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要自学 > 大学

浙江大学对外交流,浙江大学出国交流项目

  • 大学
  • 2023-06-10
目录
  • 浙江大学本科生信息服务
  • 南京师范大学对外交流项目
  • 浙江大学出国交流项目
  • 中山大学对外交流项目
  • 浙江大学国外合作项目

  • 浙江大学本科生信息服务

    他们的MTI师资力量不错,加之浙大学校声誉和品牌效果好,报考难度会比较大;

    浙江大学是C9高校成员、985大学,综合排名全国前5,其英语学科实力突出,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其英语语言文学同时是浙江省省重点学科。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简称外语学院)由英语文学研究所、翻译学研究所、语言学研究所、话语与多元文化研究所、应用语言学研究所、跨文化研究所、外语教学研究所、外语教学传媒研究所、日本语言文化研究所、法语地区人文科学研究所、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所、德国学研究所等12个院级研究所组成,并设有应用语言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德国文化研究所、外语教学期刊研究所等4个校级研究所以及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外语学院沈弘工作室、外语学院现代主义研究中心、外语学院语言行为模式研究中心、外语学院美国文学研究中心、外语学院法律话语与翻译中心(2013年新增)和外语学院青年教师创新等7个科研。

    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浙江省重点学科。

    学院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德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德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英语笔译、教育(学科教学•英语)等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英语、日语、德语、俄语、法语、翻译等6个本科专业。

    学院是全国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单位;是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大学专业外语指导委员会、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委员单位;是全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研究会、全国认知语言学学会、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是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教学理论委员会、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键液会、英语语言研究会、中国美国文学学会、中国英国文学学会、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全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理事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193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58人(含高级讲师4人、副译审1人),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6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学者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师3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梯队4人;教师中有67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的39.88%。

    2013年科研总经费431.54万元,其中2013年新增项目的到款经费349.34万元;在研科研项目161项,其中2013年新增项目51项,新增项目中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中重大1项、重点1项)、教育部立项2项、中央部委立项2项、浙江省规划项目4项(其中重点1项);入选SSCI论文15篇,发表权威期刊论文1篇、一级刊物论文21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教材8部;获各类科研奖项9项,其中省部级奖项5项。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学术报告23场,主办全国学术会议2次。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853人,其中本科生600人、硕士研究生180人、博士研究生73人、攻读学位留学生131人。学院建有学生会、研究生会、外语协会、模拟联合国协会、Power of Voice协会、口译者协会等学生组织,每年通过举办系列学术讲座、论文报告会、专业外语类竞赛、国际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自我能力的锻炼创造了良好条件,进一步推动学生学术科研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院学生在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英语辩论赛、模拟联合国活动、莎士比亚戏剧大赛、欧莱雅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高层次大赛中接连荣获佳拦亮闹绩。德语专业、英语文学专业学生分别自创了大学生杂志《求是鸟》、《翠鸟》、《子鼠》,特简罩别值得一提的是,《求是鸟》杂志已有20余年的办刊历史。2012年3月学院新推出学生自编多语种期刊Chinese Culture,目前已成功编辑出版2期刊物。

    学院秉持“求是创新”校训、“学贯中西,格物致知”院训,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交叉专业背景、具有未来领导者发展潜质和优秀人文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学院毕业生语言功底扎实,知识面宽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历届毕业生就业方向集中在文化教育、大众传媒、对外交流、经济贸易、科学技术、公共事业等领域及政府机关。201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7.06%,应届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及出国率51.18%,应届毕业研究生一次就业率98.7%。

    学院教学硬件设施先进,实现了全数字网络多媒体外语教学。学院拥有数字网络电脑学生终端1225台,全部连通国际网;数字化语音和多媒体网络教室82间,多语言同声传译教室1间;还拥有互动式多媒体实时录播、会议、多媒体数字化录音编辑设备以及八套浙江大学外语调频广播台、五套(英、俄、德、日、法)境外卫星电视接收及其闭路和上万小时外语声像资料等。已经建设并开通的网络教学有面向全校学生的自主听力网站、外语VOD网站、课堂实时服务网站和十余门课程的专业外语教学网站。学院资料信息中心藏书丰富,有英、俄、日、德、法、汉、韩等各类外文书籍十万余册,外文期刊一百余种。

    学院十分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丹麦、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广泛的校、院、所合作办学与科研。2013年全院教师出国交流共30人次,本科生、研究生出国交流共67人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学院进一步扩大留学生规模,不断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2013年学院在校攻读学位的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总数达到131人。

    (2014年1月更新)

