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阿普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怎么申请 哈立德国王大学 沙特的大学排名 沙特最牛的大学 费萨尔国王大学校址
1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3年10月7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3位科学家分享殊荣,他们分别是:
、
来自耶鲁大学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美国科学家兰迪·W·谢克曼、以及斯坦福大学的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
获奖理由
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的运行与调节机制。 根据三名科学家的发现,每个细胞都是一个生产和传送分子的工厂。分子通过细胞周围的囊泡在正确的时间传送到身体所需部位。他们的基础发现有助于治疗因为细胞运输混乱而造成的疾病,如神经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免疫组织紊乱等。[2-3]
人物介绍
James E. Rothman(1950年11月3日-)66岁,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系主任、纪念Fergus F. Wallace生物医学教授。曾获多种荣誉,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的露依莎-格罗斯-霍维茨奖、拉斯克奖基础医学奖(2002年)、费萨尔国王奖。[3]
詹姆斯-E.罗斯曼
Randy W. Schekman(1948年12月30日-)65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细胞生物学家,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主编。199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2年与詹姆斯-罗思曼因对细胞膜传输的研究获拉斯克基础医学奖。[3]
兰迪·谢克曼
德语:Thomas C. Südhof(1955年12月22日-)58岁,德国生物化学家,以研究突触传递知名。自1986年以来聚德霍夫博士的研究已经阐明了许多主要的蛋白介导突触前功能。2013年和理查德-舍勒分享了拉斯克基础医学奖。[3]
托马斯·苏德霍夫
获奖反应
谢克曼的第一反应是非常吃惊,他对随后打进电话的记者说,“我很想说些富丽堂皇的话,可我现在只有吃惊”。放下电话,他第一个给他父亲报告这个好消息,并表示将跟夫人及同事们共同庆祝这一荣誉。谢克曼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于他们三人近40年工作投入的肯定,获奖并不能改变他的生活,他将继续投入科研工作。
罗特曼称:“我非常荣幸能得到诺贝尔奖。这是世上最光荣的奖项。此刻我很激动,但最激动的时刻是我1993年细胞囊泡试验成功时。”此外,他说,研究成果绝非一蹴而就,大多耗时数年,乃至数十年。被问及获奖会否影响他的工作和科研经费,罗思曼回答:“不知道,这是个新情况。”
2物理学奖
获奖理由
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又称上帝粒子(God particle),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它是标准模型中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它可以帮助解析为何其它粒子会有质量。[5]
2013年10月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瑞典揭晓,现年81岁的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现年84岁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获奖。[6]
个人介绍
恩格勒:1932年11月6日出生,在粒子物理学做出重要贡献。1964年,恩格勒和已故的罗伯特·布绕特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机制理论。
弗朗索瓦·恩格勒(左)和彼得·希格斯(右)
希格斯:1929年5月29日出生,爱丁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他以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其希格斯机制理论于1964年提出。
获奖反应
恩格勒表示自己很高兴获得这一奖项。“起初我以为自己没有获得这个奖,因为我没有看到宣布的结果。”
希格斯获悉得奖消息后,他说自己高兴得有点不知所措,除感谢瑞典皇家科学院外,他特别感谢了家人、朋友以及同事的支持,同时他希望对基础科学的认可将帮助提升外界对理论研究价值的重视。[7]
评论
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斯塔凡·诺尔马克说:“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关于很小的事物,但其却让一切变得不同。”
注:希格斯玻色子,得名于彼得·希格斯,又称“上帝粒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释物质质量之谜的最重要粒子。假设中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构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产生惯性,最终才有了质量。
3诺贝尔化学奖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名美国科学家,即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阿里耶·瓦谢勒,以表彰他们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模型方面所做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这三位科学家结合经典和量子物理学,设计出这种多尺度模型,将传统的化学实验搬到了网络世界。这一完美结合现实与理论的化学模型,为更全面了解并预测化学反应进程奠定了基础。[8]
个人介绍
马丁·卡普拉斯:美国和奥地利公民。1930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53年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
迈克尔·莱维特:美国和英国公民。1947年出生于南非比勒陀利亚,1971年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
亚利耶·瓦谢尔:美国和以色列公民。1940年出生于以色列Kibbutz Sde-Nahum,1969年从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为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9]
获奖反应
在得知获奖后的现场电话连线中,瓦谢勒表示感觉很棒,他自己仍在使用这一组合模型来了解细胞内物质的传输。“我想这就像理解一项发明一样,通常人们在关注结果的时候会忽略过程中准确的计算步骤。在我确定了研究目的以后,事情就会变得很清晰,那就是计算机是一个很好的模仿化学实验内部生物变化的一个。我认为获奖一定会对我的研究有帮助的。”[9-10]
获奖理由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如今对化学家来说,电脑同试管一样重要,计算机对真实生命的模拟已成为当今化学领域中大部分新研究成果成功的关键因素。科学家可以用电脑来揭开复杂的化学过程,例如催化剂对废气净化或者绿叶的光合作用等,通过模拟,化学家能获得比传统实验更快速、更精准的预测结果。
4文学奖
瑞典当地时间10月10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7时),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加拿大作家艾丽斯·芒罗(Alice Munro)获此殊荣。[11-13]
个人介绍
