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国留学生?鲁迅在藤野先生中的清国留学生,是指还留着清朝辫子的留学生。关于清朝辫子:满洲人入关建立清朝后,剃发改装是其第一严令,不论绅士军民人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么,清国留学生?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872年8月11日,经清朝政府批准,在陈兰彬、容闳率领下,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帆基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开始留学生涯。图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的合影。
总共出去了三批,但问题是后来因为朝廷担心全盘西化,慈禧遽然颁旨:全数撤回留美学生。
有22位幼童进入容闳的母校耶鲁大学。他们是搜轿裂:詹天佑、欧阳庚、容揆、黄开甲、梁敦彦、张康仁、钟文耀、蔡绍基、唐国安、谭耀勋、李恩富、容星桥、曾溥、陈佩瑚、刘家照、陈巨溶世闭、陆永泉、祁祖彝、卢祖华、徐振鹏、钟俊成、钱文魁。
容揆和谭耀勋是抗拒“召回”,在大批幼童回国后,留在美国完成耶鲁大学学业的。李恩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后,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
在位于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的“留美幼童”有:邝咏钟、方伯梁、邝贤俦、薛有福、邝景扬、邓士聪、杨兆楠等人。
在哈佛大学档案馆,我们查到了中国“留美幼童”丁崇吉的入学登记卡。
3位进入了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唐绍仪、周寿臣、吴仰曾。
5位“留美幼童”进入了纽约州瑞萨莱尔理工学院:吴应科、吴敬荣、苏锐钊、罗国瑞、潘铭钟。
清国留学生都是一些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他们中的一些人希望通过留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容闳,他是美国耶鲁大学首位留学生,由于视野开阔,眼界开阔,看到了东西方的巨大差异,他坚持要让中国学生到国外学习,以开拓眼界,增加民智。他的这一决定被证明是正确的,在他的帮助下,这些留学生一个个都走向了国外,并在以后为祖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这些留学生实际上并不是达官贵人,在那个年代,人们宁可让自己的孩子留在一亩三分地里,时时看护着,也不愿让自己的孩子远渡重洋去吃苦。所以,可想而知,这些留学生都是一些普通家庭出生的孩子,他们中的一扰知纤些人希望通过留学改变自己的命运。
1881年,由于种种不能抗拒的原因,这些学生被迫结束了他们的留学生涯。除了最初的四猛纯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外,其余三名学生都未能顺利完成毕业考试。但是,不管是顺利毕业还是被迫中断留学生涯,这些学生们后来在中国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国留学生的影响:
热情探求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留日学生,因个人身世﹑社会关系﹑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差异,或赞成君主立宪,或服膺民主共和,形成形形色色的思想流派。他们组织了名目繁多的学术团体(如励志会﹑编译社)、地方团体(如各省同乡会)、爱国团体(如广东独立协会﹑拒俄义勇队)。
通过写清朝留学生的辫子,讽刺挖苦了这些留学生的迂腐,他们沉重的封建思想是为鲁迅所不齿的!正纤头芦锋顶上的大辫子将帽子顶得好似“富士山”、解散辫子宛如小姑娘的发髻这两个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清朝留学生的思想本质,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陪清晌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清国留学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学习洋人技术的留学生。
第二次鸦片胡中战争之后,中国的自强运动蓬勃兴起。清政府意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技术优势,于是在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大臣的竭力鼓吹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审慎研究后,终于在1872年向美国派遣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主要是学洋人的技术,即所谓“夷技”。
此后,1873年、1874年、1875年三年,中国都按计划向美国公派了留学生,达到120名的计划数额。虽然身在海外,留学青年们依然深切地感受着来自祖国的关怀。1877年下半年,在李鸿章的说服下,清政府慷慨答应了一笔以后9年总数为28.98万两银子的额外拨款,以改善海外学子的留学生活。
尽管当时清政府送小留学生们去美国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掌握洋人的技术,而并不想他们受到自由文化的熏裤颤山陶,但是“人非草木”,更何况青少年时期又正是模仿力、接受力旺盛时期,与美国的零距离接触,小留学生们逐渐地有了“美国化”的趋势,譬如:把辫子塞在大帽子底下;兴致勃勃地打垒球、打棒球,还组建了一支阵容齐整相当精神的棒球队;礼拜日和女监护老师一起去教堂做礼拜等等。理所当然,小留学生们的思想深处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洞圆,这让清政府的监督相当担心,多次“负责”地密告清政府。
1、赏樱花
上野的樱花烂洞空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2、盘辫子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学跳舞
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9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扩展资料:
文章开篇写这些内容,一是为薯如作者到仙台去见到藤野先生埋下伏笔,二是将清国留学生与作者自己做对比,突出作者爱国思想。这方面,后面再谈。
东京因为有清国留学生充斥,令鲁迅先生非常失望。“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二字,流露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极度失望。于是,鲁迅先生从东京去仙台。
鲁迅先生在去仙台的路上,只记起两个地名:“日暮里”和“水户”。何以鲁迅先生只记得这两个地名?想来是“日暮里”让鲁迅先生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诗句。
从这诗句,鲁迅先生自然想到故乡,想到祖国,而此时的故乡、祖国灾难深重,亟盼着她的儿女回去拯救,于是,鲁迅觉得自己的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以上就是清国留学生的全部内容,1、赏樱花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2、盘辫子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