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如何自学 > 高中

语文高中必修三,高中必修三语文书电子版

  • 高中
  • 2023-04-24
目录
  • 人教版必修三3语文电子课本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 高中必修3语文课文
  • 高中选修三语文课本电子版
  • 高中必修三语文书电子版

  • 人教版必修三3语文电子课本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l下面就让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归纳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归纳篇一

    一、通假字

    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

    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悄腔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粗运悄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

    三、一词多义

    1.数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3.发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岩渣,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5.胜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7.王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

    8.以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9.食

    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

    10.之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

    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归纳篇二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

    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2.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当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五、古汉语句式

    (一)判断句

    ① 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 非我也,兵也。(……也,表判断)

    是亦走也(……也,表判断)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

    ②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①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② 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

    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

    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

    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 )

    (三)省略句

    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

    六、特殊结构(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作小结)

    1.“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还是逃跑啊。

    3.“是何异于……” (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状况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归纳篇三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参 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 疾 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 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 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 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 用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 跪 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 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 绝

    ①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停止)

    ②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

    ③ 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

    ④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非常)

    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横渡)

    ⑥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断绝)

    2. 强

    #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www.gkstk.com,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①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健、强壮 )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强盛)

    3. 假

    ①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借助、利用)

    ③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假装)

    ④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4. 望

    ①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远看)

    ②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盼望、希望)

    ③ 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

    ④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 闻

    ①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听见)

    ② 博闻强志 (《屈原列传》 )(见闻、见识)

    ③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听说 )

    ④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

    ⑤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 )

    ⑥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名、出名)

    ⑦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 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 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 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看了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归纳的人还看:

    1 高中语文必修三古文重要常识整理

    2. 高一语文必修2文学常识

    3. 高中语文必修3文言文考点复习

    4. 高一语文古文语法解析

    5. 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进入高中学习了,初中的学习生活就彻底结束了,既然初中的学习生活彻底结束了,那么在初中的学习生活方式就也要随之的彻底改变。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1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兆大凳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族旅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仿笑判断)

    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2

    1. 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 劝学(《苟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 过秦论(贾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

    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3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

    能使用多种语文书,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仍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那是违背文言文教学规律的。

    二、预习要点:

    1.朗读背诵;《荆轲刺秦王》

    附背诵部分:

    《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概括要点;

    3.提取精要;

    4.培养语感;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3古文知识点归纳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三重点字词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字词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三重点诗文句子知识点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单元知识点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3b57837d30f874be5607a657c671896b";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必修3语文课文

    目录是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那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具体目录你知道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目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启猜必修三目录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2祝福 (鲁迅)

    3*老人与海 (海明威)

    第二单元

    4蜀道难 (李白)

    5杜甫诗三首 (杜甫)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登高 (杜甫)

    6琵琶行 并序 (白居易)

    7*李商隐诗两首 (李商隐)

    锦瑟 (李商隐)

    马嵬(其二) (李商隐)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9悄老型劝学 (《荀子》)

    10*过秦论 (贾谊)

    11*师说 (韩愈)

    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迷 (周立明)

    13宇宙的边疆 (卡尔·萨根)

    14*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加来道雄)

    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曹雪芹)

    高老头 (巴尔扎克)

    高中语文课文必修3相关知识积累

    带*是略读课文

    高中语文必修三必背篇目

    1.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yóng)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2.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含销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6.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双调·大德歌·春 关汉卿

    子规啼②,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8.离亭宴煞 马致远

    蛩吟罢一觉才宁贴,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裴公绿野堂,陶令白莲社,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9.《滕王阁序》王勃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秀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高中语文学习 方法

    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

    生活离不开语文,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语文的熏染。

    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

    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苦海无边,何处是岸?勤奋是舟,规律做桨;老师导航,顺利抵港!

