去了,后比喻不善于团结或笼络人。)
3.A(B成分残缺,“已”后加“进入”;C句式杂糅;D结构混乱,“共度国庆佳节”应另起一句话,前面加上“与他们”。)
4.D(A分号应为逗号。B后三句均用问号。C将逗号移至后引号外。)
台湾一直沿用过去的说法,将“语文”称作“国文”。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前两种要求必修,《国学概要》则是供高二文科选修之用,每周两节,内容是关于国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文字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的概要性介绍,隐汪分上下两誉雹册。《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庆携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选读,与《高中国文》一样,三个学年共六册。
你看看是不是这个。到出版社邮购估计也行,要么再台湾有人认识代为购买,网购其实最方便的了。
高中国文售价64元《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单独一册售价100元,含运费。《国学概要》上下册售价99元。上面价格都是网上售书的价格。这3本都是在翰林出版社出版的
文|甜甜教育说
“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美丽的白发幸福总发芽,天使的魔法温暖中慈祥。”——《听妈妈的话》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首歌,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属于自己的歌, 有开心、有激动、有难过、有痛苦 ,歌曲总能完美的表达出我们想要的样子。
我们的教材每年都在整编,从最初的经典文言文加当红白话文,现在已经逐渐扩散到各行各界,让学生的思维多元化发散,而不执着于单纯的诗歌散文,如早正此, 一些经典歌曲也成功入选各科教材和考题 。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每一首歌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而 周杰伦 的歌曲不仅仅受到大众的喜爱,我们的 课堂似乎也对他青睐有加 。从《上海1943》、《蜗牛》到《听妈妈的话》,周杰伦 从 娱乐 界的“音乐天王”成功跨界为“教育达人”
音乐才子的成长之路
周杰伦于 1979年1月 出生在 台湾省新北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母亲都是当地一所重点高中——淡江中学的老师,小时旅睁祥候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4岁时,母亲叶惠美送他到音乐班学钢琴,一直到初中,父母离婚后,小小年纪的周杰伦跟着母亲一起生活。
中考以钢琴特长生的身份进入淡江中学,高中毕业后 两次落榜台北大学音乐系 ,周杰伦只能 以服务员的身份先到一家餐馆打工
1997年,周杰伦18岁的时候,台北星光电视台举办了一档《超级新人王》的 娱乐 节目,母亲鼓励他去参加。当时的主持人 吴宗宪 在听到周杰伦的《梦有翅膀》后,对这个年轻人很是看好, 邀请周杰伦担任自己的音乐助理
在担任吴宗宪的音乐助理期间,周杰伦分别 给刘德华和张惠妹创作了《眼泪知道》和《双截棍》 ,这两首歌毫不意外地 被退了回来
但周杰伦并未因此气馁,创作的灵感仿佛如泉涌般袭来,周杰伦很快在杨峻荣的推荐下开始自己演唱歌曲,在2000年发行了第一张个人专辑《Jay》。
在之后,随着华语乐坛的兴起,周杰伦仿佛彻底点开了他的“音乐按钮”,《范特西》、《八度空间》、《叶惠美》、《七里香》、《十一月的肖邦》、《依然范特西》、《魔杰座》等专辑如滔滔洪水, 在华语乐坛彻底掀起了一股“杰伦风”
周杰伦也凭借其中的《双截棍》、《爱在西元前》、《以父之名》、《暗号》、《东风破》、《轨迹》、《七里香》、《蜗牛》、《千里之外》、《稻香》等主打歌,斩获了无数流行音乐风云大奖,在 2003年 以 “亚洲流行乐天王” (The New King of Asian Pop)的身份登上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一系列的巡回演唱会,畅销世界的音乐专辑,也让周杰伦一度成为华语乐坛的绝对代表人物,并在2009年登上美国CNN所评出的 “亚洲最具影响力的25位人物”
2010年,一张《跨时代》,让周杰伦入选美国杂志《Fast Company》所评的“ 全球百大创意人物 ”,成为首位上榜的华人男歌手,在2008~2010年一项“ 全球歌曲量最高歌手榜单”中,周杰伦排行全球第三
2011年登上春晚,一首《兰亭序》,向所有人展现了 中国风乐曲 的美,同年在美国《时代周刊》所评“ 全球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100强”中,周杰伦位居第二