    南京师范大学对外交流项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与商学院资讯联合主办的“2016年商学院院长沙龙”活动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商学院发展回顾与展望”,并为《商学院》一书采撷书稿素材。本次沙龙庄主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王永贵担任,其与商学院资讯主编孟歌共同主持活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目前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序列的培养资格。本科层次开设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五个专业;硕士层次设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与管理和审计学四个硕士点,同时包括MBA、EMBA和国际MBA专业硕士项目;博士层次设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和统计学三个博士点。学院设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企业管理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活动伊始,对外经段前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张新民发表致辞,他表示,过去十几年里,商学院快速发展,财力逐渐雄厚,但整个社会声誉在争议中前行,商学院内部建设有待加强。展望商学院未来的建设,首先要增强信心,而信心又源于自我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师资建设。在胡含谈到中国高校教育服务对象与评判标准时,张新民强调,“每个人都会说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科建设规律,尊重学院的建设规律,但是往往院长拥有最大的话语权。因此,学院要想发展好,需要院长把握好此规律。”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主任张维谈到,近几年在国际管理学的舞台上,中国的专家学者已经拥有了声音,其中部分观点也引起社会关注,研究数据表明,中国的基础汇率研究学科的专家学者研究水平已超越国际同领域专家,这说明我们国家高等院校商学院的国际化进程一直在稳步推进。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老院长王重鸣于卸任院长之后一直致力于创业教育,在他看来,面对各方压力,建设EMBA有几个迫切的任务,其一是在知识团队化和知识虚拟化的背景下,以整合实践团队化课程方案为创新重点,优化包括本科培养计划课程设计在内的整个管理教育;其二是学校在本校的特色塑造上有创意,让课程更加综合,从而使得课程与本校的优势学科进行捆绑;其三是在国际化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对外交流。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煜波认为,EMBA建设在当下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与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全球互联时代创新创业使得中国商学院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完全不同。应对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全球领导人的教育,而且在教育中更多地融入创新创业培养。”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王永贵看来,商学院的转型首先要紧跟市场需求,王永贵将其视为“二次创业”的契机。就像中国商业的发展路径,从创立到壮大经历过上升期,在具备一定规模之后会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况。这就出现了转型、革新的需求。商学院与之相同,虽然尚没有一个明确方向普适于所有商学院教育机构,但仍然要适应基本规律。对于商学院的国际化发展,王永贵强调,国际认证仅仅是国际化建设过程中的手段。学院建设应该将资源集中在优势项目上,发展符合中国经济环境、市场行情的教育特色。盲目追求国际化,很可能造成资源浪费。返观国内企业飞速发展壮大的情况下,优质的商业运作过程也足够成为国内教学分析案例,甚至为国际教学提供参考。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员院长马钦海表示,目前中国处于由工业化消费转向高端消费的后工业时代,服务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大幅度提升,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再生能源,生握做清物技术等革命性的发展正在悄然变化,商业模式、生产的组织方式也都随之发生重要变革。“如果商学院提供的课程继续保持传统、案例守旧,就难怪有些MBA、EMBA的学生不买账。”马钦海如是说。

    在对外经济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钱爱民看来,商学院只有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创新之路,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由于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曾经以国企、官员居多的EMBA班级转变为民营企业家占有重要比例,企业家们务实的精神要求EMBA班提供更具有前瞻性的视野。钱爱民强调“EMBA很重要的是资源的整合,学校提供项目的引导和利于学员之间交流合作的,通过这个学员可以获得企业成长所需的资金、团队等等,因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项目在校友维护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让众多志同道合的校友之间长期保持亲密交流,使得学员的学习体验达到很高的满意度,再结合我们一直引以为荣的教学品质、服务品质,从而让EMBA项目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叶建明认为,中国的商学院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学校要注重教师个人发展,将以论文数量“论英雄”转向培养更合适的教师;也要从“卖课程”、“卖学位”转向注重学生的发展;还要从创造收入转向创造价值。“未来很多课程都可能免费,卖课程未必能有收入,学校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教育,教导学生的人生智慧,培养学生人格,可能对于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而这不是课程能够简单概括的,所以应该从课程转向人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价值,这样商学院的生存就不单单依赖于一些简单的环境压力和变化。”

    在谈到国内EMBA办学特色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EMBA中心主任陈胜军做了精彩演讲。他谈到,2002年,EMBA教育全国批准开办30所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就位列其中,时至今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先后获得中国商学院EMBA“最佳企业合作”“知识增量”等奖项,并多次将“中国最佳EMBA排行榜第八名”“中国十大品牌商学院”等多个奖项收入囊中,其实力有目共睹。陈胜军特别强调,多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适应市场需求,不断求新求变,率先开拓细分市场,先后开设了综合管理、影视传媒、资本运营、互联网金融等多个专业方向,强调整合性、前瞻性和实践性;一笔EMBA学费共享四套EMBA课程体系,为EMBA学员打造高品质和开放性的终身教育增值。