    一、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考试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考试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二、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的“教”不会直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作文”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三、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思维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坚持写日记,这是许多伟大成功者的良好习惯;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篇,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读书笔记一篇,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谓:“笔磨秃”。

    四、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

    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五、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六、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灵感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想象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灵感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灵感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七、细思考:学而思,思而得。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八、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

    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

    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方法点拨他,或要言不繁,或铺路架桥,或举例引导,或反向激将,或重申基础,不一而足;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

    九、有个性:思结果,成一家。

    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当然,这里的“个性”,从狭义讲,是指语文学习规律的化、个人化,也即形成有每个学生自身特色的语文学习理论,即所谓自成一家。

    这就必须:首先建立元认知策略,形成监控自己思维、感悟流程的习惯。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强化有效的正确的习惯,纠正无效的错误的做法。其次是学会总结反思,通过计划总结的方式,课堂笔记的方式、作文后记的方式、试卷分析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理性思维的层次。其次是学会交流共享,通过课堂发言、同学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吸收对自己学习 经验 的有益的指点;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发表,接收同好者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经验的表述方式及实质内容。最后学会实践检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通过实践检验,我们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我们更应该善待失败的苦涩,这是不可替代的人生经验,也是形成个性化语文学习经验的必然历程。

    十、要跳出:课内法,课外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的良好的正向的迁移,我们在学习中必须:①跳出语文课程学语文。从政治科学观察思考问题的哲学方法,从历史科学成功人物的人生经验,从地理科学各国各洲的风土人情,从数学科学严密的推理逻辑,从理化科学细致的观察功夫,从美术音乐科学艺术鉴赏的规律和经验。②跳出语文课本学语文。

    高中选修三语文课本电子版

    文言文教学是古代语文教学的全部,同时也是现代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颤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要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高二语文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丛拦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枯郑败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时为赵国将军的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晋升为上卿,从此他以英勇善战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赵国人,他是赵国的宦官首领缪贤家的门客。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你是怎么知道他可以出使的?”缪贤回答说:“微臣曾犯过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我的门客相如劝阻我不要去,问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对他说:‘我曾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情愿跟您交个朋友”。因此了解他,所以打算投奔燕王。’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和您结交。现在您是从赵国逃亡到燕国去,燕国惧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意见,大王也开恩赦免了为臣。为臣私下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于是赵王立即召见,问蔺相如:“秦王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它。”赵王说:“得了我的宝璧,不给我城邑,怎么办?”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赵国如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使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赵王说:“谁可以前往?”相如说:“大王如果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宝璧前往出使。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宝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赵国,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相如回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位有德行、有才能的贤大夫,出使诸侯国,能做到不辱使命,于是封相如为上大夫。此后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

    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高中必修三语文书电子版

    当我们步入晚年,知识将是我们舒适而必要的隐退的去处;如果我们年轻时不去栽种知识之树,到老就没有乘凉的地方了。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1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欣赏中外: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而言,这几篇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一《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特色。

    二帆察《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的艺术成就。

    三《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团拍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的主旨。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学习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学习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大多是这样的风格。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2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

    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杜甫的律诗沉郁顿挫,音律优美,构思奇妙,《蜀道难》和《秋兴》《咏怀古迹》《登高》分别代表了他们诗歌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最著名的诗人,他的《琵琶行》叙事与抒情结合,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挚的情感。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一生在政治夹缝中求生存,内心的抑郁不得志,使他更多在诗歌中抒发个人情感,《锦瑟》《马嵬》都体现了这个特点。

    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诗歌长于抒情,它凝练的词句、富于想像的跳跃式结构、富有音乐美的韵律和节奏,使它更便于或含蓄或直接地抒发情感。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但要注意读诗要有读诗的方式,快慢徐急、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以及形式适配,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雅正悲慨,具体到每一句,也有不同的读法,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已有提示,此处不再赘述。其次要发挥想塌轿羡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理解。古人云:诗无达诂。诗人的情感往往隐藏在写实或想像的画面背后,有很多“月朦胧,鸟朦胧”,难以捉摸。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首诗可能具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体验,这是正常的。像本单元所选的《锦瑟》,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本身就有丰富的多解性,各种说法恐怕都有合理的成分,我们且不能别黑白而定一尊,教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否定可能很有道理的个性化体验。其他诗歌如《蜀道难》《咏怀古迹》等虽然诗意较为明朗,但理解上也不是没有分歧。

