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奇怪的我作者的书 我的第一本书 我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一本书的作者简介 我的第一本书阅读
本文通过写“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反映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这些都是作者在那个特定年代真切的感受和体验,有着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通过“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前呼后应,感情真挚。
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也让我们受益无穷。作者在叙述自己的考试名次以及“弄不成”一些事件时,语言风趣、幽默,寓有情趣,让人忍俊不禁。
扩展资料:
赏析:
《我的第一本书》作者是牛汉。
文章开头很有特点,从一位诗人来访谈起,自然引出本文话题,卖信既点明“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又表明这第一本书在我人生中的分量。
通常,文章到此可以收尾了,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回过头来我的第派御一本书”,进而写出念书给“我”带来的快乐。并交代与“书”有关的几个人的命运。
文章最后呼应开头,表达了对第一本书的珍视铭记之情。
但是,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尘配岩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参考资料来源:-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牛汉,当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和作家,原名史成汉,因为上了两年小学郑虚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对,总把“承”字写错,有一次牛汉考试时,写“承”字少写了一笔,因此没有得到喊圆燃第一名,所以父亲为他改名为史成汉,(在他的作品《我的第一本书》中有提到。)曾用笔名:谷风,远祖系蒙古族。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4岁之前一直在乡村,放牛、拾柴火、唱秧歌、练拳、摔跤、弄泥塑、吹笙、打群架,是村里最顽皮的孩子,浑身带着伤疤,一生未褪尽。父亲是个具有艺术气质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中学教员,大革命时期在北京大学旁听过,旧诗写得颇有功力。他十岁以后就入迷地翻看父亲所藏的那些似懂非懂的书刊。母亲教他诵读唐诗。母亲生性憨直倔强,他的性格上继承了她的某些感情素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亲流亡到陕腔岁西,在西安叫卖过报纸,学过几个月绘画,徒步攀越陇山到达天水,进入一个专收战区流亡学生的中学读书。入迷地画画写诗,几次想去陕北鲁艺学习未成。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文革期间受到迫害,70年代,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代表作有《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及本文。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是人生的第一本书。第一本书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第一本书中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之间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当我们朗读全文时,会发觉字里行间除了有淡淡的忧愁之外,其中也隐藏了含而不露的乐趣。
一、乐在对话
课文中第三段是父亲、我、祖母对话的部分。父亲放假回来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听了一喜,并欣慰地夸奖我“不错”。事情到此应该是一个完美的结局,谁知作者笔锋一转,插入祖母的话:“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第三名是二黄毛”给正沉浸在欢喜中的父亲当头一棒,父亲原本灿烂的脸阴沉了下来。父亲明白了在三个人的班级中我并不优秀,只不过比连指头都数不清的二黄毛好强一点。就这样作者用平缓而朴实的语言、轻松欢快的笔调,把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写得扣人心弦,使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出现了情感大起大落的变化,让人在不经意中让人偷偷一笑,读后回弯轿滑味无穷。
二、乐在童趣
在散发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农村,能给孩子们增添乐趣的事物稀少,唯一能给小孩带欢乐生机的就是狗。因为书本中的第一课是狗,所以有意地带上狗,在老师上课时来了一个窗外、室内人狗合演“双簧戏”。引得学生哄堂大埋腊笑,给恶劣的学习环境,窘迫的生活处境吹来一缕春风。其实“弄不成”的音调长、沙哑,狗根本无法理会,理会的是人。当主人一声令下,大狗便心领意会,在外汪汪地叫。这种人与狗之间默契,不仅只体现在“双簧戏”上而且还“陪背”上。欢乐时共同享受,受罚时共同承担。我罚背它陪背,大有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气慨。这哪里是在写狗,分明是把狗赋予了人的性格、情感,把狗无意识的行为变成了自觉行为。当我们读到此处便会被作者童年时代的那份童真帆纯童趣所感动。
三、乐在取名
经济极度贫困落后的乡村,一辈子只能在生存底线上挣扎的人,又能有多少学问。冯百成的学问,可想而知也只能够应付浅显易懂的知识。虽然村里书房不是个念书的地方,但冯百成唯一能让村里乡亲相信的是为人忠厚,不会教坏孩子。既然没有什么学问上的本事,冯百成的本名也就是虚有其表,不如干脆来一点实际的,从名字反面取义叫“弄不成”,这样更直接。村里人把原本一个有意义大气的名字冯百成改成一个庸俗无能的“弄不成”。在百成与不成的对比中,一好一坏、一优一劣,一眼就能辨分晓。在褒贬的落差中趣味横生。
牛汉著,作家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罩穗的携闷桥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辩猛命乐趣。
文章结尾写到:"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誉哪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他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老虚迹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时髦的话概括一下:“知识改变命运”。但是,谁能给“他”以知识呢?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
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
回想过去,多少孩子因为贫困,从来没有进过校门;多少孩子被迫中途退学;不是因为他们天生愚钝,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读书的机会。所谓的 “出息”似乎只有有钱人家的孩子才可以实现。多少人才被埋没,多少孩子因不能读书而终生落魄。这不能不引起人思考。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读者的心情也更沉重,更重要侍并的是,今天的学生读到此文,更应好好的想想,你们都是幸运儿!!!乔元贞的命运如果在今天的孩子身上重现,那简直就是罪过!读书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