    谈到中国商学院教育的未来时,相对于国际化,很多院长则更加看重本土化。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认为,中国商学教育的发展要“内外兼修,守正出新”。“内”是指商学院自身的发展,“外”是指在商学院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强调中国自身的商业案例、经验以及自身的教育输出。“正”即商学教育本质的东西——基本课程和基本要求。但同时每一个商学院应该基于学校的优势传统、特色定位,有自己特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板块。

    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是铁道管理船只所,作为中国管理教育的第一个单位,是现代管理学的先驱。而北京科技大学的管理学科从冶金行业管理发展而来,两所学校都拥有中国传统管理学科的经验,很好地保留了中国本土学科教育的特点,可供其他院校借鉴。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浙江大学出国交流项目

    浙江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它是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规划的九所重点大学之一。现任校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智能专家潘云鹤教授。

    优越的地理环境,优良的办学设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浙江大学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著名风景旅游城市枣杭州,经济发达、人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享有读书求学胜地之美称。学拆缓枝校设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5个校区,占地面积共计289万平方米 ,校园花木繁茂,碧草如茵,与西子湖交相辉映,构成了大学城独特的风景线。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和计算测试中心,建有一批功能齐全的科学馆(楼)、体育馆(场)、学生活动中心、标准游泳池等现代化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为全校师生员工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完备的条件。图书馆总建筑面积5.5余万平方米,总藏书量510多万册,建有华东地区最大的科技文献检索中心,是全国规模最大、藏书量最多、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学校还拥有6家设备先进、水平一流的省级附属医院以及1家出版社。

    严谨的"求是"学风,执着的创新精神,培养了无数英才

    就一所大学而言,它的历史和声誉,是由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浙大百余年间,为祖国培养了近20万各类建设人才,广大毕业生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和开拓者,其中不乏卓然有成的大家。中国共产党早期旅敏领导人陈独秀,我国新闻界先驱邵飘萍,中国研究抗生素第一人汪猷,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马寅初、卢嘉锡、苏步青、钱三强、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钱令希、谈家桢、谷超豪、郑晓沧、梁守 、夏承焘、姜亮夫、李政道、吴健雄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过。尤其令浙大人自豪的是,在浙江大学的老师和校友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的达130余人。

    目前学校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和博士导师为中坚,以知名学者为学科带头人的整体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有两院院士14人,博士生导师480余人,教授、副教授近3000人。另外还聘任了数百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兼任学校的导师、客座教授。

    颇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浙江大学坚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方针,具有完整的学士枣硕士枣博士枣博士后培养体系。学校现有104个本科专业,29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3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25个,另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临床医学、工商管理(MBA)、建筑学、法学、工程硕士、农业推广、公共管理(MPA)七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13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和大学生文化教育基地1个。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和课程基地11个。学校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改战略,实行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英才教育并举的方针。本科教学推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开设有特优学生组成的"竺可桢学院"(包括混合班、工程教育高级班、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班、文科和理科综合试验班、本科学生高科技产业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等)。为了给知识交叉提供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还按大类打通基础,实行分层次教学,推行双学科双学位,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教育框架。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举办多种学术节、学科竞赛和各类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学生哪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发展空间。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我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利用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建设的全面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的方针,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99年浙大在全国和国际上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如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入围素有"工业设计的奥林匹克"之称大阪国际设计竞赛决赛;在199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浙大荣获国家一等奖(4个)居全国高校之首;在1999年5月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特等奖中的最高奖-INFORMS奖,填补了亚洲地区大学生参赛以来的空白;在9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4个队荣获一、二等奖,成绩骄人。在9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我校有四篇入选,名列全国高校第三。正因为有如此发挥自己个性的环境,才有《大学生》杂志开展的大学生最向往的大学调查中我校名列第四;才有1999年、2000年报考浙大研究生的人数(99年8888人,2000年1.2万余人)连续两年位列全国高校首位的佳绩。也正因如此,使浙大学生凭求实的干劲、宽厚的基础在人才市场成为抢手货。

    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使学校的科研工作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浙江大学的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门类。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各类研究机构290余个。99年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排行榜上高居榜首,面上项目及批准项目均名列全国第一;全年科研经费达5亿元,在全国高校位居最前列。国家首批确定的15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大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名列其中;而经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浙大作为国家大学科技园首批建设试点单位也将在杭州建设"硅谷"。在本学年申报教育部直属院校聘请外国文教专家重点资助的10个项目中,涉及工业、农业、医学、环保等领域,充分体现学科综合优势,结果6个被批准为部重点项目,2个为国家外国专家局引进人才项目,总数同比增长100%,增幅居各直属高校前列。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四校合并后多学科综合的集团军作战优势,浙江大学将充分利用优势,吸引人才,转化科研成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广泛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浙江大学历来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现也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等数个国家的著名大学签订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与世界上许多大学、学术团体、科研机构和著名企业有学术往来和合作研究。学校在选派师生赴国外学习和访问讲学的同时,每年也邀请百余名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并且积极参加或举办多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目前,正在有步骤地推进国际间的联合办学,开展师生互换和交流,与世界著名大学联合培养学生,实现学分互换与学位等值,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广泛开展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使得浙江大学成为我国对外科技、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基地。

