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冯骥才博物馆简介 天津大学冯骥才博物馆 冯骥才保护过的文化遗产 天津大学博士好毕业吗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怎么样
天津大学的地标性建筑真的是很多很多,哈哈,这也是我们天大学子值得炫耀一波的地方。接下来就跟随我这个天大化学实如野磨验猿一起欣赏一下天大新校区高大上又富有文化底蕴的建筑吧!
郑东图书馆
由天大知名校友郑东捐赠,不仅外观极富有现代化气息,内部设施更是应有尽有,把以学生为主体体现的淋漓尽致。
免费wifi可以无限畅游,每层配有读者研究厢,柔和的灯光,散发着文化底蕴的实木桌椅并且看书累了的时候可以躺在柔软的大沙发上休息,最最让人感到满脊亩意的地方是里面配有咖啡厅,可以捧一本喜欢的书喝着咖啡细细品尝。
体育馆
天大体育馆由天大知名校友、鸟巢中方总设计师李兴刚设计,被称为“彗星陨落的地方”。特殊的屋顶构造不仅使它成为校园内一个独特的风景,内部的采光更加明亮,空间也更加开放。
体育馆内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场所,包括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和排球等等,还有短跑跑道,平常学习累了就可以和小伙伴们在网上提前预约场地,一起运动放松心情,也可以在运动场上结交新朋友。
天津大学星
哈哈,乍一听,是不是感觉天大成为偶像剧里的男主角,其实天津大学星是天大校友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并以天津大学命名,在北洋园校区的三问桥河中放置一个星星建筑以此纪念。也算天大的一个代表性的小建筑,晚上在灯光的映射下也是相当漂亮。
这些只是天大的渣斗一小部分标志性建筑,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前来实地考察,哈哈当然也欢迎成为一名天大人,谢谢阅读,希望能帮到你哈!
《挑山工》的作者是冯骥才。冯骥才1981年创作的泰山见闻式散文,此文先后选入全国高中语文课本、小学语文课本。冯骥才因此成为泰安市的荣誉市民。学者王克煜把此文和姚鼐的《登泰山记》、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带团的《泰山极顶》誉为泰山四大著名散文。
创作背景:
冯骥才曾经四次登泰山。每次登山,各有不同感受。“挑山工”是他第一次登泰山后的感受。第二次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上山进香拜佛的老婆婆。那时山间寺庙都闭门上锁,各处佛像都集中锁在山顶碧霞祠。然而这些虔诚的信徒,为了还愿,千辛万苦爬上山顶,隔门拜佛,至诚之深,令人感动。冯骥才从中得到启示基行宴:“世上最难约束的,乃是人心。”
作搏银者简介:
冯骥才,男。汉族。浙江宁波人,祖籍浙江慈溪,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并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现任央视《感动中国》推选委员。
郑东图书馆
天津大学北洋园让丛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是由天津大学88届校友周恺设计,总建筑面积54048平方米。在天津大学119年校庆当天,天津大学校友郑东正式向天津大学捐赠郑东校友教育基金5000万元。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天津大学新校区图书馆的建设、装修,图书馆设备、图书资料的采购和日常修缮,以及天津大学创新助学金项目。为感谢郑东的慷慨捐赠,天津大学决定将北洋园新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命名为“郑东图书馆”。
有公共服务大厅、阅览室、网络机房、采陵滑仔编中心、会议室、报告厅及各类办公室等功能区,又有专门供师生使用的自习室、读者研究厢、试听教室、咖啡吧、茶吧、休息厅等场所,功能齐全。
不管是建筑本身还是馆内藏书或者硬件设施,很上档。
冯骥才文化艺术研究院
位于天津大学青年湖畔,建筑面积6 000平方米。在方形场地的限定下,尺汪设计结合场所环境及创作构思将用地划分为南北两个楔形庭院,中间安排研究院主体建筑,其远眺视线—直延伸至北侧湖面。院落四周用开凿巨大空洞的墙板围合,地面结合绿化、铺面、水体构成一个“蕴涵文化气息、生机盎然”的室外空间。
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建成之后,在冯骥才先生所从事的文学艺术创作与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将进行文学、艺术和文化等人文学科的学术性研究,一方面广泛开展国内外文化艺术的交流活动,将高品位和高水准的社会文化活动搬进校园。以使校园充满良好的文化气息,师生们都能受到高雅的文化艺术的薰陶。
1、天津大学郑东图书馆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是由天津大学88届校友周恺设计,总建筑面积桐橘54048平方米。周恺现任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工作总建筑师,曾任奥林匹克公园中方主建筑师,为天津大学客座教授。
在天津大学119年校庆当天,天津大学校友郑东正式向天津大学捐赠郑东校友教育基金5000万元。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天津大学新校区图书馆的建设、装修,图书馆设备、图书资料的采购和日常修缮,以及天津大学创新助学金项目。
2、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设计结合校园环境,以大尺度的方形院落将主体建筑及保留大树围建其中,在尊重校园空间秩序的同时,力求围合出宁静幽深的书院意境。采用简约的现代手法以简洁的几何形体表现建筑的纯净。以抽象的体形塑造和光线的应用突出建筑的现代感。
以建筑空间的层次变化和对景手法的应用,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意蕴,并通过环境设计强调建筑与人和自然的交融体现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深化建筑的文化内涵。