从2012年到2017年,周杰伦一直保持在“ 福布斯中国名人榜 ”前五名。
2018年再临春晚,带来的是一首《告白气球》,有了家庭的周杰伦虽然开始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但在国人的心中,这位曾经创造“ 华语乐坛神话 ”的男孩,依然还在那里,这首歌,在 当年春晚中毫无意外地拿下收视率第一名
2019年一首《说好不哭》,再一次成功“偷走”听众的眼泪。
2021年,杰伦又临春晚,“云录制”一首《Mojito》(莫吉托),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在2020年一经发行,便 成功席卷各大音乐榜单
身在乐坛,心系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周杰伦有 6首经典歌曲进入教材,4首歌曲出现在考题,学生们一度认为对于周杰伦,“歌手是副业,他应该是教材编拆搏辑。”
1.《蜗牛》,2014年入选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本,2015年收录为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词曲励志,动人心弦,以活泼轻快的形式,激发孩子们, 就算像蜗牛一样慢,只要勇敢坚持,就会有属于我们的一片天。
2.《听妈妈的话》,入选台北大学附属实验国民小学一年级教材。
“听妈妈的话”,顾名思义,就是告诉我们要好好听妈妈的话, 认真学习,将来长大后你才会明白,为什么你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别人现在看的漫画是你的画,大家唱的都是你写的歌。
3.《上海1943》,入选台湾国文教科书。
颇具中国风的词曲,这也是周杰伦比较喜好的风格, 泛黄的春联、米缸,到斑驳的砖墙、老唱片、旧皮箱 ,是属于那个年代将老上海白墙黑瓦淡淡的忧伤。
将动乱的1943写进歌里,虽然没有任何硝烟和流离失所的描述,但那段回忆的画面仿佛犹在眼前。
4.《琴伤》,入选大陆中学生教材。
“琴键声在船舱随海风回荡,竟有一种 属于中世纪才有的浪漫,微笑眺望远方 是你的习惯,古典钢琴在敲打小小的那哀伤。”
词曲优美动人,以古典乐和说唱的完美结合,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浪漫气氛,活像一首 现代诗歌
5.《东风破》和《发如雪》,分别入选张健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和日本的《通过歌曲记住中国话》。
这两首歌极具中国风色彩,词曲充分展现了“美丽动人”的中国文化,后者更是成为邻邦通过歌曲学国语的代表作。
另外 4首进入学生考题 的歌曲分别是:
《爱在西元前》,出现在台湾高中 历史 考题;
《七里香》,出现在台北徐汇中学高中试卷;
《青花瓷》,武汉一中语文试卷默写歌词;
《兰亭序》,出现在台湾某高中语文试卷。
周杰伦不仅在歌曲上 鼓励孩子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快乐生活 ,还亲身教学,走进学生课堂,发挥“偶像效应”, 以身作则,给孩子们心中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虽然自己生在条件相对良好的知识分子家庭,从小衣食无忧,但他却从不居高自傲,忘乎所以。从歌曲中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 周杰伦 情感 鲜明,称得上是圈子里干净而励志的音乐人。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他 乐于从事公益活动,回馈 社会 ,帮助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 ,作为无数年轻人的偶像,他显然是做到了。
小田有话说
杰伦的歌曲,陪伴了我整个年少时光,从《青花瓷》、《七里香》、《蜗牛》、《听妈妈的话》,到《等你下课》、《告白气球》,再到如今的《说好别哭》、《Mojito》,他的 曲风虽然有所变化着,但词曲依然激励人心,这些倒背如流的歌词,也曾反复出现在我的语文作文中。
我想说的是, 课本它只是一个教育文化的传播媒介 ,多元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再是只停留在文言文、古诗词和传统散文的学习研究上, 歌曲作为一种已经彻底被大众所接受的 情感 表达形式,它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同
当然,不是所有的歌曲都有资格进入教材,韩红的《天路》,周杰伦的《蜗牛》等,之所以能够入选,因为这几首歌曲 区别于那些只会“无病呻吟”毫无营养的“口水歌 ”。我们所倡导的是 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积极向上,对孩子的身心教育有一定激励和价值的词曲
你支持歌曲进入教材吗?