    完善的奖、贷、补、勤、免制度,保证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浙江大学设有最高荣誉奖"竺可桢奖学金"、新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及社会各界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数十种,获奖面在40%以上,奖学金总金额达1000万元。学校将通过"奖"、"贷"、"补"、"免"五种渠道来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履行我们的承诺枣绝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如今,有着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正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今后的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为科教兴国的实施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日,你以进浙大为光荣;明天,浙大引你为自豪。浙江大学热忱欢迎你的到来!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百年浙大,素以"求是"之精神砥砺后学,褒扬先进,以求是之风培育求是之人,故而人才辈出。新浙大成立以来,更以营造积极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既循循善诱,又提倡宏扬个性,以求培养人格健全,既而脚踏实地,又能锐意进取的跨世纪人才为己任。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总揽科学、人文,着眼于未来,立足于青年,立意为浙大数万学子搭文化之台,扬成材之帆。

    校园是社会之缩影,学生均以适应社会、贡献于社会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大学培养学生,当以校园文化的熏陶为要旨。而文化的熏陶,也以学生个性的发挥,人格的健全,素质的全面为主要环节。新的浙江大学,集理工农医于一体,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囊括其中。各门类相互渗透和激荡,凡浙大的学生,耳染目睹,汲取各学科之精髓,又能择其所好,有所专长,故校园文化更为丰富和全面,实为数万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

    求是园中,浙大学生意气奋发,科技、文化呈现出蓬勃之势。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节","校园社团节"备受关注。由"创业设计大赛"等丰富多彩的几十项活动组成的"校园科技文化节"在为广大学生提供浓郁的文化氛围之际,也同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成材。以邓研会、学生科协为代表的全校130多个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并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团体,通过一年一度的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竞技性于一体的"学生社团文化节"为同学们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学生艺术团,数百名有艺术特长的团员活跃在校园里,向全校学生推介高雅艺术、传统民族艺术的同时更自编自导了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活动。爱乐协会、网络协会、文学社、摄影协会……每年数万学生踊跃投身其中,获益良多。

    浙大文化,经百年沉淀,十数辈传承,底蕴深厚,而今又站在时代前沿,浙大的校园文化,深受其益。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浙大学子向来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时刻关注世界的发展。浙大"求是"精神,更在创业、创新等时代大潮中,注入了新的内容而发扬广大。

    浙大学子,可谓天赐甚厚。有此之大学,有此深厚之文化熏陶,定能搏击于时代,遨游于科技文化的海洋。

    浙江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创建于1984年12月,是国务院首批批准试办的研究生院之一。1995年2月,原国家教委组织全国33所试办的研究生院进行评估,浙江大学等十所研究生院受到表彰,并首批正式挂牌。

    浙江大学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到目前已有近70年的历史。如今,浙江大学拥有理、工、农、医、文、法、哲、教育、经济、历史、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的106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和193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浙江大学在全国首批获得自行审批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历申请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也是全国首批开展培养工程类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MBA)的试点单位;另外还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是目前国内学科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著名综合性大学。

    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以强大的科研实力为依托。目前学校拥有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居全国第一;建有13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另有各类研究机构290余个。学校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和整体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八字方针,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全面的高水平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现有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80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23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480人,硕士生导师1450人。1999年学校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共3000余名,目前在校研究生已达750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000余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在积极稳妥地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同时,学校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建有与Cernet和Internet联网的校园互联网,极大地改善了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条件。学校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研究生院经常邀请院士和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广大研究生开办跨学科的学术讲座,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鼓励研究生科技创新,每年对位居学术排行榜前列的研究生进行宣传和奖励;为鼓励在校研究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学校设有50多项面向研究生的各类奖学金;1998年在全国首次百篇博士论文评选中,我校名列全国第三。

    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富有特色。浙江大学研究生会和在全国首家成立的博士生会是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除了经常组织赴港澳台的参观、交流活动外,研究生到一些单位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镇挂职锻炼活动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他们把从各个渠道学到的专业知识付诸实践,服务大众,回报社会,创造了财富,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学校还每年举行"十佳研究生"的选拔、评比活动,"十佳研究生"的当选者载入校史。

    完善的奖、贷、勤、免、助制度

    奖学金

    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在本科生中设立了新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农林师范类奖学金,及为促进学生提高开拓创新意识,奖励在某一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专项奖学金。奖学金覆盖面达40%以上,总金额约1000万元。其中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的奖学金与学生当年所交学费相同。

