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 高中

高中政治必修二目录,高中政治必修一听课记录

  • 高中
  • 2023-05-08
目录
  • 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生活目录
  • 高中政治必修一听课记录
  • 高中政治必修二目录图片
  • 高中政治必修二课本目录
  • 2022高中政治必修二电子课本

  • 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生活目录

    政治学是专门以政治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研究政治行为的理论和考察权力的获得与行使。政府、政党、集团或个人在国家事务方面的活动以及治理国家施行的措施。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五课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五课知识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 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大表大会是地方各级权力机关。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3、职权:立法乱肆正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和最高监督权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5、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6、 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各项职能,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义务: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

    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 政体: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国体:国家的性质)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 我国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

    4、 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5、 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① 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② 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哗悔受它监督。

    ③ 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6、 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雹耐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7、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8决定因素: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9、基本内容:

    ②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 人民在普选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④ 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职能;

    ⑤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

    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10、人民代表大会的优势:

    (1)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

    (2)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权力统一;

    (3)有力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与团结。

    10 、 如何认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作用及关系?

    党委在同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其领导方式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但党委并不能取代人大、政府和政协的职能。人大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对政府进行监督,从而避免政府决策失误;政府通过行使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协行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促进政府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六课知识点

    我国的政党制度

    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 历史事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 新中共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设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改革,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3、 结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4、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①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② 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 党领导的核心: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6、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7、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我国国情决定的;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才能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才能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已成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长期性的重大课题。

    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党员素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2) 有利于我们党更好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治政,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 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4) 有利于坚持发扬党内民主,走群众路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3)科学发展观

    ①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②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③主要内容: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④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 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6、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党坚持以人为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个喜爱那个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7、 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实现形式有哪些?

    (1) 领导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国家权力,以此保证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方针政策能够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领导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书屋,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此保证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意愿、利益和要求。

    (3) 领导人民实行基层民主,由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通过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4) 领导人民严格贯彻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使公民享有法律上、事实上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尊正和保障人权,维护公平和正义。

    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1、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

    2、 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政党制度的内容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4、多党合作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5、 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多党合作制度要长期存在下去。

    “互相监督”实质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

    6、 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7、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8人民政协

    ①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发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9、 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适合国情 优势显著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2、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④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10 、 阐述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具体形式管理国家社会事务权利的组织形式,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人民政协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11 、 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在我国政治格局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政府是我国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七课知识点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 处理民族关系,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3、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使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 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大方国家机关治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3、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实际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

    自治权包括: 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5、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集中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

    6、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 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④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7.、 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②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

    ③少数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

    ④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对西部地区给与支援,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包括两方面:保护信仰宗教地自由;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是全面、完整的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3、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4、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5、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既是社会主义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6、 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我们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我国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3、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五课知识点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必修2第五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

    ★政治高中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五课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人教版(2)

    ★高中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上)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三课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一听课记录

    高一必修2——政治生活知识点

    1、 政治与经济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

    2、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阶级性毕咐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3、 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 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5、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族昌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 我国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性质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

    真实性(表现在:有制度、有法律、物质保障和人民利益日益充分实现上)

    4、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辩证统一或对立统一

    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统治阶级内部)。统一: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民主的含义——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不是全民的),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是相对的、具体的,不是绝对的)

    **不能说任何国家都有民主(民主制国家才有),但任何国家都有专政的职能。

    专政——主要依靠暴力实行的统治。

    5、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政治权利 (2)政治自由(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政治义务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指守法和司法上平等,没有特权。立法上是不平等的)

    **指平等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但不能说权利与义务是相同或一样的。

    (2)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统一,不可分,是相对应存在的,有权必有义,不能只有其一)

    (3)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民主选举:

    选举方式——(1)直接选举(县或县级以下的选举)

    (2)间接选举(县级以上的选举)

    (3)等额选举

    (4)差额选举(人大代表的选举)

    各自优点:直接选举——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己最信赖的当家人。

    间接选举——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

    缺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兆数扒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2、民主决策:

    意义——发扬民主,让决策科学化。、、、、、、、、(课本P22)

    方式——(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4)通过社会听证会制度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3、民主管理:

    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它们都是基层民主自治组织或机构)(***不是政府机构)

    #### 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4、民主监督:(坚持实事求事原则,必须依法)

    (1)民主监督的方式:A 通过信访举报制度B 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C 通过舆论监督制度D 监督听证明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2)民主监督的积极作用:

    A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B 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C 有肋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

    A 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也是判断有序与无序的准绳)

    B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

    C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 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 政府的职能:

    A 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B 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C 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宣传、、理论或精神,科、教、文、卫、体等各事业)

    D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自然环境保护等)

    2、政府责任:对人民负责

    政府的工作宗旨——为人民服务。 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对人民负责的要求:(1)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政府职能————工作的宗旨与原则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 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

    (1)依法行政——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

    (2)依法行政的根本或实质——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具体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4)原因:——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5)意义:A有利于保障、、权利和自由B 有利于加强、、建设,增强、、权威

    C防止、、、、、、、、 D 带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P44

    (6)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P44

    A 加强立法、、,提高、、、、、B 建立、、、、、、、、

    C 加强、、、,提高、、、、、 D 深化、、改革、、、、、

    2、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对政府权力为什么要监督?

    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就能造福人民,滥用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

    (2)如何监督?

