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大学

大学师生关系调查问卷,关于小学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

  • 大学
  • 2023-05-23
目录
  • 关于小学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
  • 研究生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 师生关系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大学生与父母关系调查问卷
  • 民主型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 关于小学师生关系的问卷调查

    “网题”在线调查上面就有这方面的问卷啊

    你可以去看乎枝春岁耐看,参考一搭芹下去

    用“网题”做在线调查真的很方便!

    研究生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创 建 和 谐 的 师 生 关 系

    锦 园 小 学 林 丽 云

    师生关系是一门既简单又深奥的学问,说它简单是因为大家天天都要做,天天都在做,常见常用,而且大家也都有一定的心得与体会。说它难是因为,想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理想的师生关系,还需要大家边做边学边提高完善,而且可以说是它也教学一样,永远发展着,永无止境,你的处理可能永远不是最完善的那一种,师生关系是一门学问,是一门永远留有遗憾的学问。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国上下曾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但随着时代的变更,育人观念的更新(以前教育的目的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现在更注重于培养人,更突出人本教育),育人手段方法的更新(以前的主要教学和教学方式是:书本、黑板、粉笔、教师的口头讲解,可以说是“小米+步枪”,而现在用的是多媒体,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创新,可以说是“飞机+大炮”),学生受教育场所的拓展(除了学校家庭,现在的学生更多的是接触社会,通过网络、团体活动等途径接触社会)……师生关系的特质与处理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另外,师生关系的融岩晌洽与否,在中小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小孩子在入学以前,主要是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父母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他们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学校以后,教师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孩子们很自然的把他们与父母交往中的各种思想感情,期望与“爱的需求”转移到自己老师的身上,教师成了学生成长的第二影响源,并把教师作为父卜举母一型枣碧样来看待。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生活经验,开始意识到教师的爱与父母的爱的区别之后,他们以前所认识到的教师的爱就超出了家庭的范围,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反映了集体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评价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就会更加注重教师的态度。而这关注又将成为他自己的学习生活的一个动力源,推动或阻碍他的思想与实践,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所以我们小学里面很流行一句话:一个教师就是一门学科。

    也因此,我认为今天在这里重谈师生关系也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就分三个方面来谈谈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特质

    台湾李玲惠校长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当是这样的:

    1、有点粘又不会太粘

    2、以欣赏替代服从

    3、多重角色,百种关系

    4、隐性管教,适性辅导

    她主要从教师方面出发来对师生关系的物质进行阐释。ThomasGordon和傅木龙则从师生双方出发进行归纳。

    ThomasGordon认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具备以下五项物质:

    1、彼此坦白、诚实

    2、彼此关心重视对方

    3、彼此具有独立性

    4、具有个体性

    5、适应对方需要

    傅木龙则认为(民89)认为良性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1、多对一的关系

    2、多元化的关系

    3、互为主体的关系

    4、互为支持的关系

    5、持续发展的关系户

    上面所说的是专家眼中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下面我们来看看直接亲近教师的学生与家长及教师自己眼中的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怎么样的。

    《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24日第3版从调查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老师、同学互相帮助,成为朋友、共同进步;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上关心我们,在课外也能和我们友好相处,不要时时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学生要对老师尊重,有困难能向老师诉说;对老师不要有恐惧感;老师能真正理解学生,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学生能体谅老师的苦心,融洽、无隔膜、坦诚相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等。

    老师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

    家长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上课时应该是老师,课余时像朋友;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孩子心中最信任的是老师,有心里话也愿意跟老师说;老师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老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

    依据各种信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理想的师生关系实际上就是那种亦师徒亦朋友的关系。它的特质实际上无非几点:

    (一)民主

    1、为学生服务。教师的一切施教行为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决不盲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放下架子,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智慧。比如说平常教学中注意的细节,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问一问:需要老师帮助你吗?等等,不要一出口就是那种指令式的。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服务并不等于依顺。大家可以对比一下酒店里的服务员,是那种任你点很多菜也不叫停的好呢,还是那种你点到一定个数他就提醒你“您的菜差不多了”的好?对于学生的服务应该是基于他们长远全面发展的服务。

