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复旦大学熊焕明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名单 复旦大学张云翔简介 复旦大学李富友课题组 复旦教授年薪有100万吗
黄春辉 ,女,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5月出生于河北,祖籍江西省吉安县,无机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同年留校工作至今,黄春辉作为访问学者于1981-1983年间在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和Arizona大学化学系进行合作研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
黄春辉教授主要从事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方面的研究。前者内容涉及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特别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
黄春辉教授著有《稀土配位化学》(1997)、《光电功能超薄膜》(2001)和《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2005)。此外,还参加编写了《无机化学丛书第七卷 钪及稀土元素》、《稀土》等专著。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J. Am. Chem. Soc., Adv. Mater., Science in China B等发表论文300余篇,他引1800余次。
黄春辉教授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子课题、中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子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她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现兼任《中国稀土学报》常务编委、中国稀枝闹土学会常务理事。
科研成就
稀土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方面,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稀土配合物的光学微腔中同时观察到荧光增强和寿命缩短这两个介观物理现象;以铽配合物组装成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绿光亮度达到目前同类工作已知的最高值——920坎德拉/平方米。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在具有二阶非线性的半菁染料体系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在对二氧化钛纳米晶体进行表面修饰猛搏罩后,提高了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一些重要指标。主要研究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前者内容涉及到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特别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 70年代后期,黄春辉开始从事稀土分离化学和稀土配位化学的研究。由黄春辉主持研究的“稀土萃合物和萃取机理的研究”于1988年获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该项研究的特色在于按照萃取体系的分类研究了5个类型的萃取体系的萃取络合物结构,配合宏观热力学研究从分子水平上开展了萃取机理的研究。例如二乙基己基磷酸酯(HL)是稀土分离中常用的萃取剂之一,当稀土与HL的比例大银唤于1:3时,萃取体系发生乳化,在过去的文献中对此现象有过一些定性推测。黄春辉由模型分子出发,得出只当烷基磷酸酯中的烷基为甲基、稀土:HL=1:3时,萃合物为三维网状结构;当烷基长度大于乙基时,萃合物为准一维链状高聚结构,从而为生产工艺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体系确定之后分离系数可近似视为常数;但在环烷酸萃取分离钇时,钇与其他稀土,特别是镧,按通常测定的分离系数去设计流程时偏差很大。种种迹象表明,其间发生了带同萃取,带同萃取的可能性之一是有异双核配合物的存在。黄春辉由热力学数据确定了在该体系中异双核配合物比同双核配合物更稳定,同时也用模型分子得到了镧钇双核配合物的单晶。这一研究结果从理论上指出,在用环烷酸从稀土混合物中萃取高纯氧化钇之前,有加入重轻稀土分割程序的必要性。直至目前为止,生产中一直沿用这一研究成果。
此外,黄春辉还参加了多种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研究,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与其他同事一起获得过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第四作者),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作者)。
自80年代后期,她在稀土分离化学及配位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分子基功能材料及其超薄膜的研究。在稀土光致发光材料的研究中,将荧光性能优越的稀土配合物制成两亲性分子,利用LB膜技术可在分子水平上精确控制膜厚的优点,成功地应用到光学微腔的组装上,首次在稀土配合物的光学微腔中观察到荧光亮度增强和寿命缩短这两个介观物理现象。在电致发光方面,以铕、铽为发光物质,使铽的发光在18V下达到920Cd/m2,这是目前同类工作的文献的最高值。首次将稀土配合物大阴离子引入到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中,使染料分子的光学二阶非线性系数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二阶非线性及光电转化材料的研究中,首次在染料体系中发现了二者在结构上的相关性。此外,还研究了一系列C60氨羧及多氨多羧单加成衍生物的光物理、光化学及表面化学行为。在单分子层修饰的电极上,获得的光电转化量子产率最高达到8%,是目前文献报导单层膜的最高值。以上的部分内容获1996年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
黄春辉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富于奉献精神。她认为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栋梁之才,导师的责任就是要将自己的学生带到学科领域的最前沿,这就要求导师不仅要传授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而且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只有这样,在21世纪的科学舞台上,学生才有可能具备与国际同行对话的能力和合作的基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黄春辉以其新颖的研究方向,深深地吸引着年轻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勤奋努力,思想活跃,在一个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得到了严格的科学训练。黄春辉在指导研究生时,在强调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同时,更强调调动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在指定论文题目时,从不将指标定死,而是留有余地,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足够空间;这样,她的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不但能够得到严格的实验技能训练,而且可以得到科研思维及自主安排工作的锻炼。她的研究小组成果丰硕,当学生们毕业离开这个集体时常常留下了许多催人泪下的肺腑之言。黄春辉前后共培养硕士生11名、博士生19名,其中一名博士生获1996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并获得1997年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另一名获得1999年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一名年轻教师获1998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并获1998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黄春辉本人也于1996年和1998年两度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奖励。
