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试卷?以下是某中学高一年级丁强同学的 日记 片段“星期天,天终于放晴了,风也小了,虽然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我不得不再加了件毛衣。爸爸一早就去修补被风吹坏了的塑料大棚。我和妈妈拿着扫把也去帮忙。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那么,高一地理必修一试卷?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高一#导语】正向思考的力量,胜过一个负面思想的力量数百倍,那会降低我们某种程度的忧虑。而忧愁像婴儿一样,会慢慢被养大的。记住:别带着忧愁入睡,想想明早天边的彩虹吧。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模拟题》,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
一、选择题
图中M是绿色植物。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
2.图中所示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
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1.D2.D
解析:图示反映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具有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光合作用实现了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形式的改变,也使化学元素发生了迁移,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右图为“黄土高原某区域景观图”,历该区域曾植被茂密,后因自然原因和某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出现图示景观。据此回答3~4题。
3.该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
D.乱砍滥伐
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B.整体性
C.一致性D.多样性
答案:3.A4.B
解析:第3题,该区域曾植被茂密,后由于人类破坏植被,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严重,而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
23、
(1)南极点为中心,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如图);0时经线垂直平分晨昏线,所以过B点的粗线是0时经线,另一条粗线是180度经线(如图),180度经线向东到0时经线经度减小135度,所以0时经线是180-135=西经45度(如图)。
(2)晨昏线ABC右侧是夜半球(如图);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的节气是冬至日。
(3)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京太阳从东南出,西北落,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所以影子朝向依次是:C.西北. 正北. 东北。
学习犹如登山,有的人则注重最终目标,有的人则注重前进的过程,不论哪种,都有其各自丰富的内涵,无孰优劣孰之分,只要你觉得适合即可。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地理高一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2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时间 5小时30分 9小时09分 12小时 13小时56分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读地球公 转示意图,回答3—6题。
3.如图所示,甲、乙、丙、丁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的四等分点,地球从甲处开始绕日公转一周,途中用时最少的是经过:
A. 甲—乙段 B. 乙—丙段 C. 丙—丁段 D. 丁—甲段
4.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动 B.北半球,向南移动
C.南半球,向北移动 D.南半球,向南移动
5.当地球公转经过乙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北方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B.正是到南极考察的季节
C.正是我国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季节 D.北极点附近极昼的范围呈扩大的趋势
6.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地球上两地A(36゜N,128゜E)和B(36゜S,128゜E)相比:
A.自转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B.地方时和日出时间都相同
C.日期相同,季节不同 D.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朝鲜于4月5日北京时间10时20分,发射了“光明星2号”试验通信卫星,回答7~8题。
以晨昏线为分界线,把图分为左右半球,日期分界线在左半球,那么0时经线在右半球,所以左半球是日半球,右边是夜半球,日期分界线是东经180度,另一条粗线就是夜半球中央经线是西经45度,该日是冬至,(3)选C
给你文字答案吧:
1、自转方向:顺时针;夜半球:B点的右侧;180度经线:放射状【斜线(粗线)】;西经45度:B点所在的横粗线。
2、冬至日【12月22日】
3、C。
以上就是高一地理必修一试卷的全部内容,材料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由A地到B地),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只花了20天的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 (1)哥伦布第二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比第一次少用17天,试从洋流(写出名称)对航海影响的角度分析原因。内容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