    另外中国科学院、宝钢集团、宝洁公司、台湾光华基金会等国内外许多公司、企事业单位、基金会及个人在学校、院系设立了奖学金、助学金共60余种。许多优秀学生得到了奖励,同时部分家境困难但学习勤奋的学生也获得了资助。

    贷学金

    学校积极鼓励贫困生以贷款为主解决学习、生活困难,建立了学费贷学金、固定贷学金、临时贷学金三种形式的无息贷款制度。总金额每年360万元。

    学费贷学金:分全额贷款(学生学费的全额)和半额贷款(学生学费的一半)两类,一般不超过本、专科学生总数的2%。

    固定贷学金:一等:1500元/年,比例3%;二等:1000元/年,比例7%;

    临时贷学金:因各种原因产生突发性困难的学生,学校提供临时贷款。临时贷学金每次一般不超过2000元。

    勤工助学

    学校每年有160多万的勤工助学基金,对学有余力、并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贫困学生,实行"优先安排岗位,优惠计取报酬"的双优措施。目前开拓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近1000个。

    困难补助

    学校设立每年180万的困难补助经费,用于学生的临时困难补助、贷款减免、过年补助、军训补助、棉衣补助、路费补助等。

    学费减免

    学校学费减免比例为0.5%,其中:一等减免学费的全额,二等减免学费的半额。

    另外,积极开拓渠道,争取社会力量的资助,目前设立了各类助学金、贷学金六十余万元。在贷学金设立方面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大力探索贷款上学的社会化道路。近期与杭康药业公司、交通银行联合开展了企业担保贴息、银行优惠利率贷款的助学贷款路子,取得较好的效果。

    浙江大学图书馆简介

    浙江大学图书馆拥有馆舍主楼群5座,总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全校藏书502万册(其中院系资料室藏书80万册)。有声像资料、缩微制品等2万余件,光盘数据库35种。藏书几乎覆盖所有学科,尤以机械工程及仪表、电力电子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工、医学、农业、生物科学、地方文献、心理学等的书刊收藏最具特色。现在的浙江大学图书馆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藏书量最多、公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能为全校师生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浙江大学图书馆实行传统服务和现代网上服务并重的发展策略。传统服务包括图书借阅、报刊、文献检索等;现代网上服务包括光盘检索、联机阅览、网上教学等。在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五校区集成和大型光盘塔光盘库支持下,已经实现五校区图书的通借通还和分布运行。目前正继续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子化和数字化方向迈进。

    浙江大学图书馆热忱欢迎党内外学子光临!

    (web主页:http://lib.zju.edu.cn)

    广泛开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为了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一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浙江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通过这些校际关系,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和合作项目,既有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又有联合举办的国际会议、联合开展的合作项目及联合培养的研究生。

    浙江大学都会邀请数百名外国专家或学者来校讲学及研究。1999年浙大共接待了893名国外来宾及1000多名港澳台地区的客人,这还不包括院系接待的客人或外宾。来访人员中,许多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有的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如199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教授穆拉德博士、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及1990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威廉·夏普博士。

    每年浙大也派出数百名教师出国及赴港澳台地区讲学、进修,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会议。1999年浙大共派各类出国或赴港澳台地区人员1000多人。通过出访,扩大了浙大的影响,加强了浙大与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及公司之间的联系。

    浙大每年都要举办一些国际会议,既有国际系列会议,又有与某大学或某集团的双边会议,如浙大与朗讯科技的联合会议,不但交流了学术成果和信息,还促进了浙大与贝尔实验室的合作。

    被浙大聘为名誉教授、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的外国学者有300多名,其中有不少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有的还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浙大学习的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1999年在校人数长期生652人、短期生151人。

    浙大还有一批中外合建的研究中心及研究所,如汉斯赛德尔管理培训中心、中加农村发展研究与培训中心、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德语中心、韩国研究所等等。

    学生交流是校际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与日本及欧洲的大学之间的学生交流较频繁,既有学生的长期交流计划,又有短期的交换项目,如欧洲商务实习项目、香港实习项目、爱因斯特交流项目等、已经实行了多年的melten项目,在美国、德国、印度、智利及中国执行、浙大是中国唯一的被该项目选中的大学。

