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工资 北京林业大学明星校友 北京林业大学5个A类学科 北京林业大学招聘公示 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招聘启事
北京林业大学林业装备与信息化考研经验分享
一、考研择校与专业:
北京林业大学简称”北林“,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11工程”建设高校,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闭悄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商务部援外学历项目奖学金、北京市政府奖学金、北京市“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以及亚太森林组织奖学金项目院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创始成员,学校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艺等多门类协调发展。
北京林业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
截至2020年12月,校本部有校园面积696亩,学校实验林场占地面积12480亩。设17个学院。学校在校生25276人,教职工2044人。
学科介绍
林业装备与信息化是林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林业工程学科是北京市和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林业装备与自动化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围绕(1)森林工程装备及其自动化、(2)人机环境与安全、(3)林业环境感知与信息化、(4)林业机器人四个主要特色方向开展人才培养与研究工作。学科具有一支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林业装备与信息化学科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50余项。在多功能立体固沙车、林木整枝抚育机器人、多功能伐木机、经济林果采收处理装备、遥控山地单轨车、林木精准施药、林业图像处理以及森林环境微能量收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
本学科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高水平人才,毕业的研究生分布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以及大中型企业。近10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被SCI、EI收录1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40余项。
本学科与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芬兰、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多次邀请美国农业部林产品实验室、日本森林综合研究所、日本岛根大学以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教授专家来学科交流讲学,本学科教师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学和合作研究。
学科简介
人机工程学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发源,又面向更广泛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是因为人机环境问题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普遍性的问题。其发源学科和地域的不同,也引起了学科名称长期的多样并存,在英语中,主要有Ergonomics(欧洲)、Human Factors(美国)等,在汉语中,则还有"人类工效学"、"人类工程学"和"人体工学"。
我国一迅态瞎般把"人类工效学"作为这个学科的标准名称,不过笔者更喜欢"人机工程学"的叫法,比较起来,前者指明人类和工效的研究是学科的主要内容,但后者更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在于人机关系,也更适合学科目的的丰富内涵。
基本原理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人机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起源于欧洲,形成和发展于美国。人机工程学在欧洲称为Ergonomics,这名称最早是由波兰学者雅斯特莱鲍亩空夫斯基提出来的,它是由两个希腊词根组成的。
"ergo"的意思是"出力、工作","nomics"表示"规律、法则"的意思,因此,Ergonomics的含义也就是"人出力的规律"或"人工作的规律",也就是说,这门学科是研究人在生产或操作过程中合理地、适度地劳动和用力的规律问题。
人机工程学在美国称为"Human Engineering"(人类工程学)或"Human Factor Engineering"(人类因素工程学)。日本称为"人间工学",或采用欧洲的名称,音译为"Ergonomics",俄文音译名"Эргнотика"在我国,所用名称也各不相,有"人类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工效学"、"机器设备利用学"和"人机工程学"等。为便于学科发展,统一名称很有必要,大部分人称其为"人机工程学",简称"人机学"。
"人机工程学"的确切定义是,把人-机-环境作为研究的基本对象,运用生理学、心理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知识,根据人和机器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分配人和机器承担的操作职能,并使之相互适应,从而为人创造出舒适和安全的工作环境,使工效达到最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人-机(Man-Machine systems)
"人--机",就是人和一些机器、装置、、用具等为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所组成的。更确切地说,这种还应包括环境条件在内。所以,人--机实际上是指人--机--环境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机的范围是很广阔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如人用铅笔书写,就是一个简单的人--机;又如船员驾驶轮船,飞行员驾驶飞机,司机开动汽车,就是一些较复杂的人--机。在人--机中,包括人、机器和环境三个组成部分,而每个组成部分可称为一个分或子。
机器分具有控制器和显示器(显示器的种类很多,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等)。人,这一分在看到(或听到,触到)显示器的显示时,就要决定如何去控制,如何去操作。如果有必要调节时,即可通过人体的动作去进行操纵。整个人-机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工作。而环境条件又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各个分的工作。可见,在人--机中,人同机器、环境的关系总是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但人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为了能充分地发挥人和机器的作用,使整个人--机可靠、安全、高效,以及操作方便和舒适,设计人--机时就得充分考虑人和机器的特征与功能,使之相互协调配合,构成有机整体,达到生产和工作的最佳效果。
人-机设计(Man-Machine systems design)
人们要完成某项工作或生产任务,就需要一定的机器或装置,但是有些机器或装置适合人的生理机能和心理特征,人们工作起来就感到舒适和省力,效率高而且安全。
而有些则不是这样。所以,在设计机器或装置时,要尽可能考虑人体的机能和人的心理特征,力求在人操纵机器时所接触的部位尽量符合人体的各种因素。须使人体骨架结构能够适应它,肌肉组织能够操纵它,精神能够控制它。同时,还须在使用这些机器或装置时,保证人体安全。如果这些目标达不到,那么,人们所有期望的结果-事故就很可能发生。
二、考研经验:
政治:
思想政治理论复习要一鼓作气。暑期可以看刷肖秀荣1000题,建议直接从强化开始看,推荐徐涛课,配套相应习题或者直接买肖秀荣1000题;政治刷完一千题之后总结并刷第二遍,边刷边记忆,知识点在错题旁边标出便于以后翻阅。
政治大家水平都差不多,马哲部分要理解透彻,要做1000题保证扎实的基础,冲刺阶段做肖秀荣4套卷8套卷、徐涛押题卷等。大题的话首先要背诵肖秀荣4套卷,其次再考虑徐涛或其他老师的大题卷。
英语:
很多同学觉得英语不好学,不容易学,主要是在于应试教育的风气下,学生们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学习,只为了成绩而学习,不是为了使用在学习,所以一直在走偏路。
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前期在背单词的同时,多看看外文读物,不用多,每天一篇外文读物,外文读物上是最标准的单词和语法,如果可以弄懂的话,对于以后的阅读和完型是有很大帮助的。单词的记忆肯定是漫长的,所以一定要坚持。在过了两遍单词以后,就要开始真题的练习,经过对于外文读物的练习,相信对于真题的做题速度与正确率也是有所提高的。我建议除真题外不要使用资料,至于真题建议用考研文库里的,基本面历年真题都有,内容也很丰富。
如果还想那个做阅读,就用外文读物练习,因为真题中有很多会涉及专业术语,时政,在练习的同时,也会增加词汇量。
数学:
数学学习要贯穿始终。在暑假阶段七点起床,上午看数学,高数看汤家凤基础强化,同时做他的高数配套讲义和习题。
线代必看李永乐,买配套线代讲义。建议上新祥旭的网课然后做相应的习题。第一阶段暑期基本上可以看数学基础课,一多半强化课。第二阶段就是九、十月份,数学总结基础课,完成强化阶段并继续按部就班看做习题册;数学听完强化开始做真题两天一套,前一天上午做,第二天上午总结改错复习相应知识点;数学做两至三遍真题,不会的看强化笔记和,基本做完一遍真题就差不多有型了,不慌了。
接着就是十二月份强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完成数学真题做三遍及总结,建议第一遍从2005年开始,第二遍第三遍从2010年开始,错题标出并整理。中间穿插看完汤家凤的强化冲刺押题。做完真题后可以买张宇的最后四套卷做一下,押中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他的题偏难,可以提前感受一下考场氛围。真题已经做完三遍并且总结好了的基础上可以买汤家凤的题,汤家凤的押题和真题很相似,可以买来练练手,保持做题的手感。在考试之前一定要每天都做题,保证做题思维的连贯性。