    2、向学生交心。教师要勇于把自己的人生态度、教育教学理念、人生阅历、生活的经验、成长的教训向学生讲清,做到公开透明,以求得学生的理解和配合。让学生从老师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的不足,少走弯路,早日让自己成长为理智的人。

    3、遇事要同学生商量。包括教育教学内容、集体活动、比赛等都可以跟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要求等各个方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与学生一起总结、参与。

    (二)平等

    1、师生人格平等。

    2、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3、营造平等氛围。

    (三)互尊互爱

    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一)教师特质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影响师生关系最直接的因素是教师和学生的特质,教师与学生就象两个化学分子,他们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反映首先决定于这两个分子的性质。而其中,教师又是这两个分子中占有重要作用的、主动性较强的、能够预设的一个因素,因而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样特质的教师才是理想中的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下面请大家看一组资料:

    〖资料一〗

    深圳南山区《新课程条件下理想教师心理素质的构建》课题组选择了311名小学生家长。给出能从各个维度反映教师特质的20个问题,让每一位家长排出自己心中认为的教师最重要的10种特质,然后排出了家长对理想教师特质的前十个期望:

    他们又对学生进行了理想教师特质的调查,数据反映,学生眼中的理想教师当是:

    1

    对学生一视同仁

    2

    热爱本职工作

    3

    普通话标准

    4

    宽容和理解学生

    5

    教学方法灵活

    6

    善于激励学生

    7

    态度友善和蔼

    8

    良好的心理素质

    9

    善于倾听

    10

    作业适度

    这两份调查更着重于从行为举止上去研讨学生及家长眼中的理想教师特质,可以说是家长与学生对教师的一种期望,实际上也是我们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旦我们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我们就可以在家长与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我们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便水到渠成,不必刻意为之。

    〖资料二〗

    蒙台梭利教师的特质:

    1、谦卑的态度

    2、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3、是环境的创设、保护者,也是与儿童的沟通者

    4、是观察者、引导者,不是主导者

    5、是家长的沟通者

    6、接受自己、接受别人

    7、活泼地与儿童在一起,但不能把自己作为教室的中心点

    8、热心、爱心、耐心、尊重心、责任

    9、机警、思维敏感

    10、动作优雅迷人,穿着整洁,品质高贵

    它更侧重于从教师的角色处理上去定位理想教师的特质。

    〖资料三〗

    朱永新之《新教育之梦——我的教育理想》中也有一章专门理想教师特质的。朱市长认为:

    应该是一个教师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

    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他呢,更侧重于从教师的精神方面来阐述理想教师的特质。

    综合上面这些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理想教师应该具备的特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献身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职业理想

    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教师要干好教育工作,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增强事业心、强化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提高工作积极性,也就是树立教师的职业理想,是作为理想的教师支撑其教育教学行为的根本动力。

    (2)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知识水平

    包括:

    ①本体性知识

    也就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象语文知识、数学知识等本学科相关的知识。

    ②实践性知识

    主要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具体地说,这是教师教学法经验的积累。比如说,我上整时的认识时,根据经验的积累,可以知道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很难掌握,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就附加了这样的一些板书: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是3时。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9,是9时。

    让学生尤其是那些潜能生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然后深入地掌握这部分内容。这就是一种实践性的知识。

    ③条件性知识

    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以教育与心理的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儿童,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法措施。

    (3)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可以影响教师的知觉与判断,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教育行为。比如一个教师认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中总是有好有坏的,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都教成好学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地放弃对班上学习不好学生的教育。一个数学教师认为“学生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于思维的训练”那么他可能在基础知识的训练上就会弱化,不会进行大量反复的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因此,我们说,作为理想的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树立起“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的教育教学观念。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观念,才有了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条件。

    (4)具有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教学法监控能力

    教师教学法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对其进行积极和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5)具有从事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必要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差,调整教学行为,使之有利于教学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衡量:

    一是教学行为的明确性,二是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三是任务取向围绕目标进行,四是学生参与度,五是效果评估及时有效,并能及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上面我们说了教师的特质会影响师生关系,实际上,学生的特质也会反过来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比如说我们班中的学生活泼开朗、善解人意、善于创新、积极主动地与我们交流,我们教师的心情自然就会跟着愉悦、快活,如果我们班里的学生老是闷闷不语、阴沉沉的,或老是你唱反调,干扰班级内其他学生的学习,想念你的心情也不会好到哪儿去。那样的话,师生关系又怎么会和谐,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并不是你教师一个人所能决定的。当然,要解决这些问题,办法是有的,需要的是教师的积极改善与调整,这部分内容我们到下一部分(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策略)再说。

    (二)教师期望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为人所熟知的,它指由于教师对学生寄予高期望而导致学生表现优良的效应,说的是国王皮格马利翁得了一块宝石,便把它雕刻成一个美女的样子,然后天天看着她,希望她变成一个真实的女子。结果他的真诚感动了上帝,有一天石头真的变成了美丽的少女坐在了他的床前。人们通常用这样的话来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实际上,罗森塔尔效应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这位教授与他的同伴一起去一学校进行智商测试,然后告诉班内的老师,说其中一张名单上的学生都是智商超群的,而另一群学生则属于平平的。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两人再到学校时发现那张智商超群的名单上的学生大有长进,哪怕是据他们所测智商较差的学生也是这样。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可能都是不经意之间的,可能我们真的没有那种歧视差生的心理,但我们的行为却在无意识中向学生表露了出来。比如当老师提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老师想寻找能够顺利回答的人,那么老师的目光会不自觉的投到成绩较好的学生那里,即使这个问题有很多同学也会回答,但是他们得不到老师的注意。同样,当课堂出现了骚动,他也会自然而然地向比较调皮的学生看去,教师的这种期望使得他们会对调皮学生的中性行为提出批评,而真正捣乱的人却没有被发现。比如好学生皱眉老师会认为他们在思考问题,等一会儿再叫他;而成绩较差的同学皱眉会认为他不会,而改叫别的同学回答。在教育情境中,教师期望往往会给学生贴上“好”和“差”的标签,从而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他们的行为。

    有心理学家对此做了研究,发现:

    1.老师会把低期望的学生安排在远离教师的角落或者把他们集中到一起。

    2.在课堂上很少注意他们,也很少有微笑。

    3.很少叫他们回答问题。

    4.让他们回答问题时,如果答不出,教师等待的时间较少。

    5.回答不正确时,不会给他们留出纠正错误的时间,而通常会做出批评。

    6.当他们正确回答问题,很少给予表扬。

    7.教师经常对他们的回答不予反馈,即便有反馈也不像给高期望学生的那么精确和详细。

    8.对低期望学生提出的学习和努力的要求比对高期望学生提出的要求低。

    师生关系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归途无期的平方

    LV.6 2015-09-18

    我觉得应该建立像朋友一样的师生缓陆坦关系,因为悉谨你已经成人了代表是个大人了他也扰桐是个大人了你们是平等的个体,就把他当作朋友一样尊重他理解他

    大学生与父母关系调查问卷

    应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

    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构建方法

    1、遵循理解原则。指此

    师生关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一次,一位教师发现一个学生故意让旁边的一个同学抄作业,便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地批评了他,说他这样做是害了那个同学。挨批评的学生很不服气,下课后,主动找到老师说:“我知道让他抄作业不好,可是他说看看我怎么做的。我想让他看看也没什么不对。”

    听学生一说,老师意识到自己调查了解不够,没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评他是不对的。便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及时解决了出现的矛盾。学生认为让同学“参考”一下自己的作业“没什么”,教师却把这类事看得很严重,这就是认识上的差异。

    其实,学生实在不会做作业,看看别人怎样做的,再动脑思考不是坏事,学生的学习愿望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对于一点不动脑筋、完全照抄别人作业的学生还是要适当批评,绝不能听之任之。诸如此类事情,师生双方如果相互理解,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当然,学生对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理解并不深刻,有时可能还有些偏激。如,把老师对他们的批评看成是找岔儿;教师的态度稍微严厉一点,就认为是不尊重他们、不民主等等。孩子看待某些问题思想有一些偏激是正常现象,因为他们终究是不成熟的孩子。

    社会、家庭、学校,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有责任给他们讲清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适当的批评是教师的责任,班主任老师要帮助学生区分善意的批语帮助和恶意的训斥指责。

    教师提出批评,学生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现;学生提出意见,教师能够耐心听取,给予积极响应,也是民主的表现。教师有错误,及时承认,及时改正,就能获得学生的谅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

    理解是建或念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无论什么事情,学生不理解,你硬要他去做,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

    2、坚持尊重原则。

    尊重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一关系的核心。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不尊重、爱护学生,便得不到学生的尊重。

    许多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说:喜欢和佩服尊重学生的教师。一个学生在投入“友好信箱”的信中写道:“老师,您讲课时我在下面小声说话,您不但没批评我,还让同学们听听我有什么看法,使我很感动,我觉得您这样做很好!”

    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不是被告,双方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统一体,利益是共同的,目的是一致的,没有理由相互不尊重。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师造成的。

    受旧观念影响,教师往往唯我独尊,遇事不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注意体会学生的思想感情,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职权,结果造成学生心里极为不满,出现抵触行为,甚至在背后议论教师、给老师起外号等等。

    反过来,教师又抱怨学生品质坏,戴上有色眼镜看后进生,师生关系成恶性循环,致使教师不能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学习,双方的利益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应该明确的是尊重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

    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量减少失误。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悉心呵护。作为一名教师,要心胸宽广,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对学生的不礼貌行为,教师应采取宽容态度,适当加以疏导,不激化矛盾。

    扩展资料

    师道尊严

    构建师生关系的新走向(双向式“师道尊严”)。

    作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结成的相唯团迅互关系的师生关系,它的走向是指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结构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历史上有两种主要的师生关系价值取向:

    一是教师本位的师生关系取向,如传统“师道尊严”思想;

    二是学生本位的师生关系取向,如民主、平等的理论和要求。现代教育需要民主、平等,也需要“师道尊严”。在新课改形式下,教育需要继承“师道尊严”的合理内核,剔除压迫、独裁、体罚等非尊重学生的方式,形成民主、平等式的“师道尊严”,即双向式“师道尊严”。

    双向式“师道尊严”是现代师生关系新走向,可称为“第三种结构”或“第三条道路”,具有尊重、沟通、分权等性。

    改革教育制度

    改革教育制度,促成师生关系和谐。

    近二三十年来,经济领域的市场化风习很快蔓延到学校,大家都处于竞争之中,师生之间又多了一层利害关系,最终导致师生关系利益化甚至市场化,这样怎能促成师生的和谐呢?学校工作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老师不是老板,更非警察。

    老师是知识的承载者、是知识接力中的前一棒,学生是老师知识的传承者和扩大者。要根除功利教育,让师生关系恢复和谐,仅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转变观念是做不到的,而必须进行教育制度改革,并同步进行包括户籍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在内制度改革,方可有成效。

    民主型师生关系调查问卷

    医学院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现状及解决路径论文

    摘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关系,它影响导师指导水平的发挥和学生的培养质量。本研究根据广西四所医学研究生培养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对目前医学院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建立和谐良好师生关系的举措。

    关键词 :医学院校研究生导师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3;G645文献标识码:A

    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则洞生进行学科前孙镇枯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等责任,因此,如何强化导师职责,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发展,是高校导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研究从研究生导师制度、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模式、交流模式、师生双方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对当前广西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医学院校中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整体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研究生与导师队伍建设机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或建议。