    A 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

    B 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内部的监督。

    (3)监督有什么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A 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B 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C 才能更好地作出正确的决策

    D 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阳光工程),一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是保障人民的权益。

    *****开放红头文件,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政府的权威,从根本上讲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根本标志。

    第三单元(5——7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称“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这一制度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基本政治制度。(也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宪法与法律的修改是它来完成)。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间接行使权力,(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人民代表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3、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审议、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向人大提议案)和质询权(对政府机关工作可质问并要求答复)

    义务: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

    6、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指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7、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最根本的是 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1、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前提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或领导。(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政府的宗旨)

    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能说履行什么国家职能),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的职能(或者说作用):(1)政治协商(2)民主监督(3)参政议政

    !!!!!!

    多党合作——不能说——共同执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为什么?原因:

    (1) 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 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保证 保证

    体现体现——

    4、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列毛邓三)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如何惯彻三个代表思想?

    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7、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作用):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也有利于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框题一:(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3)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平等的含义。(4)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的含义。(5)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坚持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6)处理民族关系三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框题二:(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区、咱治洲、咱治县。(3)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5)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C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框题三:(1)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宗教信仰自由的准确内涵。(3)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内涵。(4)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内涵。(5)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6)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框题一:(1)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主权国家。(2)三种重要类型的主权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3)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4)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 : 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及其内涵。(5)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6)当代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7)国际组织的不同类型:政府与非政府间;世界性与区域性。(8)政府间国际组织发挥的作用:促进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和国家矛盾。(9)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10)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各项原则。(11)联合国发挥的积极作用。(12)中国在联合国发挥的作用。

    框题二:(1)国际关系的含义及内容。(2)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冲突。(3)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4)国家合作与摩擦的原因。(5)如何协调国家间的利益: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这是非正义的、错误的。(6)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7)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框题一(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2)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3)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因为二战后,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4)当今世界影响和平的主要不安宁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5)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6)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7)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关注经济可持续发展。(8)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南北发展不平衡;根源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9)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0)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w四个保障"。

    框题二:(1)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2)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3)如何认识世界各种力量:H国极力维护其惟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德国努力踊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力军。(4)21世纪相当长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5)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框题三:(1)外交政策的含义。(2)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国家性质、国家利益。(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的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及其含义。(6)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具体内容。(7)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注意!

    高中政治必修二目录图片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宽档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慎闷乱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2)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2、○3)

    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罩配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优化的方法。

    (1) 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 掌握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 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2、○3。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 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 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

    (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Ø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Ø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4)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论(图示):

    人类 实践 (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推动) 社会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v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v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Ø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Ø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 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 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中政治必修二课本目录

    辨证唯物论

    1.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强调物质)

    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强调意识)

    2.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含义及客观、普遍性

    内容: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不过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客观性(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人们可以按照事枯散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内容:整体与部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原理1: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影响部分的性能、状态。(强调整体)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大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原理2: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会具有全新的功能;反之有损整体功能的发挥。(强调结构)

    方法论:要求我们善于“优化结构”。

    原理3: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性能状态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甚至关键的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具有决定作用。(强调部分)

    方法论:要求我们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因果联系

    原理:原因与结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因果联系之中。

    方法论:要求我们正确把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的自觉性和遇见性。

    二、发展的观点

    1.事物运动发展观点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要求冲败行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方法看问题。

    3.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强调量变)

    方法论:重视量的积累;学会“优化结构”

    原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强调质变)

    方法论:(1)要求新的事物时“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

    (2)要想保持事物性质不变时“坚持适度的原则”

    4.事物发展的趋势

    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又是曲折的。即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

    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曲折。

    三、矛盾的观点

    1.矛盾的含义、普遍性和客观性

    含义:对立统一。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反对片面性。

    注意1:矛盾统一性的表现: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散哗下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2: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矛盾着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如矛盾的主次方面)

    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对症下药”、“因地因时制宜”、“同病异治”)

    3.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强调主要矛盾)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决民生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等)注意:关于主要矛盾的字眼有“中心”“重心”“关键”“多数”“突破口”等。

    原理: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强调次要矛盾)

    方法论: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学会“弹钢琴”、防止“单打一”,防止“胡子眉毛一把抓”、“红花好看也要绿叶扶”、“一个好汉三个帮”)

    4.矛盾的主次方面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要求我们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抓主流,

    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强调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

    注意:(1)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字眼有“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九个指头”“优势”等。

    (2)在解决问题时用主次矛盾,在认识事物时用矛盾主次方面,此为历来考试重点。

    5.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正确认识事物,应用科学的工作方法。

    注意:

    (1)矛盾的普遍性(抽象的)寓于矛盾的特殊性(具体的)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矛盾的普遍性(共同的本质和规律)。

    (2)经常考试地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的哲学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哲学依据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3)在判断是否应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时不要看是否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都具备。

    2022高中政治必修二电子课本

    第一部分:唯物论。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反映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放映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第二部分:辩证法。滚冲1、联系的普遍性 2、运动和发展 3、规律 4、坚持矛盾的分析方法 5、具体问题具体型旅分析 6、内因和外因 7、量变和质变 8、事物发展的趋势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第三部分:认识论。1、发挥主观能动性 2、透过现象看卜备凳本质 3、实践

    第四部分:人生观和价值观。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4、人生价值 5、理想和现实 6、社会实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