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 初中 > 九年级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九年级世界历史时间轴简要

  • 九年级
  • 2024-04-10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一、人类的出现 1、现代人类从非洲南方古猿进化而来(属“正在形成中的人”)。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任何动物的根本区别。3、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4、那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电子版

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供大家阅读参考。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

01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02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b.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与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0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04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0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九下世界史电子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1、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2、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即十月革命。

3、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4、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5、十月革命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

1、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3、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4、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有严重的弊端。

九上世界历史时间轴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表格

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比较表(第1课)

名称 时间和地点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意义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彼得格勒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

彼得格勒

领导人:列宁

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无产阶级革命 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斯大林模式”(第2课)

形成标志时间 特点 形成背景 评价

1936年新宪法制定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

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里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世界历史课本电子版第二册

湖北省秭归县新滩中学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要点

湖北省秭归县新滩中学谭复根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列宁领导,指挥中心在斯莫尔尼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十月革命的意义:(教材第5页)。

4、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经济上:① 列宁领导,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② 斯大林领导,1928-1937年,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政治上:1922年底(12月)成立苏联。

法制上: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1919年1-6月,巴黎和会,三巨头(法克里孟梭、英劳合•乔治、美威尔逊),签定对德问题的《凡尔赛和约》,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原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五四运动”。

世界历史电子版九年级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 俄国十月革命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 革命准备

方针:《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

策略: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

准备: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

4、 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5、 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6、 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国内: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过渡时期:

(1)政策调整

调整: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原因:直接原因——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根本原因——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国家资本主义;

流通——市场经济;分配——工资级别

意义:实践——消除危机,恢复经济

理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建立苏联

情况:1922年;成立宣言;联盟条约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经济建设

政策方针:生产力——十四大要求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生产关系——十五大要求实现农业集体化

实施成果:生产力——建立了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了支配地位

存在问题:产业结构——农轻重比例失调,产品单调

消费水平——消费品少,影响人民生活

资金积累——对农民过多地索取,损害积极性

(2)政治生活

订新宪法:内容——国体;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分配原则

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标志斯大林体制苏联模式的形成

苏联体制: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的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权力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监督

评价——曾起过积极作用;存在着严重弊端

个人崇拜:原因——体制弊端、农民意识

后果——大清洗运动

第二单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第三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凡尔赛体系

(1)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巴黎、凡尔赛宫

(2)各国意图

美:夺取霸权;英:维持霸权;法:重树霸权;

意:扩大领土;日:称霸亚太

(3)巴黎和约:

对德《凡尔赛和约》:疆界领土、海外殖民地、限制军备、支付赔款

对奥、保、匈、土和约

(4)凡尔赛体系

含义:以英法为主导的帝国主义战胜国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的战后国际关系新秩序

影响:改变欧洲、中东等地的政治格局;体系内部隐含着许多矛盾

2、国际联盟

由来:十四点建议、盟约列入和约

成立:1920年初;日内瓦;《国际联盟盟约》

宗旨:保证国际和平,促进国际合作

实质:英法操纵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3、华盛顿体系

(1)华盛顿会议

背景:美日英要重新分割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

内容:《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中日协定”、《九国公约》

(2)含义:以美国为主导、在抑制英日、宰割中国的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新秩序

(3)影响:东亚、太平洋政治格局变化;体系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

第四课 经济大危机

1、经济危机

(1)原因: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具体原因——社会实际消费能力、市场虚假繁荣、

盲目扩大生产、股票投机猖獗

(2)表现:金融、工业、社会生活、农业等的全面危机

(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4)影响:导致各国内部社会危机——政坛丑闻、人民斗争、法西斯兴起

导致世界局势的紧张——各国之间的矛盾、与殖民地的矛盾

2、罗斯福新政

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就任总统

目的:克服危机、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特点: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但避免国有化形式

内容:金融——整顿银行,恢复信用;

工业——颁布法令,计划指导;

农业——压缩生产,克服过剩;

福利——以工代赈,刺激消费

评价: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经济上:减轻危机破坏,促进生产恢复

政治上:缓和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

对世界:开创经济新模式,影响许多国家

第五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1、法西斯兴起

(1)德国:

原因——客观:危机引起动荡,魏玛政府软弱

主观:纳粹党欺骗宣传,扩张势力

建立——成为第一大党、希特勒上台

政策——政治:建立一党独裁;

军事:扩充陆军,重建海空军;

经济:国民经济军事化;

文化:严密控制,钳制思想;

民族:种族灭绝,迫害犹太人;

对外:撕毁和约,推出国联,进军莱茵

(2)日本:原因——客观:危机引起矛盾,工农运动高涨,内阁政府无力

主观: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及其势力的上升

特点——以军部为核心,要求在天皇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扩张

建立——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广田弘毅组阁

政策——对内:政治上加强独裁;经济上国民经济军事化;