院中主体建筑首层架空,近千平米的人工水体贯穿其下,既勾通了南北庭院,也为整座建筑带来了些许的灵动与生机。
建筑语言质朴简约,利用空间、环境、结构、材料及光影的独特处理,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或仔共生及当代审美与传统意境的融汇,近而传递出该学院应有的文学艺术气质及建筑物主人超然的职业情愫。
3、北洋广场
北洋广场是天津大学校内的一个小型广场。地面由大理石铺造,其内有大小喷泉若干,还有作为天津大学地标性建筑的北洋大学堂雕刻等等。
北洋广场环境优美,景色迷人,尤其在夏季的晚上喷泉开启,灯光萦绕时景色尤其诱人,是周围市民休闲放松,感受大学魅力的好去处。
4、天津大学建筑群
天津大学建筑群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于2013年1月10日经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推荐和市政府核定,正式获批成为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天津大学建筑群包括主楼(九楼),第一、三、四、五、六、七、八、十一教学楼,土建馆、内燃机大楼、图书馆(北馆)、体育馆、第三学生食堂,1950-1960年代建成的学生宿舍区、六村教职工宿舍等,内部历经多次装修,至今仍为办公、教学、居住之用衫轮汪。
这些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主楼为中国传统歇山式大坡顶,飞鸽形的鸱吻和琉缸砖清水墙面,建筑造型雄伟气派、技艺精湛。
5、北洋纪念亭
当人们穿过繁华喧嚣的卫津路,迈过卫津河桥,踏入庄严肃穆的天津大学校门时,举目而望校园,视线会不约而同的聚拢于北洋广场中心那座赫然屹立的白色建筑。这就是凝固了该校历史辉煌的北洋纪念亭,也是天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北洋纪念亭诞生于1995年,由建筑学院教授彭一刚借鉴北洋大学原址建筑进行设计,广大校友捐资建造而成。
作为向天津大学(北洋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的建筑,它没有供人休息娱乐的座椅、长廊,没有时尚的造型、鲜艳的颜色,有的只是艳阳照射下刚健的外表、洁白的身躯,和它承载的那些历史变迁中绽放永恒光辉的纪念。
参考资料来源:——天津大学郑东图书馆
参考资料来源:——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参考资料来源:——北洋广场
参考资料来源:——天津大学建筑群
参考资料来源:——北洋纪念亭
冯骥才简介:
冯骥才,男,1942年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慈溪县(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民间艺术工作者,民间文艺家,画家。
拓展资料:
个人经历:
1942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他从小就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及各种球类活动。1960年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了浓厚兴趣。由于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个人阅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担任中国作瞎梁备家协会会员,从事文学创作等活动,并且担任《文学自由谈》杂志和《艺术家》杂志主编。
1995年亲自出任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艺术顾问。2000年出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2000年5月担任中国学会会长,天津市作协主席,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顾问。2001年,冯骥才戴上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这顶“乌纱帽”。
2003年开始,大冯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普查工作,他和他的志愿者们的努力已有了成果,一大批抢救出来的图文资料已经出磨毁版,还有更多的音像资料也正在整理,无论对国家对民族,这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2004年冯骥才成立了"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是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倡导者和领导者冯骥才发起并创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也是国务院颁布实施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之后成立的第一家以当代文化名人命名的公益性民间机构。
2006年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荣誉院长,央视《感动中国》推选委员。2007年担任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2009年1月16日被国务院聘为参事。
2009年冯骥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中心,存录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田野普查中所获得的数百万字的文字资料、几十万张图片资料、几千小时的录音资料和上千小时的影像资料。
2011年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渣袜副主席,中国生态书画院顾问。2013年3月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2013年7月12日任2014年春晚艺术顾问。
参考:-冯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