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什么是学习故事 学前教育中的学习故事是什么意思 您认为新西兰学习故事与传统的教育故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幼儿园学习故事和游戏观察记录的区别 “学习故事”里的困惑如何解决?
什么是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由新西兰早期教育专家卡尔教授和他的团队研究发展而成。在新西兰各类幼教机构中,学习故事被广泛的用来帮助教师观察、理解并支持儿童的持续学习,同时记录每一个儿童成长的轨迹和旅程。
学习故事的评价体系
学习故事是一套由明确教育价值观引领的学习评价体系
引领学习故事的核心教育价值观来自《新西兰国家早期教育课程框架》。它不是一套对具体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和规定的课程,它仅提出了各种幼教机构都需要遵循的儿童观、课程观、学习和发展观,以及与这些核心观念相应的教育原则、发展线索和学习成果,所以各种幼教机构都能创造出符合当地文化特点的课程,这其中也包括对儿童进行学习的评价,如学习故事。
1
《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中的儿童观
“儿童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追求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这句话是该课程的核心,也是新西兰所有幼教者对儿童的期待。
新西兰幼教工作者认为,儿童一出生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是积极的,有着蓬勃生命力的。因此,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也需要让儿童看到自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很显然,用“找不足、找差距”的视角来评价儿童的学习是无法体现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这一儿童观的。这就要求儿童学习评价的切入点从“找不足、找差距”转变为“发现优点、发现能做的和发现感兴趣的”。
2
《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中的课程
“课程”在框架中被定义为“在一个专为支持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早期教育环境中所有直接或间接经验、活动和事件的总和。新西兰幼教工作者需要把和儿童在一起的每一分钟、幼教机构中的一草一木、机构中的所有人都是为课程的一部分。
儿童学习的契机涵盖在每一分钟与身边的一草一木和人的交互中,课程发展的线索也蕴含在这些学习奇迹中,教师需要不断发现和识别这些线索,并在与儿童的不断互动和呼应中促进学习和课程的发展。因此,儿童学习评价需要涵盖儿童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体现学习和发展的连续性。
3
《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是一套开放性的课程
《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框架》被比喻成“编织的草席”,意味着它是为所有儿童、家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而存在的,属于每一个人。课程发
“学习故事(Learning Story)”是由新西兰学前教育学者卡尔提出的。家长可以用“学习故事"来评价儿童,同时它又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是通过儿童在真实情景中的观察和记录提供一种反映儿童发展的持续性画面,能用来记录和交流儿童学习的复杂性。与此同时,它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的途径。很多幼儿园也曾尝试让教师通过撰写“学习故事”学习一种观察、分析儿童的方法,引导教师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提高教师分析、解读儿童行为的能力以及教育敏感性。
“游戏观察纪录"是指在游戏环节中观察儿童的状态和心情,以及通过对游戏的积极性从而了解儿童的一种方法。
拓展资料:游戏观察实录:
角色游戏开始了,大家纷纷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色开始扮演,俊俊小朋友选择了到“银行”扮演工作人员。大家都过来取钱,俊俊小朋友会一个一个的问:你需要取多少钱?但是游戏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过来告诉我:俊俊来抢钱了。我走过去一看,俊俊和亮亮手里拿着几张银行的钱,在争抢,谁也不肯松手,俊俊一边抢一边在嘟嘟囔囔的说着什么。我问俊俊:为什么要抢别人的钱呢?俊俊说因为银行里没钱了。
分析:
幼儿到了大班年龄,开始能够把行为规则化,从而获得是非观念,但其行为常常表明,他们的自控能力是有限的。其中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抢东西的现象很严重,不过与其他年龄段的幼儿不同的是:幼儿会边抢边说理由,由于大班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言语水平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表现开始增加。
措施:
调动孩子自身的力量去解决大班幼儿已具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判断力问题,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也是对他们进行了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设置“小记者”、“评论员”,组织一些热点话题的讨论活动,请小记者讲讲发生了什么事情、自己的想法,最后集众家之长,总结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果。所以在讲评时,我请小朋友一起来帮俊俊想一想办法:当银行的钱被领完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大家有的说可以让银行的工作人员来做一些钱,也有的说可以叫店里的人来存钱。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俊俊也表示方法都比较满意。
参考资料豆丁校园—幼儿园学习故事
对幼儿的游戏进行观察是教师有效地指导和丰富幼儿游戏的前提。通过观察,教师可以了解到何时应为幼儿的游戏提供额外的时间、空间、游戏材料或经验准备,以扩展和丰富进行中的游戏情节。教师何时参与游戏或同伴何时给予帮助是适时的,教师怎样参与以及同伴怎样帮助是适合幼儿游戏需要的,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一、幼儿游戏观察的一般原则
为了获得幼儿游戏行为的准确信息,观察者不论采用何种观察方法,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1.应明确观察的目的,并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2.观察应在确保幼儿有机会展示他们所有游戏能力的情境中进行,既保证幼儿有丰富的、能引发他们各种游戏行为的材料,又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
3.如果可能,应保证对幼儿室内和室外游戏进行观察。研究表明,有些幼儿在室外游戏比在室内游戏更能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性和认知水平。
4.应在幼儿彼此熟悉并熟悉环境后才开始对幼儿进行观察。在与熟悉的同伴游戏时,幼儿会展现较高水准的社会性和认知水平。若开学初就进行观察,可能会低估幼儿真实的游戏能力。
5.应持续观察,以确保记录的是幼儿典型的游戏行为。
二、幼儿游戏的观察记录
游戏观察记录的方法一般有三种:行为核对表、等级量表和轶事记录。观察者在决定使用何种记录方法时,应在“易于使用”和“丰富描述”两者之间作出选择。