在你看来,周杰伦的歌曲对于孩子是否具有教育意义?
我不知道大陆的课本都选用了哪些文章,所以只能说台档卜瞎湾选文状况,和大陆的不同之处还要请你们指出。我自己简单的感觉是,双方教材在现代文学的选文上差异最大。台湾目前的教育是“一纲多本”,也就是教务部会订出一个课纲列出基本规定,而各出版社可以根据课纲自由选择,所以各课本版本的选文会有不同,尤其在白话文丶新诗方面。台湾的国文课本版本近几年经历了95课纲丶99课纲丶目前好像是101课纲,最近有争议的是正在修改中的103课纲。我高中时弊高用的是99课纲。(以下以99课纲和101课纲为例,大量引用杂志《秘密读者》Facebook粉丝专业贴文──〈喔?原来你也在这里——13个国文课本的隐藏参数〉,为了阅读方便删减了一些不影响理解的吐槽。不过我认为要补充的一点是,除了国文课本内的文言文,国文课本也会有基本的国学常识内容的文言文,还有另一本叫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基本上都在读孔孟)也是文言文,所以算起来的话,文言文的比例其实会更高一些。目前高中国文课本主要有三民丶南一丶翰林丶康熹丶龙腾五个版本。文章的入选状况如下:五个版本中附录的30篇建议古文全部入选,其中“唐传奇”并未规定篇目,但所有版本都选了杜光庭〈虬髯客传〉;“聊斋志异选”也未规定篇目,但所有版本都选〈劳山道士〉。不在 30 篇选文范围内,但全部出版社都有选的诸子:“论语选”丶“孟子选”丶“老子选”丶“庄子选”丶“韩行空非子选”。古典诗文: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丶苏辙〈黄州快哉亭纪〉。现代文学中,赖和〈一杆称仔〉丶鲁迅〈孔乙己〉丶洪醒夫〈散戏〉丶琦君〈髻〉丶徐志摩〈再别康桥〉丶郑愁予〈错误〉。这些文章入选了全部的版本。
一般说是(二)礼、乐、射、御、书、数。
出题人就是很无聊希望你看看下面这篇文章
我们的语文丢失了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06月23日 09:53
2006年的高考硝烟已渐次消散。对於中国大陆的950万考生来说,人生的一次大拼搏已告结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将与这个宜人的初夏一起,载入他们的青春史册,成为记忆中或明亮或黯淡的一页。
但高考,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个特殊现象,仍会成为一个道不尽的话题持续受到公众的评议。
笔者近年来有幸参加了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从而接触到大量上世纪前半叶及台湾地区有关母语教育的相关资料,对照今年全国及各省市的若干套语文高考试题,对当下语文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谈一些看法。
如果我们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充斥著这样一些低劣的的语言材料,那我们如何能测出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力、欣赏力和想像力?
为了便於说明起见,这里仍以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语文高考试卷为例。
首先,笔者以为,语文试卷与其他学科的试卷不同,用来出卷的语言材料应该文质兼美,即应该反映出汉语本身的特质和美。出题者不能随便从哪本书中找一篇文章让学生分析,或者随便从哪篇文章中拎出一段话来出题,更不宜使用报纸语言。因为这种语言本身缺乏汉语的典范性,更缺乏汉语的美和生命力。
可是,很遗憾,仔细研究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大量充斥著这样一些语言。
请看第I卷第4题: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承载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著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羡档凯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笔者看了足足5分钟,也没看出眉目。耐著性子再仔细拜读,终於发现是这段文字本身的问题:语意重复罗嗦,句子冗长累赘,本来就无须那麼多话来表达,难怪判断不出答案。心裏不禁替考生暗暗叫苦。
笔者后来在网上找到的“正确答案”是“C”。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要说——就是阅读题中的“科技文阅读”。
在每年的高考语文卷子中都有一道名曰“科技文阅读”的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所谓“说明文阅读能力”。
今年全国卷选了一篇《地球气候成因新说》,共820字。由於篇幅蠢陵关系,笔者无法照引全文。总之,全篇充斥著数字和专业名词,读来枯燥乏味,单调平淡,毫无美感可言。而下面的三道阅读题都是要求学生判别其句子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一共9分。
笔者真不知道出题者本人是否想过,为了对付这样一个题型,一个孩子从高中二年级的暑假开始,要阅读多少篇同样枯燥乏味的所谓“科技说明文”,究竟要做多少道“模拟试题”,才能拿下这9分?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丢失的是什麼?当然是对汉语的领悟力、想像力和鉴赏力,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光。
现在,虽然名义上全国已有16个省市取得了高考自行命题的资格,可是,在出题思路上,各省市均视全国卷为范本,亦步亦趋,不敢有自己的创新。
与此相关的第二个问题是,卷子中大量的题目,实际上都重在考查学生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能力。我不禁要问,语言学习的规律是什麼?是积累、感悟、想像,还是逻辑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是将考生引向逻辑分析的死胡同,还是阅读、背诵、涵咏的正道?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到底是什麼?