    发挥综合优势 改革培养模式 提高本科质量

    为了适应21世纪初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我校将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把"加强基础、拓宽面向、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因材施教、争创一流"作为本科教学改革战略,按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方针,通过新模式制的试行,完善"宽、专、交"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3M"(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人才培养框架,培养大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我校现有104个本科专业,193个硕士点和106个博士点、29个博士后流动站,涵盖了除军事外的所有学科门类,有13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14名,正副教授3000余人,图书馆藏书量510多万册,99年科研项目在研数达4000余项,总经费达5亿多元,这些资源和环境为本科人才培养和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以"3M"人才培养框架为基础的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为因材施教、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和培养多样化人才提供了发展可能和空间。本科教育前期着重打好宽厚的基础,后期突出专业教育和交叉学科培养。多通道:指通过完善学分制,向学生提供就业、读研究生(包括免试推荐、本硕连读、考研)、出国留学、停学创业、延长学制等多种选择;多规格:指通过新模式学分制的试行,学生在本科阶段,除主修专业外,还可修读第二专业(含副修、第二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或交叉学科的专业课程,学习优秀的学生还可进入竺可桢学院按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以达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样化;模块化: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均按模块设置,如全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中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艺术美育等课程模块。除必修课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志趣自主选择某一课程模块修读一定的学分。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基础,在外语、计算机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中设置不同档次的课程,开展分层次教学;学生可根据专业要求、学习能力和兴趣选读某一档次的课程。此外,在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自学课、讨论课、研究型课、工程设计系列课、创业训练课等。

    为培养基础学科领域具有发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后备人才和其它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杰出人才,我校正在加大优秀学生培养力度,并于2000年4月正式成立竺可桢学院。竺可桢学院的建立,将为探索创造性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多种特殊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优秀人才成长良好环境提供有力保证,目前竺可桢学院的人才培养有"混合班"、"理科综合班"、"人文学科综合班"、"本硕连读班"、"理科基地班"、"文科基地班"、"工程教育高级班"等多种模式。

    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目前全校承担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主持和牵头项目29项,参加22项,国家九.五攻关CAI(计算机辅助教学)项目6项,省部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61项,一般项目100余项,校内重点教改项目(重点课程建设)50余项,"面向21世纪教材"和省部级重点教学实验室50余个,国家工科课程建设基地3个以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等。这些教改项目大多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或结题验收,正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示范和先导作用,如"工程制图"课程教改成果已在省内外10多所高校推广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主题式教学模式以及与之配套的《新编大学英语》,不仅带动全校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受到广大学生好评,而且其教材已为全国近800所高校选用。CAI课件的制作与应用也取得较大进展,目前已有200多门课程应用了CAI课件教学,还有一批辅助教学和辅助学习的课件正在开发之中。

    重视学生课外学术文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是我校培养学生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优良传统,以学生为主体的"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程序设计等竞赛活动以及外语、电脑、数学、物理、地球科学、环境保护等学术文化节和各种社团活动吸引了广大本科学生的参与,由教务处和各院系组织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已有600多名学生参与,2000年又将有200多个科研训练项目开始实施,此外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也将于今年正式启动,对在上述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的实际能力以及取得成果都将纳入学校的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及综合考评中。

    通过近几年"211工程"建设和专项资金的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学生活动中心、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室和电化教室等一批教学基本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全校共有计算机9000多台,其中用于本科教学近3000台;多媒体(多功能)教室35个,座位数达6000个。由于图书馆的电子化程度大为提高,以及网络教学环境建设和相应课件的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外训练有了更好条件。随着建设一流大学的资金逐步到位,近三年学校将再投入1.2亿元用于本科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本科人才培养,为迎接本科教学优秀评估打下更好的基础。

    中山大学对外交流项目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浙江大学创立于1897年,前身求是书院。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

    外国哲学专业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它在国内外国哲学研究界拥有一流的研究水平和较高的学术声望,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衫坦誉所有教师都具有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全面,学术梯队齐整,科研成果卓著,课程设置比较完善,培养方案合理,外文资料比较齐全,对外交流广泛,不仅掌握有英、德、法、俄等现代语言,而且掌握有希腊语和拉丁语等古典语言,是“希腊哲学与欧洲古典哲学研究中心”的所在单位。

    专业介绍:

    西方哲学是研究西方从古代至当代哲学思想发展变化及其社会影响的专门学科。西方哲学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

    古希腊罗马哲学分为三个阶段:公元前7至前6世纪,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研究人。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化阶段。5~10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段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西方近代哲学经历了三个阶段15~17世纪初重点研究是人和自然。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

    就业方向:

    由于外国哲学的学科特点致使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范围不大,哲学本身就是一个研究型学科,所以毕业生适合的工作有:

    1、在各级党政机关、高等院校工作。

    2、可以到文教事业、新闻出版、科研院所等工作;

    3、可以继续深造对外国哲学进行深层次研究,攻读博士学位;

    4、考取公务员

    5、出国等。

    本人或段浙江大学外国哲学专业在读,本科读哲学,考研没有跨专业,一战上岸,真正准备的时间不算太长(4个月左右),但是前期准备做得十分充足,除了3年的本科学习,我还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去攻克自己存在的问题。报考浙江大学的唯一理由就是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心仪导师都在那,考试难度还是很大的。下面我会对浙大哲学的考研情况以及我自己的笔试准备做详细介绍。