1.行为核对表
行为核对表主要用来核对幼儿在游戏中重要行为的出现与否,观察者预告将准备观察的项目列出,当出现此项目行为时,就在该项上画“√”。运用行为核对表进行的游戏观察比较,记录信息更快捷。
2.等级量表
等级量表与行为核对表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关注特定的游戏行为,便于记录信息。然而,等级量表不仅仅简单地显示幼儿出现或未出现的行为,观察者还可以自己决定幼儿呈现的游戏行为的等级,并评价这些游戏行为的质量。等级量表可用于评价那些难以量化的游戏行为及其品质。
与行为核对表相比,等级量表的不足在于需要通过制订等级来进行评价,这可能会降低资料的可靠性,也易出错。
3.轶事记录
轶事记录是指简短地记录幼儿的游戏或游戏中的偶发事件。这些记录可反映幼儿的游戏技能以及社会性、认知、情感和身体等方面发展的状况。
轶事记录可以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游戏结束之后进行——通过回忆描述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这样做的不足之处是有可能遗漏游戏中的重要信息。
轶事记录的内容可能很简短,但应包含以下信息:幼儿的姓名、性别,记录的日期,游戏的背景,以及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和观察的结果等。焦点应放在对游戏中所见所闻的描述上。观察者在记录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记录要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内容。
(2)客观记录幼儿所说的话,保留原始对话的情趣。
(3)记录时保留游戏情节发展的顺f序。
(4)记录应客观而准确。
三、幼儿游戏的观察方法
1.扫描观察
扫描观察即分时段定人观察。对班里的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同的时间里对每个幼儿轮流进行扫描观察。这一方法适用于全体幼儿游戏的情况,一般在游戏开始或者结束时选用较多。
2.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即定点不定人观察。教师可以固定在游戏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见什么观察什么,只要在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适合于了解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可以获得一些动态的信息,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幼儿交往情况、游戏情节发展等。
3.追踪观察
追踪观察即定人不定点观察。教师事先确定1~2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活动情况。被观察的幼儿走到哪里,观察者就追随到哪里,固定人而不固定地点。
4.摄像记录观察
摄像机、数码相机在家庭和幼儿园日益普及。这些设备也可用作幼儿游戏观察的手段。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灵活地选用不同观察方法进行观察,从幼儿的能力发展来看,各年龄班幼儿在游戏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因此,在观察时也要各有重点。
小班:小班幼儿主要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满足于操纵、摆弄物品。对物品的需求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对相同物品要求多。矛盾的焦点主要在幼儿与物品的冲突上。因此,小班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物品上。
中班: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游戏情节较小班复杂,中班幼儿处于角色的归属阶段。虽然选择了一个角色,但想做多个角色的事情,想与人交往但尚无交往技能,是人与人交往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幼儿与幼儿的冲突——不管是规则上的、交往技能上的,还是使用物品上的。
大班:随着生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大班幼儿不断产生新的主题。因新主题与原有经验之间的不和谐而产生冲突,运用已有经验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成为游戏观察的重点,同时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也成为游戏观察的另一个重点。
教师要真正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在游戏中所面临的挑战,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游戏中的主要矛盾,通过自己的观察,适时地给予幼儿支持、帮助与引导,从而使幼儿的游戏水平获得更大的提高。
最近一段时间,“学习故事”似乎成了幼教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探索学习故事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撰写学习故事的行列。早在2007年,我就开始研读来自新西兰的“学习故事”。今年,我又有幸拜读了北京市西城区幼儿教师撰写的数篇学习故事。几年来,我一直在品味“学习故事”的魅力。
“学习故事”引发的思考
2007年冬天,我的一位新西兰朋友珍妮·里奇博士访问北京,给我带来一套原版的学习故事——《早期儿童学习评价示例》(Kei Tua otePae/AssessFllent for Learning:Early,Childhood Exernplars)。阅读中,发生在遥远国度的一个个鲜活事例深深触动着我。透过“学习故事”了解到中、新两国教育实践的差异后,我一直在探寻其中的缘由。
差异1:对幼儿园活动的理解
我先仔细查找了两个国家幼儿园的课程定义,结果如下。
新西兰:课程是在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的专门机构中所发生的所有与儿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事情。
中国:课程是在幼儿园有准备的环境中发生的,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并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个环节、各种活动的总和。
单从字面上看,并没有太大差别。或许,差异就出在对“活动”的理解上。幼儿园的活动应该包括“幼儿发起”与“教师发起”两部分,其中幼儿的自发活动本应占大多数。而我们过于重视教师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如上课,却忽视了大量存在的幼儿自发活动(包括自发游戏);并且没有摆对教师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次序,常急于让幼儿按教师的“期望”做事。
学习故事的起源
“学习故事”这个概念性名词最早出现于《TeWhariki》即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大纲,它是新西兰幼教改革中不可或缺的。MargaretCarr教授则在自己的研究中发现故事可以真实记录学习的复杂性,其中包含了教师对幼儿的支持政策以及如何鼓励幼儿学习;同时也融合了学习的情境性,在儿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将学习的认知、社会性特征以及学习效果融为一体,正文还能运用多方面的感官如声音等进行学习,强调孩子的主动参与性。于是,她提出用“学习故事”这种方式来记录、评价和支持儿童的学习。
“学习故事”与传统的观察记录相比,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