由此,笔者联想到上世纪前半叶的国文教育及台湾地区国文教育现状。
“国文”“国文”,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唤起的是我们潜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需要说明的是,1949年之前,“语文”被称作“国文”。
搜寻有关资料,“国文”这个名称,最早见於商务印书馆1908年出版的《国文教科书》和《中学国文读本》。而此前,即1906年,则叫做《中国文学教科书》。这可以说是早期中学“语文课”的雏形,也是中国有史以兄唤来的母语教育独立设科。
回过头我们可以看看海峡的另一边——台湾。虽然历史造成了两岸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长达半个世纪的阻隔,但台湾一直沿袭了“国文”的称谓。当下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前者与大陆的《高中语文》课本相似,后两者则大陆没有。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台湾地区的中学国文教材不收外国翻译作品。而大陆的语文教材,以目前使用量最大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平均每册约有3~4篇。
那麼,从“国文”到“语文”,一字之差意味著什麼?
在笔者看来,“国文”本身暗含著对自己母语的一种自觉的体认。“国文”“国文”,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它唤起的是我们潜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使我们从拿起母语课本的第一堂课——即开启童蒙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我”是中国人。它给我们一个文化上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烙在我们情感和意识的深处,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不会丢失。
但“语文”好像只是一个模糊的所指。它可以指原生态的母语作品,也可以指用母语翻译过来的任何一种语言的作品。总之,与“国文”相比,它缺乏对母语的一种自觉体认,无法诉诸於我们的情感和心灵。因此,两者无论是在符号学,还是语义学上的内涵都不一样。
如果做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区别还牵涉到对母语课程不同的价值认定。
先说台湾地区1995年颁布的国民中学(初中)国文课程目标:
壹、体认中华文化,厚植民族精神,培养伦理、民主、科学观念,激发爱乡爱国思想。
贰、培养积极创造之思考能力及民胞物与之开阔胸襟。
参、继续学习标准国语,加强听、说及讨论之能力,养成负责之观念及良好风度。
肆、明了我国语文之特质,增进阅读、写作之能力,及欣赏文学作品之兴趣。
伍、明了国字之结构,正确使用毛笔字及硬笔书写楷书或行书,并培养欣赏碑帖之能力,陶冶高尚之情操。
请注意这里的用词:“体认”、“厚植”、“民胞物与”、“国字”……可以见出,课程制定者突出强调了“国文”中“国”的自觉意识。尤其是“国字”这个称谓,将汉字这一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字地位提高到一个与国家民族尊严联系在一起的高度。其态度之坚决彻底,立场之鲜明坚定,甚至从课程标准的序号标示上都能体现出来:不用我们通常所用的阿拉伯数字“1、2、3……”,而严格采用汉字的“壹、贰、参……”。
而在台湾高中课程目标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如第三、四条:
参、研读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培养伦理道德之观念、爱国淑世之精神。
肆、阅读优美、纯正、励志之课外读物,增进文艺欣赏与创作之能力,开展坚毅恢弘之胸襟。
再看远的:1983年,美国“国家高品质教育委员会”出台报告:《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报告中提出,“中学英语教学应该使毕业生具备:
(1)理解、解释、评价和使用他们阅读过的东西;
(2)写作结构严谨、有力度的文章;
(3)顺利地倾听并颇有见解地讨论一些观念;
(4)了解我们的文学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如何增强想像力和对伦理的理解,它怎样与今天生活和文化中的风俗习惯、观念和价值发生关系。”
当我看到第四条时不禁哑然失笑:一个立国不到三百年的国家,严格意义上说都没有自己母语的国家,竟那麼郑重其事地加以宣称和强调。但笑罢之后却又肃然:我们自己呢?我们虽号称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及文学遗产又持什麼态度?我们在自己的母语教育中把它置於一个什麼样的位置?