    背诵篇目:李白:《蜀道难》

    杜甫:《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隐:《锦瑟》《马嵬》

    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3

    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在先秦有两个流派: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以叙事为主,后者多是议论性的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就属于诸子散文一派,前者属于对话体的论辩文,语言犀利,步步紧逼,气势逼人,后者为长篇论文的节选,句式整齐,善用多样化的比喻。西汉时期,贾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优良传统,总结秦代灭亡的教训,写了著名的《过秦论》。这篇文章通篇一气贯之,气势充沛,雄辩有力。到了唐代,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主张写文章要“惟陈言之务去”,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师说》一文体现了作者的这一艺术追求。

    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和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句式和常见的文化常识,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感。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寡人之于国也》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生字

    曳:yè 数罟:cùgǔ 洿池:wū 鸡豚狗彘:túnzhì 庠序:xiáng莩:piǎo 好战:hào 不王者:wàng

    2.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翻译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

    涂有饿莩:涂,同“途”,道路。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下面加点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河内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恶,残暴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同意,认可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

    邻国之民不加少:古义:更;今义:增加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古义:开仓救济;今义:发现、出发

    王无罪岁:古义:年成;今义:指年龄

    4.几个重点词语的解释

    填然鼓之:象声词,指击鼓声

    养生丧死:供养活人为安葬

    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

    负戴:负担。负,背负;戴,把东西顶头上。

    5.指出下面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寡人之于国:对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

    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

    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用

    可以无饥矣:凭借

    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第一个食,吃,动词;第二个,食物,名词

    之:填然鼓之:音节助词,不译

    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五亩之宅:“的”,助词

    6.指出下面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填然鼓之:名作动,击鼓

    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7.指出下面几个句子的句式,并口译

    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

    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以孝悌之义申之”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以桑树之”

    《劝学》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一.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通“煣”,使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③名词用作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吃

    二.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过秦论》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 合从缔交(通“纵”)

    制其弊(通“敝”) 百有余年(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通“喝”)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

    2、古今异义

    例句 古义 今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黄河 水道的通称

    赢粮而景从 担负 胜或获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崤山以东 山东省份

    流血漂橹 盾牌 使船前进的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吝惜 爱惜、爱护、喜欢

    宽厚而爱人 爱惜人民 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分裂山河 划分 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3、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的活用

    席卷、包举、囊括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序八州而朝同列 名词动用招致

    履至尊而制六合 名词动用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名词动用用破瓮作 用草绳系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名词作状语,名词放在动词前,1、2、3句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和状态,第4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方位。

    名词活用作动词,第5句和第7句,两个名词连用,表示事物的动作意义;第6句,名词和动词用“而”连接,这个名词常用如动词。

    B、动词的活用

    追亡逐北 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

    约从离衡 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动用法使……朝拜

    外连横而斗诸侯 使动用法使……争斗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动词用作名词,动词在句中充当宾语,如例1、动词的使动用法,例2、3、6句,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4、5句,动作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这说明这些动词都产生了使动用法。

    C、形容词活用

    会盟而谋弱秦 形容词使动使……弱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词使动使……弱,削弱

    以愚黔首 形容词使动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动用变小,变弱

    教师归纳:活用规律:形容词后带有宾语,且对它的宾语含有“使它怎样”的意思,说明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使动的意义,如例1、2、3。

    4、一词多义

    ①制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指挥

    ②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兵、逃亡。的人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

    ③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固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

    ④利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

    ⑤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

    因遗策。遗留

    ⑥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5、请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手,为天下笑。被动句

    ③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

    6、成语

    同年而语 度长絜大

    《师说》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1、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dòu—读书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经传zhuàn—传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所以 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 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5、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判断句: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7、一词多义:

    文言实词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②可知矣(知道,了解)

    文言虚词

    ① 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 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 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 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作动词,“到”、“往”。如“吾欲之南海”

    ① 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 如“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 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如“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背诵篇目: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背诵全文)

    荀子:《劝学》(背诵全文)

    贾谊:《过秦论》(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韩愈:《师说》(背诵全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