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高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什么不行

  • 高中
  • 2024-08-10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指在中国传统教育基础上,注重中学的根基作用,同时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有益成果,以之为用。详细解释如下:一、中学为体 “中学为体”强调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道德、礼仪、仁爱等。这是基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尊重和传承,那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什么提出

中国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近代洋务派思想家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这一命题,他说:“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所谓旧学即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新学即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以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

19世纪70~80年代,早期改良派曾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到了19世纪末,发生了尖锐激烈的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守旧的封建顽固派坚决反对西学,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事物都采取仇视和排斥态度。而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积极提倡西学,认为中国不但应当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更要效仿它们的议院制,改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当时的情况正如张之洞所说:“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张之洞认为:顽固守旧者拒绝西方科学技术是不知“通”;维新派提倡改革封建专制制度,是不知“本”。但主要危险在后者,如不加以遏止,将是“邪说暴行横流天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哪个学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体”的意思是主体,主要是指在核心理念、价值观和原则方法。

“用”的意思是辅助,主要是指在行为方法、工具和产品等方面。

中学和西学之争没有停止,当时整个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和学术界几乎都参与了这个大论战。清朝官员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很流行,但他是在满清传统体制已经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中学巩固地盘,以便维持中学正统的地位,也就是封建的体制。这跟最早冯桂芬提出的“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是为西学占一点地盘,而不是让中学独占的目的完全不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什么学制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指在中国传统教育基础上,注重中学的根基作用,同时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有益成果,以之为用。

详细解释如下:

一、中学为体

“中学为体”强调在中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道德、礼仪、仁爱等。这是基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尊重和传承,认为中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二、西学为用

“西学为用”则主张在坚持中学教育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理念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对于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应该吸收其先进的部分,服务于国家的发展。

三、结合两者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理念,实际上是希望通过融合中西方的教育精华,培养出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科学知识的新一代人才。这种教育理念在当时的中国,是为了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寻求国家发展的平衡路径。它既不过于保守,坚持传统,也不过于冒进,完全西化。

总的来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一种融合了中西教育精华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坚持中学教育的根基作用,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有益成果,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明显反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指在学习和教育的过程中,应既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培养,又要借鉴和运用西方的先进学问。所谓"中学为体",强调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学生从小就学习和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而"西学为用"则强调的是借鉴西方学问的优点和现代科技的成果,使之成为实际应用的工具,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两个评价标准。传统中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水平,还要培养他们的品行修养和道德素养。同时,西方学问的优点和实践经验也需要吸收和运用。只有将中学与西学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也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全球化趋势。在现代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紧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互相交流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因此,培养具备良好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学生只有从小就学会学习和运用西方学问的成果,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总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旨在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开放思维,运用西方学问的成果。只有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才能得到真正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谁提出的

【答案】:B

本题考查我国学制的发展。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为蓝本,学习年限长,总共二十五六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拟订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且,大部分借鉴了日本教育体制的思想。B项正确。

A项: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贯彻了“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明体达用”的旨意。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公布的学制系统,是对教育进行的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改革。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壬戌学制是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即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制”,又称新学制。《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以上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全部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