专业课:
到十月中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专业课基础已经打了十分牢固了,于是我按照计划开始了近十年的真题,时间定在每天晚上的七点到十点。十点之后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更正错题,最开始两套做的有点不适应,但从11年的真题开始我就做的比较得心应手了,同时也由于2011年到2018年的真题都是一个套路,尽管偶尔会有大题计算错误和概念记错而导致的解题方法的错误,但是我每次的模拟基本上都能保持130以上。而2019年的真题,我做了三个半小时,并且分数还不高,勉强100分+。虽然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但是我前面提到过,从2019年开始出题就变得灵活了,套路变得更少了,2019年的学长们考研的专业课平均分也就100分,我重新整顿好心情,认为自己仍然有很多空缺需要补。接下来的三天,我将2019年的真题好好消化了一下,之后的一个星期,我对2019年多出的知识点做了专项训练,至此第一遍真题阶段结束。于是我开始第二遍真题训练,因为力学的题是要现场受力分析和一步步代入数据或未知数计算,所以就算对题目有点印象也没有什么影响,整个过程的严密分析和精确计算仍然具有很大的训练意义,在第二遍真题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计算过程更加优化了,能够保证没有计算失误,而且都是两个半小时做完140分+。这个时候差不多已经到了11月20日左右,我后面放心大胆地减少了专业课训练,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政治。因为我们的专业课是八个大题加若干个小题,一般八个大题的分数我都能够拿到,但是小题总是会不可避免地丢一点分,主要小题考的范围非常广,所以我后期主要是小题狂练,做拔高训练。
三、最后总结
考研是每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的选择,既然选择了考研这条路我们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加油啊!22考研的学习们。未来的路无限可能都等着你们开拓。
一、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10-62338279,该校联系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邮编为100083、联系邮箱为service@bjfu.edu.cn。
二、北京林业大学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2005年获得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0年获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2011年与其他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2012年,牵头成立中国第一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学校“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入选北京市第二批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我校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草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是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艺等多门类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权可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一级学科内可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的高校。经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一流建设学科位居A+档位。学校现有16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及方向,72个硕士生招生学科专业、30个博士生招生学科专业,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一级)、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学校形成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15名两院院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技专家和管理人才,他们为我国林业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为 http://jwc.bjfu.edu.cn/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页面。
二、北京林业大学简介
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纳圆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2005年获得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2008年,学校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0年获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2011年与其他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2012年,牵头成立中国第一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学校“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入选北京市第二批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我校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草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是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艺等多门类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权可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一级学科内可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的高校。经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一流建设学科位居A+档位。学校现有16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及方向,72个硕士生招生学科专业、30个博士生招生学科专业,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一级)、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学校形成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15名两院院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技专家和管理人才,他们为我国林业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在校生25347人,其中本科生13309人,全日制研究生5931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356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5751人。学校教职工1888人,其中专任教师1204人,包汪茄镇括正教授302人、副教授54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组部“”入选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2人,国家特聘专家1人,教育部“*奖励计划”入选者7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863”首席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1人,北京市高困粗创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50人,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6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支。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1人获Luc Hoffmann湿地科学与保护奖,3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25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人获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2人获全国林业教学名师称号。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实施导师制、主辅修制,拥有国家理科基地、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梁希实验班、创新实验班、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优秀奖1项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1项。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研究生58人次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IFLA-UNESCO)、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获得金奖。近三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在94%以上,研究生就业率在96%以上。