艾丽斯·芒罗(AliceMunro),加拿大女作家。1931年生于安大略省温格姆镇,少女时代就开始写。她总是将目光流连于平凡女性的生活,从自己和母亲身上寻找灵感,精确地记录她们从少女到人妻与人母,再度过中年与老年的历程,尤擅贴近女性之性心理的波折与隐情,以及由此而来的身心重负,细致入微,又复杂难解,看似脆弱,却又坚忍顽强。美国女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简·斯迈利(JaneSmiley)曾这样称赞门罗的作品“既精妙又准确,几近完美”。艾丽丝·门罗始终
爱丽斯·芒罗
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文学,努力去写伟大的。她写30页短篇所用的心力,如斯迈利女士所言,足可抵得上某些作家写出整本长篇。她在文坛的地位,被比作当代契诃娃——契诃夫的女传人。在4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门罗始终执著地写作短篇,锤炼技艺,并以此屡获大奖,其中包括三次加拿大总督奖,两次吉勒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笔会/马拉穆德奖和美国全国书评人奖等。[14]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的作家莫言夺得。
5诺贝尔和平奖
2013年10月11日,诺贝尔称: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获2013年诺贝尔和平奖,该组织于1997年成立,总部在荷兰海牙;其在叙化武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1年神并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有三位:
1,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华盛顿大学教授,国家科学院院士;
2,游晌英国科学蔽老家蒂莫希.亨特,他发现了第一个CYCLIN,也就是各个周期细胞形成的蛋白质;
3,英国生物学家保罗.那斯,并且在2015年称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我们知道,杨振宁是家喻户晓的物理学大师,他和李政道在1957年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当时,杨振宁获诺奖的原因是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并在实验中得到证实。
其实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这一个,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两个也是诺奖级别的研究成果。所以杨振宁完全有机会再次获得诺贝巧虚歼尔誉或奖。
回顾诺贝尔奖的历史,杨振宁和李政道可能是发表论文后,最快获得诺奖的两个人。1956年,杨李二人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当时物理学界几乎都认为宇称守恒是天经地义的。结果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实验的结果就证明宇称不守恒是正确的。也是在同一年,杨李二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从发表论文到获奖,前后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诺奖历史上这是空前绝后的。
获奖这么快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宇称不守恒的发现非常重要,二是那一年度恰好没有其他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宇称不守恒虽然重要,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才是杨振宁在学术上的巅峰成就。杨振宁和助手米尔斯一起完成了这一理论,在1954年就提出了,这是弱电统一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的影响非常深远,197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84年孝冲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都跟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有密切的联系。
国际物理学界对规范场理论的评价颇高,一度把它视为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同一水平。单看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杨振宁就曾经被正式讨论过诺奖的问题。1982年,杨振宁的导师,核物理学家泰勒就提出杨振宁应该因此再次获得诺奖,因为规范场理论,杨振宁也不止一次得到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
所以在杨振宁的有生之年,他完全有机会再次得到诺奖的认可。只是当年杨振宁的助手,合作者米尔斯已经离开了人世,不知道到时候会产生怎样的局面。大家怎么看?
杨振宁,男,1922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前如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 ,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22年被慧闷启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 。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杨振宁还推动了香港罩芹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诺贝尔奖发布消息,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经评定,在斯德哥尔摩时间10月7日11时30分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詹姆斯-E.罗斯曼和兰迪-W.谢克曼、德国科学家托马斯-C.苏德霍夫,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内部囊泡运输调控机制。
詹姆斯·罗斯曼,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系主任、FergusF.Wallace名誉生物医学教授。他曾获得多种荣誉,包括哥伦比亚大学的露依莎·格罗斯·霍维茨奖、拉斯克奖基础医学奖、费萨尔国王奖。他在耶鲁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兰迪·谢克曼1948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先后就读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斯坦福大学,1974年在那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导师是著名的阿瑟·科恩伯格教授。
1976年,谢克曼任职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目前他是该大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并兼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主编。199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2年与詹姆斯·罗思曼因对细胞膜传输的研究获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托马斯·苏德霍夫,德国生物化学家,以研究突触传递知名。自1986年以来聚德霍夫博士的研究已经阐明了许多主要的蛋白介导突触前功能。2013年,他和理查德·舍勒分享了拉斯克基础医学奖。2013年受聘中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同年,他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参考资料: