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大学

大学语文课程的前身,大一大学语文课程总结

  • 大学
  • 2023-04-27
目录
  • 大学语文网课
  • 大学语文学什么内容
  • 大学语文怎么学
  • 大学语文课程感想
  • 大学语文课学期总结

  • 大学语文网课

    传统语文教学的套路,无非小学“音、形、义”,初中“字、词、句”,高中“篇章、结构、段落、大意”,学校把大量的教学时间花在“听、说、读”上,学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读上,没有最终落实到写作上,大学语文教学延续高中语文教学的套路,继续搞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与欣赏”,而不是语文实践技能——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毫不客气地说,20年来的大学语文简直就是“高七”语文,所以,许多大学生工作以后“写不了材料”(特别是专业应用文),写不好论文,看不懂专业技术工作需要的古文资料,有些善写者的能力和成就并非大学教育所得,而是“业余爱好”炼成。我在近20年的机关公文审核中最痛心疾首的就是大学生写不好应用文。毫无疑问,大学语文首先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重点是专业应用文写作。

    “文以载道”,语文的功能在于表达、传达、传播、交流、沟通思想,因此,“载道”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我发现许多大学生不会写文章,写不好文章,不是识字少,读书少,关键是遇事心里没底,办事心里没谱,“幼稚不懂事”(老同志的看法),缺思想,缺见解,缺主意,缺乏综合分析、分类归纳、总结提炼的基本功,许多文科生甚至连“老八股”说套话废话的功夫都没有。原因何在?就是我们的文化教育丢掉了“文史哲不分”的好传统,这个传统的核心是“传道”与“解惑”,心中无“道”,大“惑”不解,何以落墨行文?也就是说,学生缺乏以哲学为“筋骨”,以历史为“砖石”,以文学为“泥唯租浆”,以文字为“建构”文章的能力。所以,大学语文教学要增加阅读量,增加思想的厚度,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 强化思辨能力和思想的力度,把学生培养成“真理在手,无所畏惧”的“思想者”,果如此,大学生则定能文思泉涌,下笔有神,挥洒自如。

    语言能力的外在表现一是写,二是讲。不得不承认,现在能够口若悬河、气冲霄汉的大学生非常少,原因何在?在十几年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听众、观众,而不是演讲者,学生缺乏演讲和辩论训练的机会,发言一离开稿件就面临“失语”。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大学语文教学要训练指猜兆学生的演讲能力、辩论能力,特别要训练学生脱稿讲话能力,这种训练中包括演讲技巧和心理素质的训练。

    总而言之,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只有两个:一是“下笔有神”,二是“口若悬河”,让大学生像个真正获得“大学之道”者。我深信,为了两个兆团目标,教育专家们定会拿出一整套详尽的方案。

    大学语文学什么内容

    大学语文是大学是基础课程“语文课程”。

    自1980年我国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受教斗姿樱育部高教司委托编写的华师大版《大学语文》已累计印刷1700万册,使用的高校达千所以上。

    据教育部全国高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去年8月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在全国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约占市场的30% 。

    扩展资料

    上世纪90年代,不少高校开始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课变为选修课,并减少学时。

    1996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册喊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空丛、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

    大学语文怎么学

    1

    大学语文开设历程的简要回顾

    摘要:

    大学语文的开设经历在建国前可概括为初始时期

    ,建国后,断续发展中又

    经历了低潮期、复皮族枣起期、繁荣期,之后是成熟和进一步发展期,再次走入低谷时面临新

    的挑战等阶段。其发展历程可谓命运多舛、轨迹曲折。

    关键词:

    大学语文;开设;历程;回顾

    大学语文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它洇染了

    国人的心灵,传承了古老的文化,在文明的传递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上世纪

    20

    年代开设

    ,

    1942

    年正式命名为“大一国文”

    ,

    是当时所

    有院校都必须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建国后

    ,

    大学语文断续发展中经历了

    低潮期、复起期、繁荣期,之后是成熟和进一步发展期,再次走入低谷时

    面临新的挑战等阶段。其发展历程可谓命运多舛、轨迹曲折。

    1.

    初始时期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很早就开设了“大学语文”这门

    公共基础学科,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初民国时期,

    当时叫“大一国文”,

    这一称谓一直延续到

    1949

    年。

    现在台湾地区仍然沿袭“大一国文”的称谓。

    故可以说大学语文学科的开设几乎是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同步进行的。

    20

    世纪初,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刚刚诞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

    学堂等学校就在预科开设“经学”、“诸子”、“词章”、与“作文”等

    课程,后又经历

    1913

    年、

    1938

    年、

    1943

    年几次变更,国文成为在大学一

    年级开设的必修课——大一国文,并有了黎锦熙、朱自清等主编的《大学

    国文选》教材。最初的“大一国文”是新文化运动的副产品。一方面新文

    化运动冲击了古汉语教学,年轻人不愿意读文言文。但一些教育家认识到,

    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弃绝自己的传统:“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总是

    我们中国人在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而这在现时还得借助于文言或

    古书。”○

    1

    因此,有必要补上文言文的欠缺。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提倡

    白话文带来了白话文的流行,但白话文学习过程中有只求快、只求了解文

    章大意的弊端,针对这一弊端又增添了白话文的佳作。在弥补文言文和增

    补白话文这两方面,国文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提高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

    能力,故当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时,就规定在预科开设国文课。到

    30

    年代,全国的大学基本上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国文课,故称为“大一国

    2

    文”,当时讲授国文课的教师,大多是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如冰心、沈

    从文、闻一多、游国恩等。

    在解放初的几年里,这门学科又被改为“现代文选及习作”,但仍是

    一门公共基础课。作为一门公共人文基础学科,建国前,我国各综合大学

    已普遍开设,作为非中文专业一年级大学生必修。但当时课时数、教材等

    不统一,也不可能统一。教学内容多由教学者自选,写成讲义散发。无论

    是讲授文言文还是白话文,着眼点都在“语言文字”上。这便是“大学语

    文”的前身。

    2.

