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北京自学网 > 高中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中
  • 2023-05-12
目录
  • 高一人教版地理电子书
  • 高中语文必修6电子版
  •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 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电子书

  • 高一人教版地理电子书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学习的重点。哪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知识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以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质量适中,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海洋的形成

    2、太阳活动标志:黑子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3、自转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②产生地方时差异;

    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④地球椭圆体的形成。

    4、公转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③四季的交替;

    ④五带的分布。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漏陆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坦搜正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让悔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小结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归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6电子版

    在学习的路途中还有有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决心,这样较大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自己的目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1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分类(按性质)

    (1)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2)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2.影信搭旦响因素: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变化。

    3.主要洋流及分布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北半球冬季)

    (2)中低纬海域——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考点:洋流及其分布

    1.洋流分布与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2.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的区别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图乙)。

    3.洋流分布规律的应用

    (1)依据环流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如果大洋环流方向呈顺时针方向且位于中低纬度,则该海域肯定位于北半球。

    (2)依据洋流性质判断纬度位置

    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的,位于中低纬海域;大陆东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的,位于北半球中高纬海域。

    (3)依据洋流流向判断季节

    北印度洋海域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为北半球冬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为北半球夏季。

    考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般思路

    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以下特点: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从海底带来营养盐类);沿海大陆架地区(通过光合作用自己生产营养物质);河流入海口地区(河流从陆地上带枝逗来了营养盐类)。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等。滑扰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2

    1.1水资源的定义狭义: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1.2水资源的特性

    1、资源的循环性

    2、储量的有限性

    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4、利用的多样性

    5、利、害的两重性

    1.3水资源的属性:

    1.自然属性,

    2可利用性

    3数量与质量的兼顾性

    4时变性

    2.1小循环——是指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落入海洋;或者由大陆表面(包括陆地水体表面、土面及植物叶面等)蒸发的水气,仍以降水形式落回陆地表面。这种发生在局部范围内的水循环过程称为小循环

    大循环——则是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回地面,再通过径流(地表的及地

    下的)返回海洋的过程这种发生在海陆之间的循环过程称为大循环

    2.2更替周期是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2.3全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2.4中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

    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

    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

    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5、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2.5我国水资源特点及解决途径

    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时空分布不均匀,资源组合不合理

    3.水土流失严重

    4.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3.1水资源评价包括:

    (1)水资源数量评价(确定可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

    (2)水资源质量评价

    (3)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原则: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

    3.2多年平均条件下,水资源量的收支项主要为降水、蒸发和径流。平衡条件下,收支在数量上是相等的。降水、径流和蒸发是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的数量变比关系制约着区域水资源数量的多寡和可利用量。

    水资源的特征:

    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补给的循环性:可再生;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水利水害双重性

    1、世界水资源分布:

    ①影响水资源分布的因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水循环的活跃程度

    ②衡量水资源丰富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质量:影响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不同。

    古代(落后):沿河、沿湖发展近

    现代(发达):生存发展空间扩大

    合理利用水资源:

    (1)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数量---人口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增加;质量---水质污染

    (2)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①开源措施:建立蓄水工程,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合理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工农业用水效率,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③农业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推广耐旱农作物;

    ④工业节水:合理布局减少污水排放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至无水工艺;

    ⑤城市节水:分质供水,推广节水型器具;

    ⑥3R原则—— REDUCE、RECYCLE、REUSE(减污、循环、再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3

    山地的形成 背诵要点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2 褶皱山

    (1).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单位?

    (2).褶曲的有哪两种基本形态?从形态上看各有什么特点?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各有什么特点?

    (3).地形倒置指的是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

    (4).背斜成谷的原因?

    (5).向斜成山的原因?

    (6).褶皱山的举例和判断?

    (7).板块构造学说中六大板块的名称?

    (8).表格“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形成地貌.举 例.边界类型

    板块张裂.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台湾山脉.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

    (9).课本p74活动题

    3 断块山

    (1).断层的概念

    (2).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

    (3).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的?

    (4).课本p75活动题

    4.火山

    (1).熔岩高原是如何形成的?举例?

    (2).火山是如何形成的?举例?

    (3).火山由哪两部分组成?

    (4).没有破坏的火山口形态是?有时积水形成?如我国?

    (5).破坏后的火山口什么形态?

    (6).火山锥上部坡度?下部坡度?

    5.地质构造包括哪几种类型?地貌形态包括哪几种类型?