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建设实力雄厚、成果丰硕。现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野外站台共43个。其中,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1个、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1个、林业生物质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质检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外观测研究站6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奖励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2项。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被SCI收录5424篇,EI收录2610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课题,到账科研经费总计19.7亿元。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先后与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1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自2005年起,每年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培养了70余个发展中国家近600名林业领域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大量教师出国交流合作,执行国际合作项目40余项。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木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专业合作办学项目,同时与美国、法国等国高校开展多个联合培养项目。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办公室在学校设立,为学校国际化办学搭建了新。2016年,学校成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成员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学校积极开展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与港澳台地区多所高校建立了伙伴关系。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商务部援外学历项目奖学金、北京市政府奖学金、北京市“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以及亚太森林组织奖学金项目院校。目前共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300名留学生在校进行本科、硕士、博士、汉语学习,其中学历生的比例占80%以上。
北京林业大学在安徽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2013-】
北京林业大学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北京林业大学双一流学科有哪些 附重点专业学科名单
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强智科技首页地址
北京林业大学教务:http://jwc.bjfu.edu.cn/
北京林业大学有几个校区
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电话
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本吗 是一本还是二本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电话
北京林业大学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 ;
副校长 陈天全 主管安全保卫、总务、基建房产和后勤服务工作。分管保卫部(处)、总务产业处、基建房产处和后勤服务总公司。联系理学院、生物学院。
党委副书记
周景 兼任工会主席,主管宣传、离退休老干部、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分管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处、机关党委,协助书记分管组织工作,联系校工会、教代会工作。联系工学院、人文学院。
副校长
逄广洲 主管行政和运蔽校务公开工作,协助书记分管财务工作。分管党政办公室、计划财务处。
副校长 宋维明 主管教学、体育、继续教育、信息化、林场、高教研究、学会工作。分管教务处、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信息中心、教学实验林场、高教研究室。联系园林学院、外语学院、自然保护区学院。
副校长 姜恩来 主管学生和招生就业工作。分管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工作部、团委、招生就业处,协助书记、校长抓人才工作。联系林学院、水保学院。
党委副书记
方国良 兼任纪委书记,主管统战、纪检监察、审计和卫生工作。分管党委统战部、纪委、监察处、审计处和校医院。联系计划生育办公室、居委会、北林附小等单位。联系材料学院旁旦州、信息学院。
副校长 张启翔 主管迟清科研、外事、实验室与设备管理、期刊工作。分管科技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期刊编辑部。联系经管学院、环境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于1952年建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核橡林系合并独立设置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我校,成立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学校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5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1960年被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69年,学校被迫迁往云南,辗转十年,于1979年返京复校。1982年国务院批准我校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211工程”首批建设的41所高校之一,2000年2月直属教育部管理,同年6月批准试办研究生院,12月进入“面向爱扬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的22所高校行列。2001年1月由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局共建。2003年11月被国家列为“211工程”“十五”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5月通过教育部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6所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2005年被国家列为42所具有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的高校之一。
学校发展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怀。1965年,董必武同志为学校题词。1984年5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了“北京林学院”校名。2002年学校50周年校庆时李鹏同志亲笔题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再造秀美山川培养人才”。近年来,李岚清、姜春云、陈慕华、贾庆林、钱其琛、何鲁丽、许嘉璐、陈至立、张思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周济、周生贤等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领导同志先后多次到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学校已经从单科性的林业院校发展成为以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为特色,农、理、工、管、经、文、法、哲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形成了以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为主,继续教育、留学生培养为辅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现有12个本科教学学院,40个本科专业,生源范围遍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香港特别行政区。2005年底在校本科生13257人,研究生2423人,成人教育在校生4953人。