受过这种教育的人,他出来后,其胸襟气度、情怀志趣、精神修养是怎样的呢?其言行举止、立身处世跟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又有什麼区别呢?
当然,问题不仅仅是把“语文”改成“国文”那麼简单。
作为一门课程,教材是根本。教育理念、课程目标首先是通过教材来体现的,而母语课程的教材尤其如此。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著国家教育部九年制义务教育及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了十几套新编写的初中语文教材和六套高中语文教材。笔者本人也参与了其中一套教材的编写。
新教材比之过去,淡化了以往教材中意识形态的色彩,兼顾了语文的人文性和性。在课程设置上,变化最大的要数高中阶段。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大块。语文必修课的学习时间是一学年零九个星期,即两个半学期,共五册教材。学生在必修课学习结束后,即进入选修课程的学习。
但认真思考,这样的设置似乎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我们还是拿台湾地区的教材做一个对比。上面说到,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前两种是要求所有的高中学生在高中三年中必修的,《国学概要》则是供高二文科选修之用,每周两节,内容是关於国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文字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的概要性介绍,分上下两册。
这里,我想重点谈谈《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这套教科书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选读,与《高中国文》一样,三个学年共六册。也许有人担心,要求现在这些伴随著网路世界和《哈裏•波特》成长起来的新新一代,摇头晃脑地去诵几千年前的子曰诗云,会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对他们的人格和文化素养的养成究竟有什麼好处?
带著这种疑问,我翻阅了台湾正中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为了便於学生接受起见,这套教材的编者将“四书”的内容重新进行编排分类。如《论语》一书分为“德行类”、“言语类”、“政事类”、“文学类”四大类。而在每一大类下面,编者又分出若干小标题。如“德行类”下面分“论道德”、“论仁爱”、“论修养”等。“论修养”下面又分出“论好恶”、“论刚毅”等。
这里举“论刚毅”为例。编者选了《论语》中的三句话,如“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每句话后面都有“章旨”、“注释”、“析论”三个栏目,分别对原文加以说明、解释和阐发。
而最别出心裁、也最令笔者感兴趣的是每“论”结束之后的“问题与讨论”栏目。如“论刚毅”的“问题与讨论”是这样拟的:
1.既然说“匹夫不可夺志”,但是,如果一个人在志向执行上有困难,是否仍然要不顾一切地坚持下去呢?
2.试举出历史上三位够当得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人物。
显然,编者在启发学生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精神营养的同时,又因势利导地将它与现代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思索社会人生所可能面对的各种复杂的境遇,懂得如何去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把握坚持与变通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生吞活剥。
编者还非常善於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言行”一节,选了《论语》中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等一共六条有关的语录,之后问道:
1.“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能否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
2.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这和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
这样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立身处世、提高自我修养方面很有价值。最可贵的是,编者并不回避古今之间的碰撞,而是启发学生如何以现代的眼光去汲取古典中的精髓,重新审视和理解其价值,而不是将它看成一个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
特别值得称赏的是,这些问题,几乎每一个都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有的更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或者说思考的方向,需要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己慢慢去“反刍”,去融会贯通,使其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修养、道德情操,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想,也许这就是上文中曾提到的美国《国家在危急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中所说的——“了解我们的文学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如何增强想像力和对伦理的理解,它怎样与今天生活和文化中的风俗习惯、观念和价值发生关系。”
可以想见,这样一个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当他完成三年的学习时(文科学生还要加上《国学概要》),其对母语的了解和掌握,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素养和水准的提升,与我们大陆一学年零九个星期的高中语文必修课相比,会形成什麼样的差距?