    1医学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的问卷调查

    通过文献回顾,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针对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问卷分导师卷和学生卷(博士/硕士),采用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以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4所广西区内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医学院校研究生及导师为对象发放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111份,其中导师卷421份,学生卷1690份。

    调查数据采用SPSS进行分析。主要运用描述分析、卡方检验等分析手段。

    1.1对导师指导制度的认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导师指导制度目前仍以单一导师制为主(见图1)。而采用双导师制和旅侍导师组制的比例较低。而对导师指导制度的倾向性调查发现(见图2),大部分的导师,对目前所采用的单一导师指导制度的局限性有一定的认识,对转换导师指导制度,特别是导师组制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可是研究生层面对导师组制的认可度较低。

    研究生教育形成的初期,大多采用单一导师制度,由导师“一对一”地负责研究生的理论和技能学习、科学研究、专业实践等的指导工作。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培养类型的增加以及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不同特点,单一的导师制已不能完全适应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需要,随之而来的是对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和导师团队制的探讨。2009年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后,在医学研究生教育中传统的单导师制和校内外割裂的双导师制经实践检验发现存在种种缺陷,于是导师团队制成为部分高校新的尝试。导师团队制度具有促进学科交叉等优势,最早起源于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便于学生汲取不同学科导师的智慧知识。随后,越来越多的学科研究生教育开始推行这种优秀的制度。导师团队各位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和优势,有适当的进行工作分工并有所侧重,分别在负责研究生课程学习规划、科研指导、临床专业实践等方面承担主要职责。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协调配合,给予研究生更全面更专业更化的指导。

    研究表明,可能由于社会因素、学校制度环境建设推进程度等,目前采用单一导师指导制度的仍较多,但是医学院校导师对各种导师指导制度的内涵、特征及优缺点等,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与此同时,医学院校学生对导师组制的认可度与导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与学生对导师组制的认知存在欠缺,没有清晰了解导师组制的内涵有关。另外,也有可能是学校和导师接受并采用了导师组制的培养模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制度执行不到位,人员岗位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学生培养全过程依然只有一位导师贯穿始终发挥作用,导师组制流于形式。今后,根据医学研究生不同类型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培养特点,实行不同的导师指导制度,让学生吸取不同导师的智慧,提高自身医学理论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应该成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导师)及对象(学生)之间都关注并认可的一个共同问题。

    2对师生关系模式的认知

    2.1师生关系的基本认知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学院校研究生师生关系呈现多元化趋势(见图3、4)。认为师生之间是师徒关系、科研伙伴关系和雇佣关系的导师分别占51.31%、33.49%和0.48%;与此相对应的是,研究生认知这一点的数据分别为63.31%、26.45%和1.78%。

    以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度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是导师作为师傅“教”,学生作为徒弟“学”的师徒关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影响,逐步延伸出师生之间的科研伙伴关系及雇佣关系等多种异化关系。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呈现多元化趋势,师徒关系仍是主要模式,这与已有报道[1]相比,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从占比来看,医学类导师和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是师徒关系的占比均明显高于多学科综合调查结果,而选择科研伙伴关系的占比明显低于多学科综合调查结果。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调查中大部分的学生和导师目前还是单一导师指导制,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都认为导师应该扮演一种师长的角色关系,并且在研究生的学业、生活以及后期职业选择上担负起这个责任;其二,考虑与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有关。医学教育偏重知识和经验的传授,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才能独立于导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理工科与人文学科偏重导师“授之予渔”的技能,研究生能更早的独立开展科研行为,更容易自主创新,与导师形成科研伙伴关系。

    2.2师生的科研关系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师生双方的参与意愿都高达80%以上,82.6%的学生参与了导师的在研课题,80.65%的学生表示参与的课题与自己的专业方向有密切联系。但在被问及学术活动科研含量及是否能使自身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时,近半数的学生表示自己参与的研究科研含量不高,并不能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在对导师在研项目调查时,结果显示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层次不高,只有31.35%的导师有国家级课题,还有11.16%的导师无在研课题。调查还发现,71.36%的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可以获得科研成果的署名权,但能够得到导师给予劳务报酬或其他方式补贴的研究生不到半数(48.17%),即使是得到导师给予劳务报酬或补贴的,也大多认为补贴少于付出。