    6.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028学案p2)

    (1).利用向斜找水,分析原因

    (2).利用背斜找油气,分析原因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4).利用断层找水,分析原因

    (5).建筑工程,隧道应避开断层分析原因

    (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 在山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公路,其次是铁路,为什么?

    2 在山地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选址选在什么地带?

    3 为达到线路的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需要迂回前进,即,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地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比相应的平原和丘陵?

    山地的形成 考点

    考点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和断层

    (1)褶皱: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3)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考点: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应用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考向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①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安全行驶,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如图,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②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公路(铁路)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公路(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

    ③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这里坡度较缓,利于建设和行车安全。

    ④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⑤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来进行。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2.如何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1)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等;(2)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归纳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统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四: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卖孝销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慎腊,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中游,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

    (1)锋面—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扩展资料

    学习方法: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新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一路走来,懵懵懂懂,跌跌撞撞,或欢欣或鼓舞,一个脚印一步成长,深深浅浅,感谢时光,教会了我如何成长,如何去演绎自己的人生,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摘要

    1.天体和天体

    2.天体类型及特征谨明行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槐缺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祥哗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高中地理必修一最新知识点总结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电子书

    地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这次我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知识点相关内容推荐↓↓↓

    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必考知识点

    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钠的知识点

    钠及其化合物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天体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指烂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孝手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唯慎漏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

    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知识点

    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3分布规律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

    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

    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实行防洪保险等。

    地理应该怎么学

    第一、培养自己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地理学科缺乏必要的学习兴趣,一定要在学习生活中去培养。比如诗句中“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自己就要研究一下了,古人为何会写出如此诗句呢?明白后,原来“春风”是指影响我国的夏季风,玉门在非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这里,因而这里降水稀少,一片荒凉。如此这般,便可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

    第二、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作为一名学生,一定要有一个学生该有的样子,不要相信天才怎么怎么样,自己做好自己,踏踏实实做学问,不懂就问同学或者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师会非常喜欢粘着自己的学生,内心会倍感欣慰,就怕不懂还愣愣的自己研究,闭门造车,那样很可能问题越积越多。

    第三、课前认真预习要讲的内容,心中有数;课上要认真听讲,聚精会神”课下要认真独立完成作业,查漏补缺。课上的一时打小差儿、分心,很可能会落队而难以弥补。有时候,当堂理解的知识,课下花几倍的时间也可能难以突破,这时就是事倍功半了。

    第四、中学地理尤其是高中地理,特别强调理解记忆,硬背的方法终究没有理解层面印象更深刻。比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涉及到时区时差,多画图,多理解,多动脑才能把题目做对的。另外也可以记忆一些顺口溜等,比如记忆亚欧分界线时可以这样来记—“两乌里大黑土地”(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

    第五、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的辅助。地理的学习脱离图来说话那是很难走远的,多看大、小地图,注意不同类别的图,河流、山脉、城市等位置是需要在脑中有图存在的。特别是初中地理离开了图,那知识点基本也就没有依附了,初中地理可以多描图,比如描下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图,然后根据图填写发源地和入海口、沿江主要城市、流域内主要地形区等。

    第六、我做题实战,是骡子是马,到题目上见。题目浩如烟海,一定要多注意自己薄弱环节所设计的题目,做题当中一定要独立完成,切忌翻书抄袭等,自欺欺人害得还是自己啊!老师讲解完题目后要学会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为什么会做错这道题呢?是粗心大意还是真有知识漏洞存在呢?粗心大意失荆州,一定要告诫自己不要再犯此低级的错误!真有漏洞的话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总结整理,比如某地的农业发展条件,那就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大类,自然条件又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交通、农业技术、国家政策、劳动力等,如果答题丢了某一点,要在笔记本上有所体现,后不再犯。

    第七、自己要经常我做阶段性总结,要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周考或者月考等考试结束后,要针对自己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所总结,分析一下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多和老师同学沟通交流,从而进行调节和完善。

    学好地理的方法

    1、学会概括。

    学习时只要抓住重点。例如南亚地型复杂,可用八个字概括,即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整合知识点。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做成思维导图,会让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掌握。

    3、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

    学会使用课本教科书既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依据。

    4、抓重点概念。

    对地理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公式、定理那样精明,只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和要点,就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了。

    5、重视地理观察。

    观察就是边思考边细看。看一看当地的地理环境的面貌,以及人们在当地是怎样活动的。通过报刊、电视节目、图片获得地理信息,锻炼我们的才智。

    6、善于地理想象。

    观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观,地图只能提供位置直观,想象才能使二者联系起来,使你获得地理环境的全面景观,进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来。

    7、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简洁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3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