    断续发展时期

    解放后,

    从中学到大穗悔学,

    “国文”

    都改为

    “语文”

    才有“大学语文”之名。建国之初,我国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有大学语文

    学科,有郭绍虞、章靳以两教授所编的教材。

    低潮期

    1952

    年,由于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教育体制进行了

    院系调整,将原有的文、理、工、农、法燃拆、商、医等学科融合发展的一些

    综合性大学拆散,成立许多单科性的院校。大学语文这门课也随着这一剧

    烈变化,不仅在理、工、农、医、法、商等单科院校里不再开设,连在保

    存下来的多数文理合校的院系里也了无踪迹。持续了

    40

    多年的国文学科被

    迫取消。这一中断,再加上“文革”,这门原是当时高校里仅有的可以起

    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能起到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

    学里文化氛围的基础学科中断了二十余年。大学语文教育的中断,使高校

    正常的民族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严重脱节,人文教育成了一片荒

    漠,这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使我国在人才培养上走

    了不少弯路。

    复起期

    十年动乱结束,百废俱兴。上世纪

    70

    年代恢复高考制度的时

    候,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重理轻文的倾向非常

    严重。苏步青(时任复旦大学校长)等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提出要给理

    工科学生补语文课,并呼吁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

    1978

    年秋,时任南京大

    学校长匡亚明教授与华东师大徐中玉教授联合倡议,在高校恢复开设“大

    学语文”学科,并在南大付诸实施,此举得到了数十所大学的响应。经教

    育部批准,中断了近三十年的“大学语文”学科得以开设。这一举措对大

    学语文的复起具有重要意义。紧随其后,我国的许多大学都相继恢复开设

    了大学语文,并逐年增加,风气日炽。但当时的“大学语文”其基本性质

    还是“”课,目的在于提高理工科学生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表达

    3

    能力,为学好专业课服务。从现在看,这一目的起点较低,但它在特定的

    历史时期及时起到了“反拨”的作用,从而确立了“大学语文”学科在我

    国高校学科体系中的一席之地,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繁荣期

    1980

    l0

    月,

    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的倡议下,

    在上海

    召开了有二十所高校参加的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会上对这门学科的教学

    目的和教学要求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并制订了教学大纲,拟定了教材篇目,

    成立了以华东师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徐中玉为主编的教材编

    审委员会,会议还决定成立“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

    “全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这个全国性一级学会的创立,掀开了中

    国高校大学语文教育的新篇章。

    20

    多年来,

    研究会共召开了

    10

    多次理论研

    讨会,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这个组织已成为高校语文教师交流学

    习的,反映心声的渠道。

    1981

    年,由徐中玉、钱谷融任主编,侯镜昶、徐鹏、叶百丰、董治安

    任副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付梓出版。大学语文学科无教学大纲、无教

    材、无研究组织的时代宣告结束。

    3.

    成熟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中期,是大学语文学科的成

    熟时期。几乎全国所有的高校,以及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自学考试等,

    都要求选修这门学科。虽然其中还有个别高校曾历经了先开后停再恢复的

    曲折,但从整体上讲,大学语文教学的形势应该是较好的和有利的。

    这门学科的成熟不仅仅表现在学科设置和教材上,

    还表现在

    :

    ①这门课

    已成为许多高校的公共必修课

    ;

    ②师资已有编制上的保证等。大学语文学科

    的发展,实际上是我国教育体制由向别人学习经验到成熟发展的一个标识,

    同时也反向证明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必不可少性。

    4.

    进一步发展时期

    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剧,

    青年学生的文化素质问题越来越突出。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中央颁布了

    《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提出

    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营造浓郁的文化素质教育环境和氛围,组织丰富

    多彩的课余活动等,都是其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更应有一个合适的课堂载

    体来操作。就已有的学科设置来看,大学语文学科是最具优势的载体。因

    此,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肩负着提高青年学生的

    文化素质,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地位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大学语文课程感想

    大学语文定义是用学习数学的方式来学习语扒弯文。

    我国高校的语文课程几经沉浮。30年来,课程忽冷忽热。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国文”,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而取消,1978年,在教育家匡亚明、徐中玉、苏步青等倡导下,“大学语文”复开。

    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李乱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的质量工程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立了4个建设项目。在过去,大学语文是得不到这种“待遇”。

    教材编写

    1980年10月,徐中玉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与南京大学在上海召开“大学语文教学讨论会”,全国二十多所高校参加,经过讨论,与会代表制定了教学大纲,拟定了教材篇目,成立了教材编审会,筹建大学语文研究会,并在上海、合肥、济南、杭州开了四次编选会。

    1981年2月由徐中玉和匡亚明哪此档在上海审定完教材,交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自此,全国部分高校逐渐恢复大学语文的教学。

    大学语文课学期总结

    “大学语册数蔽文”课程的前身是“大一国文”课程。(州州)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毕御A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