其差距也许在於:前者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后者显然达不到。
追根溯源,台湾的做法其实师出有名。笔者曾见过几套民国时期的中学国文教材。
民国高中国文从课程设置和教材配备来看,跟我们今天差不多,只有一套国文课本。但这一套课本的容量之大、内容之深让我吃惊。
如1933年世界书局出版的《高中国文》。高中三年的内容依次安排为:第一学年文体示范;第二学年文学源流;第三学年学术思想。“文体示范”包括古典文学和新文学的各种体例。“文学源流”包括自清上溯至毛诗的各时代文学流变。“学术思想”包括自先秦至近代的学术思想发展概况。其字数逐册递增,其中第六册厚达614页!厚厚六册国文课本,囊括了中国文学史、文化史、思想史的最基本的内容,与台湾的《国学概要》的内容基本相同。
还有193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复兴高级中学国文教科书》,从体例到内容亦大体与之相同。
看了这几套教材,笔者恍然大悟:为什麼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可以到中学兼课,在大学和中学课堂之间自由游走,用当时的话来说:“前脚出了大学的校门,后脚便进中学校门”。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闻一多等。其实是因为讲的内容都差不多,只是大学裏讲的更详尽些,中学裏简要些罢了。
夏丐尊曾说:“一个受教育的人,依理说,必须了解固有文化,才可以‘继往开来’。否则像无根之草,长发不起来,也就说不上受教育。而且,这里的‘了解’不只是通常所说的‘知道’,它比‘知道’深广得多,包含著‘领会’、‘体验’‘有在自己身上’等等意思。”
那麼,受过这种教育的人,他出来后,其胸襟气度、情怀志趣、精神修养是怎样的呢?其言行举止、立身处世跟没有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又有什麼区别呢?
前不久,笔者去北京汇文中学查民国时期老档案,看到那个年代的学生毕业照片。尽管这些摄於半个世纪前的照片已经发黄,但照片上的少年个个神情英发,气宇不凡,令人想起《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之语。
最近,笔者看到上海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陆谷孙教授的一个讲座发言稿。其中提到有一位博士生导师,写了一部关於语言学的理论著作送给他,扉页上恭敬地写著“陆谷孙教授扶正”。陆教授哭笑不得。因为“扶正”一词本是指旧时人家正房太太死了,将下面排序最靠前的小老婆转为“正房”,才叫作“扶正”。这位作者本来的意思是请他“斧正”。令人遗憾的是,闹出这种笑话的居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而且还是博士生导师!
笔者一看这道题便忍不住发笑——设计得太巧妙了,堪称机心独具。一时间,笔者脑海裏甚至浮现出考场上那些本来面色凝重的考生们读到这道题时脸上美丽的笑容!
最后还是回到考试。
关於语文标准化考试,这些年来,人们口诛笔伐实在太多了,笔者也是其中之一。但标准化考试像个骂而不死的怪物,依旧年复一年地“烤”著全中国千千万万的中小学生们。
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一点上,台湾也跟我们走了同一条路——也搬来了“标准化考试”这个法宝。笔者出於顽固的好奇心,费尽周折,辗转找来了几套海峡对岸的国文卷子细细琢磨。
这一琢磨,便看出一点门道来了—端的人家玩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请看“台湾2001年大学联考国文科试题”选择题部分之第9题:
9、“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笔者一看这道题便忍不住发笑——设计得太巧妙了,堪称机心独具。一时间,笔者脑海裏甚至浮现出考场上那些本来面色凝重的考生们读到这道题时脸上美丽的笑容!编制者将古与今巧妙地对接在一起,融会贯通,造成一种反讽的戏剧效果,令考生在解颐之余体会到解题的乐趣,也令笔者开了眼界——原来标准化考试竟可以玩出这种效果!如果说这是文字游戏,也是相当高级的游戏了。
当然,这道题答案是“B”。
另外,如第13题:
13、罗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幕。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才恰当?