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对外:制定基本国策,准备扩大侵略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2、轴心国的形成

形成:德意协定、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军事同盟

影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持,肆意侵略,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矛盾演变为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六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爆发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具体原因:经济大危机、德日法西斯化、战争策源地形成、绥靖主义政策

2、战争酝酿:

(1)慕尼黑阴谋

成因:法西斯侵略的威胁、英法的压力、捷克政府的软弱

情况:1938年9月;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英法德意

影响;纵容了侵略、加速了二战、苏与英法离心

(2)苏联自保

情况: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初期阶段

(1)大战爆发

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入侵波兰,英法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西线形势

进攻北欧:丹麦、挪威

进攻西欧: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

(3)重要事件:绕过马其诺防线、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

(4)战略态势:法西斯德国控制欧洲,实力大大膨胀,处于有利地位

4、大战扩大

(1)苏德战争

战争爆发:1941年6月22日

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

(2)太平洋战争

爆发原因:日美矛盾激化——日本向东南亚扩张,美英贸易禁运

战争开始: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

后果影响:重创美国舰队、二战达最大规模、促进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第七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反法西斯同盟

形成背景: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催化剂作用

形成过程:《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

意义影响:加速了反法西斯的胜利进程

2、战争转折

(1)转折战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推动整个战争形势的变化,是二战重要转折点

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形势的重大转折

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形势的转折

3、夺取胜利

(1)国际会议

开罗会议: 中美英对日 开罗宣言

德黑兰会议:苏美英 对德 战后合作 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苏美英 对德 惩办战犯 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处理德国 波茨坦公告

(2)战场胜利

登陆战:北非、西西里、诺曼底

会师:易北河

胜利: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5年5月德国投降;

1945年8-9月日本投降

4、性质影响

(1)性质: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特点: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

(3)影响:造成严重破坏和灾难;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打击国际帝国主义;

促进民族解放运动;促进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客观上推动科技发展

第四单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第八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1、战后至70年代初:

措施——拓展世界市场、应用科技成果、发展新兴工业

成果——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提高

2、70年代:

情况——进入“滞胀”阶段,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原因——世界货币体系瓦解、石油危机引起经济危机

3、80年代至90年代:

措施——降低税率、减少支出、减少干预、大力改革

成效——由复苏到呈现繁荣景象,高科技产业发展

4、90年代以后:

措施――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成效――经济持续发展,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

第九课 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1、西欧:

措施: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利用美援、宏观指导、发展科技

典型:德国:原因——政治改革、非军事化、美国扶持、

制定政策、重视科教、人民素质

成果——50年代进入繁荣时期

60年代初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欧共体”和“欧盟”

(1)“欧共体”

原因:经济发展,西欧国家联系密切,开始一体化进程

时间:1967年成立

目标:争取自由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影响:政治上——成为威胁美国的新的一极

经济上——改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2)欧盟:

时间:1993年

成员:到2004年25个成员国

总部:布鲁塞尔

简介:统一护照;统一货币;盟旗;盟歌;

主要机构:欧洲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联盟委员会;欧洲法院等;

影响:政治上――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

经济上――欧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4、日本:

发展原因:社会改革、美国扶植、非军事化、制定战略、发展科教、利用战争

经济成就:60年代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后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政治状况: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成为美国战略伙伴

5、矛盾与问题

阶级矛盾:贫富差距、不满情绪、麦卡锡主义

社会危机:种族主义、毒品泛滥、邪教横行、社会暴力

极右势力: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第十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1)苏共二十大

1956年;赫鲁晓夫;揭露批判斯大林

(2)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主;失败原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勃列日涅夫改革:以重工业为主;成效:一跃而为超级大国

失败原因:对原有体制仅进行修补

2、苏联解体

(1)经过:

“改革”: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无法打开局面

动荡:多党制,经济滑坡,民族分离,党内斗争

剧变:《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

“明斯克协定”和“独联体”,《阿拉木图宣言》和苏联解体

(2)原因

历史原因:体制弊端和政策错误,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直接原因:戈氏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造成严重后果

第11课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1、东欧的变革

背景:苏联体制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的改革要求、苏共二十大的影响

情况: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波兰——波兹兰事件和哥穆尔卡改革

匈牙利——匈牙利事件和卡达尔改革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2、东欧剧变

时间:80年代后期起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概况: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除罗马尼亚外都通过和平方式发生剧变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分裂

3、原因

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模式,无独立自主权

内部原因: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的模式

经济困难引起政治危机

执政党和政府脱离群众

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推动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以上就是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的全部内容,六、第六章:当代世界格局变化与国际关系 冷战和美苏两极格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南北差距问题.21世纪的全球化和网络时代。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可以将九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重点内容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