学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35个博士点,73个硕士点,还有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8个学科门类的22个一级学科,学科点拥有量处于农林院校前列。现有森林培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林木遗传育种、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003年在全国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仿氏悉点整体水平评估中,我校林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位居全国之首。2001年以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3篇,位居全国林业高校之首。2004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1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95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610人。教师中来自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占61.2%。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5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1人,省部级跨世纪学术与技术重点培养对象人选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5人。在国际学术机构担任理事、执委、委员以上职务的教师有20多人,在国内二级以上学术团体担任常务理事以上职务的有130多人。教师中,有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突出贡献奖,1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1人获全国或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人获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获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6人被纳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9人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12人获刘业经教授基金奖等。
学校科学研究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建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野外台站、3个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5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林业局定位观测站。有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中国防治荒漠备乎化培训中心、全国林业进口教材中心等29个研究机构。2000年以来,科研总经费为1.8亿多元,其中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973”、“863”等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22项,科研经费1.6亿多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获得植物新品种权6项;发表学术论文4100余篇,被SCI等三大检索机构收录420余篇。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了以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名优花卉、地被植物等优良品种研发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毛白杨产业受到朱?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关怀,对三倍体毛白杨科研、推广示范等工作做了具体批示,并给予专项拨款。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继1989年获得国家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之后,近年来,连续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和7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7门,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2002年以来,我校园林专业学生在国际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和国际建筑师及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有12人次获得金奖。在北美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两队分别获MeritoriousWinner奖、HonorableMention奖。有3名学生获全国挑战杯铜奖,2名获首都挑战杯特等奖,9名获一等奖,37名获二、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有1人获特等奖,24人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有9人获全国一等奖,6人获全国二等奖。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0%以上。2005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12位两院院士(与林业行业相关的共有18位院士)以及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等12名省部级领导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专家和管理干部,他们为中国林业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4年,我校教师关君蔚院士和校友王涛院士囊括首届“林业科技重奖”个人奖;以院士为主的8名教师和校友获得首届“林业科技贡献奖”,占获奖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校本部现有校园面积675亩,正在建设的鹫峰校区占地面积750亩,学校实验林场占地面积10870亩,学校总占地面积12295亩。截至2005年7月,学校校舍总面积663561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建筑面积304210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9平方米。教室面积53606平方米,生均3.35平方米。拥有单价800元以上用于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17352台件,价值16976万元,生均9597元。学校单价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490台件,价值6900万元。新建的图书馆纸质藏书达121.26万册,电子资源库16种,各类电子图书总计71.3万种。建成了“千兆骨干、百兆桌面”的数字校园网络。
学校主办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中国林学(英文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风景园林》等4种期刊,其中《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唯一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的中国农林类科技期刊,先后荣获第二届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百种重点期刊奖。2004年在全国林业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一,在全国高校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位居第三。此外,还有秘书处设在我校的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和与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合办的《中国林业教育》。
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我校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非政府组织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授予十余名外国学者为名誉教授,每年聘请百余位外籍专家来校讲学。2000年以来,共举办了21次国际学术会议,接待国外专家学者千余人次,派出大量教师出国交流合作,执行国际合作项目30余项。2003年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联合办学,培养草业科学(草坪方向)专业本科生,已有80名学生顺利进入学业。学校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际竹藤中心、北京林业干部管理学院等单位实行联合办学和科教合作,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拓宽了教学空间,实现了校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学校始终坚持,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后勤和工会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先后获得了“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校”、“北京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单项奖”、“首都精神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荣誉。校团委连续11年被评为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1996年通过了北京市“文明校园”评估,1999年被中国教育工会授予“高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获得“北京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校工会先后被评为北京市“模范教职工之家”和全国“模范教职工之家”。2002年被首都绿化委员会评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单位”。2005年校团委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目前,学校正以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林业和环境科学为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