截止到1999年12月,黄春辉先后共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进入SCI源期刊的有130篇。她著有《稀土配位化学》(科学出版社,1997年)。参加编写了《无机化学丛书第七卷——钪与稀土元素》(科学出版社,1992年)并负责全卷统稿,《稀土》(冶金出版社,1995 年第二版),《高等无机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生平经历
1933年5月4日 出生于河北邢台,祖籍江西。
1951年9月至1952年夏 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
1952年夏至1955年夏 因院系调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大学本科毕业。
1955年夏至1976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助教。
1976-1978年 在北京大学生化学系任讲师。
1978-1986年 北京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
1981-1982年 在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
1982-1983年 美国Arizona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
1988-1990年 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1990年至今 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作
1. 黄春辉,李富友,黄岩谊,《光电功能超薄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黄春辉,李富友,黄维,《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 Efficient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a New Terbium Complex, H. Xin, F. Y. Li, M. Shi, Z. Q Bian, C. H. Huang, J. Am. Chem. Soc., 2003, 125, 7166-7177
4. Room Temperatur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continuous Cubic Mesoporous Silica by Hemicyanine Dye/Surfactant Blends, K. Hou, L. Shen, F.Y. Li,* Z.Q. Bian, C.H. Huang*, J. Phys. Chem. B, 2006, 110 (19): 9452-9460
5.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ophosphorescence of New Iridium(Ⅲ) Complexes based on Quinoline Derivatives, Qiang Zhao, Chang-Yun Jiang, Mei Shi, Fu-You Li, * Tao Yi, Yong Cao* and Chun-Hui Huang*, Organmetalics 2006, 25, 3631-3638
荣誉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1 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黄春辉教授已培养出20 余位理学博士,其中两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1999, 2003)。三位青年教师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研究领域和兴趣
1.荧光功能配合物:设计、合成、表征具有荧光性质的配合物,研究它们在有机电致发光、光学微腔、光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
2.光电转化膜材料:设计、合成、表征具有光电转化性质的分子基材料,研究它们的光化学及光物理性质,将它们修饰到宽带半导体上,研究它们在太阳能转化中的应用 。
小传
作为为数不多的女科学家,黄春辉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她的目光随和、温暖,针对问题,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如沐春晖”。
可是一说到科研,她的性格中又突现出坚强、不服输的劲头来。这和她的家庭有关,她的父亲是一名土木工程师,所以青少年时代在黄春辉的记忆中是经常搬家。她祖籍江西,出生在河北,云南读的小学,却在上海度过的中学时代。
高中时代黄春辉随家搬到上海,就读一所普通高中,可是就在这里,她确定了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并于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黄春辉1955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有关稀土分离、稀土应用方面的研究,所谓稀土就是稀有的一种土,是17种元素的总称。稀土中的17个元素非常相似,很难分离,经过各国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差不多用了150年才把它们分离开来。实际上各元素之间,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相差却很远,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应用。
中国的稀土元素储藏量居世界第一,世界上80%的稀土都在中国。但在过去,我们自己不能分离,只能把原料卖给国外,再从国外进口产品。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我国自己开始稀土分离,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我国稀土的生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一,同时也是稀土出口大国。
黄院士讲,从几个屋子大的计算机发展到今天的台式机,从酒瓶大的晶体管到如今针头大的点,像这些解决物体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多的办法,就是科学家不断追求的目标:器件小型化,材料薄膜化。
材料薄膜化,让电脑、电视随身带,看来不再是梦想。黄春辉院士一直选择前沿课题,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列,她说,只有这样,才能随时知道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事情。科学需要积累,需要一步步向前,脚踏实地。这也正是她经常教育学生的话,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题质量。黄春辉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的。
赵强,男,汉族,1978年12月生,山东淄博人。南京邮电大学 教授芦竖、核哗笑博士、博士生导师。 2007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先进改含材料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黄春辉院士和李富友教授,研究方向为基于重金属配合物的新型磷光功能材料的研究。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于日本名古屋大学化学系、国际知名的有机硼光功能材料专家Yamaguchi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硼光电功能材料的研究。2008年10月至今于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黄维教授研究团队工作,研究方向为基于磷光重金属配合物的新型有机光电信息功能材料的研究。
以下名单:
材料科学类别入选的科学家中,中科院独占鳌头(18人);清华大学5人入选,排名第二;华南理工大学以4人排第三;复旦大学有3人入选,第四;苏州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有2人入选,并列第五。另外,华东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东华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均有1人入选。