(甲)大启而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乔迁新居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B、甲送分店开幕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过七十大寿者
C、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乔迁新居者;丙送分店开幕者
D、甲送过七十大寿者;乙送分店开幕者;丙送乔迁新居者
答案是“A”。
这道题的设计,其巧妙程度堪与上题媲美。不过笔者又想,要是大陆的考生,多半会闭著眼睛张冠李戴地乱送一气,结果将主人弄得一头雾水,自己没准也被老板炒了鱿鱼!
笔者看了2002、2003、2005年三套联考国文试卷,像这样有趣的题目比比皆是,如2002年第一部分选择题中的第6题:
6.“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汉代流行的歌谣,下列文句,与其意义最接近的是:
(A)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B)入乡问禁,入境随俗
(C)风行草偃,变本加厉
(D)追求时髦,风尚互异
答案是(C),但一不小心会选了(D)。此题将汉代歌谣与成语对接,创造出一种奇妙的间离效果。
又如2003年联考国文试卷第18题:
18.下列各组语词“”内的字,所指颜色系相同或相近的选项是:
(A)看朱成“碧”/金魄“翠”玉
(B)青红“皂”白/“玄”端章甫
(C)“缟”衣白冠/玉貌“绛”唇
(D)“丹”枫白苇/“赭”衣塞路
(E)“缁”衣羔裘/“黔”首黎民
答案是A、B、D、E。
这些题目的高明之处尽在不言之中。
纵观几套国文试卷,看得出来,编制者处处扣紧“国文”两字,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绚烂多彩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忠实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要义。凡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戏曲歌谣,成语对联,以及现代诗歌散文等,均被编制者搜入“囊”中。而且,古今上下,信手拈来,相互佐证,彼此融通。整套试卷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惭愧的是,个别涉及到古代思想文化史的题目连笔者都答不上来。感慨之余,笔者不禁揣想:这样一份卷子,编制者本人不但要有“满腹经纶”,而且还要有相当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才能“创作”出来。
看罢这三套卷子,笔者的印像是:
1、试题出得雅正端方,没有成心与学生为敌的偏题、怪题、刁题,而是亲切友善、幽默风趣、富於想像力和创造性。
2、考的是学生真正的国文素养,而不是那种所谓的“逻辑分析能力”,故无须像大陆那样去做大量的应试训练,靠的是平日的积累、诵读和涵咏。
3、满分为100分,比大陆少50分,相对减轻了考生的负担。
4、题型只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和作文三大类,且题意简洁明了,不像大陆那样繁琐冗长。
5、试题上起诗经,下迄现代新诗,从古典的文言到现代的白话,如一条流光溢彩的河流,充分反映出汉语的特质和美,不像大陆那样乾瘪乏味,有“言”无“文”,如一盘难以下咽的菜。
而在这些表面差异的背后,笔者能够感觉到:编题者的出发点在於通过考试来发掘、发现学生潜在的国文素养,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并使他们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培养对母语的感情。而大陆的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淘汰为目,因而必然要以学生为敌,所出题目必然是越怪越好,越刁越好,能把学生考倒越好。
今年高考甫一结束,笔者便在6月8日《南方周末》“观察”版上看到这样一篇题为《高考试卷保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文章。文中写道:“……出题时,命题组往往要智斗那些热衷於猜题的投机者:‘我偏不让你猜到!’每科六七人的命题组,要对付数百万的考生和老师,压力可想而知。”笔者看到这里简直欲哭无泪:虽然题目中的“魔”是指那些妄图窃取高考试卷的不法之徒,但实际上,在这位记者和命题组诸公眼裏,数百万考生和他们的老师也是“魔”,而命题组诸公才是“降魔”的“道”——呜呼!
由此,笔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标准化考试并非生下来就与汉语是一对天敌。如果说考试是一杆秤,那麼,标准化考试这杆“洋秤“还是能称出考生国文水准的实际斤两的。或者说,标准化考试作为一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验,至少在台湾地区还是成功的,难怪它在台湾教育界没有受到像大陆这样的猛烈抨击。
问题是:我们的“体”丢到哪去了?我们还有没有“体”?
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基於今天这样一个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我们母语教育的传统和价值,如何拥有一种“坚毅恢弘之胸襟”来向世界学习,向我们自己学习——一句话,如何拯救我们的母语教育?
【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