    目前,研究生已经成为大学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作为导师课题的助手或者参与伙伴,研究生承担了大量的科研课题工作。科研活动成为师生交往的主要活动,在科研活动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如何,是考察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能否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自身专业相关性,科研项目质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另一个方面,研究生作为科研助手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导师指导及科研团队交流学习,可以训练合作精神,提升自身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此环节中,对付出辛勤工作的研究生是否提供了合适的报酬,对产出的科研成果是否给予恰当的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调查结果说明,研究生对导师科研课题的参与度都很高且专业性很强,但是导师课题科研含量水平有待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指导能力,为研究生提供高质量的培养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需要引起导师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另一个方面,医学院校学生科研活动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也值得管理部门和导师多加关注,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待遇。

    3对师生交流模式的认知

    导师能否与研究生建立有效的交流模式,对师生关系和培养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交流模式的建立,包括交流频率、交流内容及方式、交流的主动性等3个方面。

    3.1交流频率

    本研究结果发现(见图5),只有36.21%的医学研究生能与导师交流频率保持每周一次以上,43.14%的医学研究生与导师交流频率为每月一次以上,16.27%的医学研究生与导师交流频率仅为每学期一次以上。只有约半数的导师表示能保证与研究生交流频率保持在每周一次以上。在对导师能否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研究生的调查项目上,只有29.64%的研究生和31.88%导师表示“一直能做到”,而选择除了指导研究生外导师的主要精力摆放方面时,大部分的研究生和导师表示其导师或自己的时间精力被行政事务、课题研究、教学任务三大块所影响。与已有的综合学科调查结果[1]相比,医学类导师与研究生交流频率,每周有一次以上交流的频率为更低。不同一级学科专业的医学生与导师交流频率差异显著,临床医学师生交流最少(28.4%),生物医学工程师生交流最密切(65.38%),X2=23.910,P=0.013。这可能与临床专业学生要付出更多精力投入临床轮转及承担医疗业务责任有关,而生物医学工程等基础研究类的学生更多精力投入纯粹的科学研究,更有时间和导师交流和讨论科研进展和问题。

    3.2交流内容及方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研究生与导师交流沟通过程中,除了学业问题,交流较多的内容依次为:职业计划和想法(51.7%)、人生观和理想(18.91%)、日常生活(13.52%)、情感问题(2.29%)。值得注意的是,有13.57%的研究生选择了无其他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除了学业交流以外,就思想、生活、情感等方面问题进行交流,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如果除了学业无其他方面的交流,不利于导师发挥学术引领的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在求学成长期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师生交往的空间,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内,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电子邮件、QQ、微信,师生关系由课堂延展到网络虚拟空间,构成了网络社会独特的师生关系类型。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目前导师与研究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依然是面谈,其次是电话/短信、QQ/微信等即时通讯方式,电子邮件等延迟通讯方式也仍在使用。师生之间交流方式与手段丰富,能弥补师生之间由于直接交往减少带来的缺点。

    3.3交流的主动性

    调查结果显示,能主动并经常与导师交流的医学研究生占21.42%,还有约近30%的医学研究生表示较少(占22.43%)或很少(占7.69%)主动与导师交流。

    4师生关系满意度

    4.1导师对学生各方面的满意度

    就学生的基础知识、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学术规范、道德修养等6个方面对导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见表2),导师对指导学生各方面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认为研究生在基础知识、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学术规范、道德修养方面素质很好或较好的导师分别有71.49%、79.81%、68.64%、78.62%、91.21%。但是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素质评价最低,选择很好或较好的导师只有58.19%,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欠缺,尚需加强引导与激励。