    一、浙江大学外国哲学考研情况

    其实了解考研情况无非就是要了解目标学校的信袭招生兴趣。首先要对报录比做到心中有数,分析了可查数据,我发现浙大外哲的录取比例在1:10,每年招3-4个考生,近几年录取平均分在400分以上,想考上并不简单;接着要了解真题,我找到了近20年的考研真题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整理,从中发现考试的侧重点和容易被我忽略的细节问题;最后就是了解人:浙大学长学姐和浙大老师。学长学姐要自己各种渠道去联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了解到自己心仪导师的招生情况和浙大的一些招生安排,我的学姐给我分享了她的复习经验,并且帮我问了很多浙大的招生信息,还有一位学长早早预测今年扩招。考浙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一位我非常敬佩的老师,我读了他的书,经常与他保持联系,10月底他也会主动告诉我自己的名额被保研生占了,给了我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些都是漫长的考研过程中非常珍贵的信息和精神支撑。

    二、初试复习经验

    (一)专业课

    前面提到过我花了一个学期时间攻克难点,其实就是去看原著。我平时读书偏好很明显,所以当准备考研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很多问题都没有关注过,那么大三上学期就是很好的机会,也是我读书最集中的一个学期。当时的我很不理解笛卡尔和黑格尔的思想,更别说德国现代哲学了,几乎都没有涉猎过。因此我首先去询问本校老师有没有相关课程,旁听了《精神现象学》导读和《大观念》导读,一个学期下来,两本书基本读完,终于知道他们的思想要旨了。于此同时,我还写了关于笛卡尔的文章,就是要让自己了解的更深入些,把《沉思集》和《方法谈》仔仔细细读了好几遍。到6月底,从考研内容上看,我已经没有知识盲区的,剩下的就是背诵。

    6月底到8月底是我的假期,我给自己放空,两个月时间用来休息和旅行,以备下半年的冲刺。9月开始的正式复习分了三轮(模拟高考的形式):1.背诵三本参考书;2.整理历年真题答案并背诵(2000年-2019年都被我找到了);3.检查漏洞。我认为背参考书是非常有必要的,参考书里包含了所有可能考的知识点,要首先有全面的掌握;其次背真题就是有重点、有主干的背诵,这使我们能够了解目标院校在什么地方设问考察,注重哪些方面;最后就是查缺补漏,很多知识点在大节奏之下会被弱化,但实际上自己可能并未掌握,最后一个月就是最好的时间,此时大多数知识点都背熟了,可以放心地与朋友交流或者自己查看二手书籍去了解,同时可以自行预测一些出题方向,对自己发问,最后这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我的考试。(今年考试大幅改革,专业课一增加一个学科,专业课二题型大改革)

    (二)英语一

    英语可以说是我比较担心的一门课,因为4月份我对自己进行了一次自测,阅读几乎没有正确的,整张卷子也达不到40分,而考研英语我近70分,接下来就我是怎么复习的吧。

    英语也是分了前期准备和后期的三轮复习,前期其实就是一个积累期,大三上学期我把英语单词背了3遍,不是很有目的性的背,而是为了保持英语学习的持续性,每天都用不同的方式背一些:跟公众号阅读、背单词书、听单词课、学词根记忆法等等,这就是前期准备。

    后期就直奔主题了:第一轮彻底翻译2008年到2018年阅读题,第二轮研究每种题型,精做2010年到2016年真题,第三轮进行2017-2019年真题模拟,最后一个月开始背作文,形成自己的语言套路,最后成绩也比较理想,达到了心理预期。(甚至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我的加分项)。

    阅读推荐唐迟老师的,作文推荐王江涛老师。

    (三)思想政治理论

    政治也被我认为是不擅长的科目,但最后考了80分,主要原因大概是我一直保持对政治复习的紧张感吧。

    三月到六月我把肖秀荣老师的政治知识点看了两遍,是很认真做笔记的那种,搞清楚每部分的内容,理清每一部分的时间、事件线索。8月底开始做1000题,一共做了两遍,并整理错题本,对于自己反复错的题仔细分析并进行第二次基础知识复习,10月以后看形势与政策,11月开始做各种机构的模拟题,最后反复背诵肖4和考虫政治考纲,前期准备充足使我后期冲刺十分轻松。

    政治推荐跟好肖秀荣老师的书籍顺序,我没有听过网课。

    三、复试准备经验

    复试我的准备时间很少,也没有特别好的经验,主要还是看平时的积累吧。浙大的话,英语口语是蛮重要的一方面,复试面试会有抽题目(中英文)和导师问答,抽到的题目难度跟初试难度大体相似。导师问答可能会根据你的本科专业进行展开。比如你本科学政治学,导师就很可能问你政治哲学相关的问题,当然如果你在复试中提到你很感兴趣的方向或心仪的导师,也有很大几率会顺利地被问到自己的兴趣点,因此复试的机动性还是挺强的。