具体名单如下:
单位姓名类别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郭玉国材料科学
侯剑辉材料科学
万立骏材料科学
刘云圻材料科学
李永舫材料科学
朱道本材料科学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卢柯材料科学
卢磊材料科学
成会明材料科学
李峰材料科学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林君材料科学
李春霞材料科学基桐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智林杰材料科学
赵宇亮材料科学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材料科学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胡勇胜材料科学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材料科学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材料科学
清华大学李亚栋材料科学
危岩材料科学
李景虹材料科学
魏飞材料科学
石高全材料科学
华南理工大学黄飞材料科学
叶轩立材料科学
吴宏滨材料科学
曹镛材料科学
复旦大学李富友材料科学
赵东元材料科学竖御
方晓生材料科学
苏州大学刘庄材料科学
李述汤材料科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校刚材料科学
申来法材料科学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材料科学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材料科学
南开大学陈永胜材料科学
东华大学陈志钢材料科学
安徽工业大学原长洲材料科学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材料科学
香港浸会大学黄维扬材料科学
香港中文大学余济美材料科学
香港城市大学朱剑豪材料科学
台余锋岩湾国立交通大学朱英豪材料科学
入选于材料科学(Material Science)类别下的中国科学家。中国(含港澳台)各大科研单位入选人数统计如下(单位统计以PRIMARY AFFILIATION为准):
材料科学类别入选的科学家中,中科院独占鳌头(18人);清华大学5人入选,排名第二;华南理工大学以4人排第三;复旦大学有3人入选,第四;苏州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有2人入选,并列第五。另外,华东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东华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均有1人入选。
具体名单如下:
单位姓名类别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郭玉国材料科学
侯剑辉材料科学
万立骏材料科学
刘云圻材料科学
李永舫材料科学
朱道本材料科学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卢柯材料科学
卢磊材料科学
成会明材料科学
李峰材料科学
中散凯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林君材料科学
李春霞材料科学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智林杰材料科学
赵宇亮材料科学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材料科学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胡勇胜材料科学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材料科学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材料科学
清华大学李亚栋材料科学
危岩材料科学
李景虹材料科学
魏飞材料科学
石高全材料科学
华南理工大学黄飞材料科学
叶轩立材料科学
吴宏滨材料科学
曹冲茄唤镛材料科学
复旦大学李富友材料科学
赵东元材料科学
方晓生材料科学
苏州大学刘庄材料科学
李述汤材料科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校刚材料科学
申来法材料科学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材料科学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纳谈学俞书宏材料科学
南开大学陈永胜材料科学
东华大学陈志钢材料科学
安徽工业大学原长洲材料科学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材料科学
香港浸会大学黄维扬材料科学
香港中文大学余济美材料科学
香港城市大学朱剑豪材料科学
台湾国立交通大学朱英豪材料科学
016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出炉 看看中国有哪些材料人入选
2016-10-03 08:14材料人
日前,美国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公布了全球2016高被引科学家名单“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6”。入选“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其科研成果为该领域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材料人网整理了入选于材料科学(Material Science)类别下的中国科学家。中国(含港澳台)各大科研单位入选人数统计如下(单位统计以PRIMARY AFFILIATION为准):
材料科学类别入选的科学家中,中科院独占鳌头(18人);清华大学5人入选,排名第二;华南理工大学以4人排第三;复旦大学有3人入选,第四;苏州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有2人入选,并列第五。另外,华东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东华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台湾国立交通大学均有1人入选。
具体名单如下:
单位姓名类别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郭玉国材料科学
侯剑辉材料科学
万立骏材料科学
刘云圻材料科学
李永舫材料科学
朱道本材料科学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卢柯材料科学
卢磊材料科学
成会明材料科学
李峰材料科学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林君材料科学
李春霞材料科学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智林杰材料科学
赵宇亮材料科学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材料科学 尺巧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胡勇胜材料科学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材料科学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材料科学
清华大学李亚栋材料科学
危岩材料科学
李景虹材料科学
魏飞材料科学
石高全材料科学
华南理工大学黄飞材料科学
叶轩立材料科学
吴宏滨材料科学
曹镛材料科学
复旦大学李富友材料科学
赵东元材料科学
方晓生材料科学
苏州大学刘庄材料科学
李述汤材料科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校刚材料陵陵键科学
申来法材料科学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材料科学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材料科学
南开大学陈永胜材料科学
东华大学陈志钢材料科学
安徽工业大学原长洲材料科学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材料科学
香港浸会大学黄维扬材料科学
香港中文大学余济美材料科学
香港城市大学朱剑豪材料科学
台湾汪辩国立交通大学朱英豪材料科学
参考地址:美国汤森路透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