    4.2学生对导师各方面的满意度

    就导师的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学术规范、道德修养等5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见表3),学生对导师各方面的总体满意度较高,认为导师在治学态度、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学术规范、道德修养方面素质很好或较好的导师分别有84.54%、84.08%、82.55%、85.62%、89.15%。结果反映绝大多数的导师具备良好的素质给予学生优秀的学业指导。

    5对策建议

    5.1推进与落实导师团队制度建设,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我国研究生导师指导制度延续至今,以单一导师制为主体,导师组制和双导师制在很多学科专业已经得到认可。医科类院校很多导师都是肩负沉重医疗业务的临床医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有限,他们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际作用和职责会被有所削弱。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发挥导师团队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医科院校应进一步就如何将教学合作、科技合作的优势转化为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优势展开探索,积极探索具有实效的导师团队合作机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导师团队制实施可能存在的'问题。很多已经实施非单一导师制度的研究报道均表明,双导师指导制或者导师团队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引发制度落实不到位、导师职责不清晰、组内导师交流联系不密切等问题。制度落实不到位使得优秀的决策规划形同虚设。导师团队中各导师之间职责不清晰,责任不到位,会引发导师对学生培养各个环节参与不够和发挥作用不完全的问题。同时,导师团队各成员间交流联系不密切,缺乏必要的工作交流联系和协调配合,是不可能有序的做好医学研究生培养全程工作的。

    5.2鼓励导师与研究生建立定期交流的模式制度,提高师生交流的主动性

    导师与研究生交流的频率多少,放在研究生培养上精力的多少,是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医学研究生强调分类培养,对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要求提高。而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培养周期相对较长,建设整体滞后,生师比不断扩大,加上医学导师大多负担沉重的临床医疗业务,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时间和精力成本都很高,间接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和质量。

    在欧美等研究生教育发达地区,导师与研究生保持每周一次见面并汇报讨论研究进展的例会已经形成稳定常态机制,定期交流是检验学生有没有“好好地学”和导师能不能“好好地教”的有效手段。有国外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研究生与导师的见面频率对研究生完成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发表文章等的质量产生显著影响[3]。

    师生之间建立定期交流的制度化举措,学生定期汇报学习进度及呈交学习成果,导师定期督促学习进展并反馈指导意见,使研究生在需要的时候都能够及时找到自己的导师,更能真正掌握科学研究的真谛,对导师真正的尊重和认同。

    5.3加强导师培训及考核,建立导师准入及退出评估机制

    导师指导能力是影响师生关系乃至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医学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对医学研究生导师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合理的选聘制度,应侧重医学教育的分类培养要求,对学术型研究生导师侧重考察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方法;对专业学位导师应当侧重考察其临床医疗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水平和应对临床突发问题的解决能力。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认真思考,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的导师考核和激励机制。明确不同导师在培养过程各个环节中承担的职责。

    定期集中加强导师培训,形成常态化培训机制。不仅加强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更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相关政策和规定讲解培训,让导师认识和了解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围绕职业指向和专业技能的不同要求有区别地进行指导[2]。

    逐步废除研究生导师终身制,通过动态考核导师论文、课题、经费等项目指标来选聘导师。增强导师危机意识,建立良好的竞争与激励机制。这样才能间接提升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层次和水平,让研究生在高水平的项目研发工作中得到更好的锻炼、指导和提高。

    5.4鼓励并引导学生批判与创新

    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和对话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通过合作与讨论,学会恰当表达和辩护自己的观点,学会接纳和欣赏别人的观点,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从而形成共享的、更丰富的、更高级的理解[3]。这是一种引导批判和创新的有效的指导方式。可以促进研究生深入思考,全面归纳并整理自己的知识研究,通过不断交流、促进,寻找创新的突破点。

    导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对已有的观点、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从而反思形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导师对学生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应该包办代替,而是应该留给研究生自主思考和独立研究的空间。

    和谐且互动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研究生的归属感,激发导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足够重视,引导研究生和导师构建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