    跨专业的考生建议复试准备以原著和问题史为主。

    对于无经验的考研er来说,很容易在一开始的备考复习中误入考研雷区,从而跑偏了方向,耽误了弥足珍贵的考研时间。因而,大家在备考的时候一定要做足攻略,明确考研雷区,及时躲避。

    考研是有雷区的,这个人人都知道!但你真得清楚考研有哪些雷区吗?今天,学姐帮大家总结了一些应该知道的考研雷区!希望大家能够提高复习效率!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考研复习之中。

    01、盲目采用题海战术

    世界上有做不完的题,却有考得完的知识点。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考研,脑袋里听惯了高中老师的“题海战术”,面对数学,不顾三七二十一就开始刷题。但其实,考研不是高考,既没有充足的时间、也没有足够简单的规律让你靠刷题刷出来,有时候钻透了一道题,其实是弄懂了一套题。要进行题型的合理总结,不要生搬硬套的刷题。

    同时,政治我们嘴上说着要三刷1000题,可是这个也并非盲目的刷题,做完一千题,如果不总结自己的错误点,下次还会继续犯错,一浪费了时间,二浪费了题目。如何学习政治可以看一下学姐写的这篇文章,还有人12月才开始学政治?!80+上岸学姐的政治高分攻略。

    02、频繁修改复习计划,不断拖延

    没有规划就没有效率,没有进步就不是在复习。学姐之前已经强调过规划的重要性。在宏观上制定整体的复习方略,微观上制定每天的复习计划,这才能提高效率真正做到有条不紊的复习。

    尽管如此,仍然有些同学计划做的漂亮,但中看不中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就导致你可能不断的在为自己的拖延症买单,频繁调整计划,直到考试的那天,计划也没有完成。

    03、过度疲劳效率低下

    学姐发现有些同学,心态不是很好,虽然考研很重要,但是把考研这件事当成了人生中唯一重要的一件事,一天天的不管身体状况,上来就是学习到凌晨三四点,一天学15个小时,说实话,学姐认为合理休息,提高效率才是最重要的。考研人中最不缺的就是“学的久”,有些人努力了却还是没有好结果?因为效率低下,心绪波动大。

    考研最难的不是专业课,毕竟这是一场大规模参与的选拔性考试,难就难在你能否抵制诱惑,做好合理的时间规划。很多时候,大家都容易被自己打败,比如时间不够啦,智商太低啦,竞争太大啦,情绪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导致把自己逼得很紧,最后却不见起效。

    四、写在最后

    最后说一点闲话,其实没有什么成功、失败的经验,每个人只要心中有所坚持,有自己的方法,每个方法都可能成为最受用的方法,大家都是第一次考研,踩坑是正常的,这都是后来珍贵的回忆,不必担心害怕失败或者走弯路,只要心是定的,就不怕任何羁绊。我的分数并不是最高,也不是我自己的最理想状态,但可能就是内心与目标的感应,内心足够坚定,就会自然将我们与目标拉近,希望看到这里的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

    浙江大学国外合作项目

    一、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近几年的发展可以说是光速难及,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育教学水平,更是让浙大名声大噪,尤其是某一些发展前途广阔的工科专业,学校都将提供给学生公平的出国留学机会。例如数学,生物学,物理等专业,出国比例在普通大学高校中那可是很高的,仅仅次于清华北大等顶尖学府。浙大派遣出的留学生都谨遵团结友爱的校训,在国外的名声极好,留学活动一直处于良性循环的轨道,所以一直深受海外院校欢迎。想要留学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做成的工科专业小伙伴们也不需要气馁,也许浙大回给你一个宝贵的公费留学机会。

    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旦腊国科模启滑学技术大学一直以最先进的科技闻名全国,而对于就读的学生,自旁兄然也有许多机会接触最顶尖的高科技。谈起科技的研究,当然少不了对外交流,吸收国外最新的科技用于国内生产,也因此滋生了大量的留学名额。很多国外的高管或者白领都是出自中科大,可见其影响力很强。北方的学生们可以将考学目标定在中科大,也许下一个公费留学的机会就是你的。

    三、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的留学机会一样丝毫不逊色,这其实得益于上世纪的“留学计划”,国家大力支持学子外出学习,学成后报效祖国,所以造就了复旦大学的留学风。例如医学院的学生,文科考古类专业等学生的留学名额不输北京大学,在海外的也是赫赫有名。希望学医,喜欢文科的学生们不妨努力一把,争当复旦大学的留学幸运儿吧。

    四、上海交通大学

    说起大学生出国留学怎么可以忽略上海交通大学呢,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享誉海外了。交通大学的校风轻松愉悦,学生活泼开朗,一直都可以很自然的融入国外团队。在欧洲的许多国家,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可以找到不少上海交大的校友,可谓是遍布全天下了,是一所不会让人失望的大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